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315例行小梁切除术和39例行虹膜嵌顿术的青光眼患者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眼压,手术方式,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等与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关系。结果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68眼(16.31%)。术前眼压≤21mmHg者201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6眼(7.96%);其中小梁切除术185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6眼(8.65%),虹膜嵌顿术16眼,无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术前眼压22~30mmHg者126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8眼(22.22%);其中小梁切除术114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7眼(23.68%),虹膜嵌顿术12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眼(8.33%)。术前眼压31~40mmHg者72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6眼(36.11%);其中小梁切除术65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5眼(38.46%),虹膜嵌顿术7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眼(14.29%)。术前眼压>40mmHg者18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8眼(44.44%);其中小梁切除术14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7眼(50%)虹膜嵌顿术4眼,发生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40只眼的难治性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形态,随访6~24月。结果11只眼术后视力提高,术后早期(1~5d)Ⅱ度浅前房发生率7.5%,3~5d后前房逐渐恢复。出院时40只眼眼压为6~14mmHg,平均(9±2)mmHg;术后6月,40只眼平均眼压(13±2)mmHg,36只眼压处于12~17mmHg之间。随访1年,功能性滤过泡占95%(38/40)。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进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4例(60眼)患者纳入传统小梁切除术组,将在我院进行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6例(60眼)患者纳入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在术后为其进行6个月至2年的随访观察,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7天后,其患眼中有40眼发生前房形成,占66.67%;有6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占10.00%;有8眼发生Ⅱ度浅前房,占13.33%;有6眼发生Ⅲ度浅前房,占10.00%。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7天后,其患眼中有49眼发生前房形成,占81.67%;有3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占5.00%;有6眼发生Ⅱ度浅前房,占10.00%;有2眼发生Ⅲ度浅前房,占3.33%。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眼压的变化情况为:有50眼的眼压小于20mmHg,占83.34%;有8眼的眼压为20mmHg-30mmHg,占13.33%;有2眼的眼压大于30mmHg,占3.3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眼压的变化情况为:有56眼的眼压<20mmHg,占93.33%;有4眼的眼压为20-30mmHg,占6.67%;有0眼的眼压>30mmHg,占0%。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出现滤过泡的情况为:有52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占86.67%;有8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占13.3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出现滤过泡的情况是:有57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占95.00%;有3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占5.00%。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应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导致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史静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42-14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5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高眼压下青光眼滤过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依琏  罗谦  黎静 《四川医学》2004,25(2):202-203
目的 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 ,巩膜下巩膜咬切术。结果  5 8例 (5 8只眼 )中 ,5 2眼术后眼压 <2 0mmHg ,占 89 67% ,眼压在 2 1~2 4mmHg有 6眼 ,占 10 3 3 % ,术后需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视力提高者 49眼 ,占 84 48% ,无变化 5眼 ,占 8 62 %。下降4眼 ,占 6 90 %。结论 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 ,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成功率高 ,视力恢复快 ,但须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滤过术后浅前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各类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183例,228眼术后发生浅前房49眼的情况。结果①spaeth分类:发生浅前房49眼(21.49%)。②术前眼压:≤21mmHg者160眼,浅前房26眼;眼压22-35mmHg者45眼,浅前房13眼;眼压〉35mmHg者23眼,浅前房10眼。③术后并发症有结膜渗漏、滤过过强和脉络膜脱离。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①与术前眼压密切相关。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②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而且以滤过过强性和原因不明者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无固定缝线进行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12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闭角性青光眼患者共30例37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根据眼压及前房情况适时拆除可调缝线.结果30例37眼青光眼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如下:术后滤泡情况:术后随访1周,I型滤泡共4眼,占10.81%,II型滤泡共31眼,占83.78%,III型滤泡共2眼,占5.41%,未见有IV型滤泡.术后前房情况:术后观察1周以内出现浅前房的眼数为4眼,均为I级,未见II、III级浅前房者,经过加压包扎,阿托品散瞳后,一般2~4天均形成前房.术后眼压情况:术后1周眼压稳定后,眼压7~15mmHg者有33眼,占89.19%,15~21mmHg者有4眼,占10.81%.随访1月,眼压在7~15mmHg者有28眼,占75.68%,15-21mmHg者有9眼,占24.32%,所有患者均根据自身情况按要求进行眼球按摩.结论小梁切除术中无固定缝线应用治疗青光眼,可有效的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有效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期间118例(142眼)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及虹膜周切术病例,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相应处理。结果118例(142眼)中,虹膜周切术后未发生浅前房,常规小梁切除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33例,发生率为23.23%,除手术治疗4眼外,其余29眼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术前有效控制眼压、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及时对症处理,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54例(61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眼行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9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1、3、7、14、90d分别观察比较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及滤过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d1例出现浅前房,对照组发生浅前房7例(24.1%),术后3~7d发生浅前房5例(1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08±0.32)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9只眼(90.6%)。对照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28±0.51)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0只眼(69.0%)。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占92%,对照组占6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术不仅能通过调控缝线来控制滤过量,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姜兴华  唐冲  代友明 《四川医学》2006,27(8):873-874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接受小梁切除术及准分子激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302例(326眼)中24只眼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只眼中,小梁切除术23只眼(8.58%),准分子激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1只眼(1.72%),术前眼压〉40mmHg者14只mmHg者14只眼(58.33%),术后同时伴浅前房20只眼(83.33%),术后眼压在0—5mmHg者19只m(