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证实,端粒酶活化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胃镜下胃粘膜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旨在探讨端粒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1],我们采用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反复扩增方法(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2]对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检测,以了解端粒酶在食管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36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均取自于外科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34~58岁。标本离体后1小时内,液氮速冻,-80℃冰箱保存。2试剂:EGT…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肺癌癌组织标本中微卫星DNA改变及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银染法,对43例原发性肺癌(观察组)及10例良性肺疾病患者(对照组)纤支镜活检标本的3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观察组微卫星不稳定(MSI)发生率47%,杂合性丢失阳性率(LOH)30%,MSI加LOH阳性率为63%;对照组未发现微卫星DNA改变。提示肺癌组织微卫星DNA检测诊断肺癌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端粒酶 (Telomerase)是由 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蛋白复合体 ,为依赖于 RNA的一种特殊 DNA聚合酶 ,能以自身 RNA为模板 ,合成端粒 DNA加至染色体末端 ,以补偿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缩短 ,使端粒延长。绝大多数正常的体细胞和组织端粒酶均为阴性 ,端粒酶的激活与细胞的无限增殖有关 ,可能是体细胞向肿瘤转化的关键步骤 [1 ] 。研究结果表明 ,端粒酶活化是许多肿瘤发生的必经之路 ,肿瘤的发生发展需要端粒酶的参与 [2 ]。本文就端粒酶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概述如下。1 肺癌手术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  yashima等 [3] 报道 ,肺癌组织中…  相似文献   

5.
自Kim[1] 等 1994年建立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的TRAP法 ,并发现端粒酶活性与多数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以来 ,有关端粒酶与肿瘤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报道逐年增加。本文综述了肝癌 (hepatocellu larcarcinomaH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上应用的研究进展。1 端粒酶作为分子标记诊断肝癌的基础研究表明[2 - 10 ] ,端粒酶活性在大多数 (80 % -10 0 % )肝癌组织中呈阳性或强阳性 ,而在正常肝组织为阴性 ;10 % - 4 0 %的慢性肝病可出现弱的端粒酶活性 ,而这些端粒酶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中有相当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端粒酶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粘膜活检标本 15 0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3 2例、肠上皮化生 3 6例、不典型增生 3 4例、胃癌 48例 ,采用原位逆转录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检测上述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结果 原位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RNA阳性率为 5 5 .3 % (83 / 15 0 ) ,显著高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4 0 .0 % ,60 / 15 0 ) ,P <0 .0 5。端粒酶RN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 (包括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 )中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 (P <0 .0 5 ) ,胃癌中端粒酶RNA检出率亦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P <0 .0 5 ) ,但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RNA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癌细胞及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 端粒酶RNA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位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胃粘膜端粒酶RNA对胃粘膜癌变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而且可能是较端粒酶活性更灵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在胃黏膜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以及某些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对胃癌的发生起主要作用[1]。但关于胃癌细胞永生性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甚少。近年来发现端粒酶活化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提示了慢性HBsAg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癌(HCC)的相对危险性比非携带者高200倍。应用Southern分子杂交法也证实HCC癌组织与肝癌细胞株中含有整合的HBVDNA。这些研究结果表明HBV慢性感染与HCC发病之间的密切联系。但HBV基因及基因产物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在大肠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限增殖是肿瘤细胞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 ,晚近研究表明 ,染色体端粒行为和端粒酶的表达异常与细胞寿命调控有密切关系。端粒酶活性在人体多数肿瘤组织中均获检出。我们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方法 (TRAP) [1] 对大肠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端粒酶检测 ,并探讨端粒酶在大肠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 标本来源 :32例大肠癌 ,10例大肠腺瘤 ,8例溃疡性结肠炎及 8例炎性息肉均取自本院内镜室肠镜大肠黏膜活检标本 ,每例患者在肠镜下钳取相邻活检部位肠黏膜 6块 ,3块送病理 ,另 3块立即放入Ep管中于 - 80℃冻存。2 端粒酶提取 :取活检…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HBV存在状态,HBX基因产物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
IGF—IR在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平  周子成等 《胃肠病学》2001,6(C00):197-198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RT)原位杂交检测,探讨hTRT作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估计预后指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白血病端粒酶检测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急性白血病端粒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端粒重复扩增法结合吸光度测定及临床病例分析。结果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均表现高的端粒酶活性,伴有异常染色核型或高细胞白血病例具有明显高的活性。结论急性白血病粒酶活性与异常染色体核型和病情相关,检测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对染色体起到保护作用。端粒酶是一种具有模板的逆转录酶,激活后能以自身为模板合成端粒,使端粒长度得以稳定,细胞获得无限生殖能力成为永生化细胞,甚至恶变。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端粒酶的活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检测肺癌标本中的端粒酶表达有助与肺癌的早期诊断、病理分期、淋巴转移、预后的诊断,并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肝癌表现为异常增生的特性,是什么机制介导癌细胞异常增生,一直是肿瘤学家关注的课题。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及端粒酶在正常细胞的生长调控和癌细胞的形成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1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 早在本世纪30年代,Muller等首先发现染色体末端即端粒是维持染色体完整所必需的结构。70~80年代,Greider等从四膜虫染色体中分离出端粒结构,并确定它含有5’GGGGTT3’的碱基重复序列。端粒是位于人类线性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其作用是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降解,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重组,从而也保证了细胞的正常分化与繁殖。在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端粒是由10~15kb的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与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80%以上,正常肝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肝炎,肝硬化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率,但其活性明显较癌组织柢,端粒酶活性检查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分化良好的肝细胞癌,有望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前 ,国内外关于胃癌的发病机制有诸多研究 ,端粒和端粒酶是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 ,能以自身RNA为模板 ,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至染色体末端 ,因此在细胞永生化和癌变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端粒酶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 ,在癌前病变组织里有所表达 ,但两者显著不同[1 5] 。本文检测了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的表达 ,藉以了解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116例组织标本为 2 0 0 0年 1月至 7月间的胃黏膜病理活检标本。其中胃癌 4 2…  相似文献   

18.
肝癌组织及外周血端粒酶表达对肝癌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及外周血端粒酶分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人肝癌的癌灶和癌周组织制备总RNA ,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 ,并观察了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对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它的癌周组织 ,而总RNA则是癌周组织明显高于癌灶 ;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未经治疗的肝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经过TAE治疗后肝癌病人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 (P <0 0 1) ;外周血AFP浓度与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联合分析 ,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表达异常 ,分析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19.
CD44在直肠癌、癌近旁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52例直肠癌组织、肿瘤近旁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CD“检测分析。结果:CDu在肿瘤组织中阳性率92.3%.在肿瘤组织近旁组织中阳性率为53.85%;CD44在肿瘤近旁组织中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肿瘤组织(P<O.01),CD44在肿瘤近旁组织中的不同区段内的检出阳性结果不同,在距肿瘤0.5cm区间内为59.62%,在0.6-1.5cm区间内为21.16%,在1.6-3.0cm区间为9.62%.各组间比较差异显(P<0.01).提示:CD44可作为大肠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客观指标以及诊断癌前病变的参考指标。且CD44可作为低位直肠癌远端切除范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李艳  葛莲英  谢裕安  祝晓强  覃宇周 《内科》2009,4(5):688-690
目的测定胃癌、胃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人的胃组织、外周血中的端粒酶活性,以探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在临床应用七的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外周血,3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胃黏膜、外周血,20例正常人胃黏膜、外周血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胃癌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0.6%(29/36)、50%(18/36)。胃良性病变组胃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10%(3/30)、3%(1/30)。正常人胃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到端粒酶阳性。胃癌组中端粒酶活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检测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对预后监控及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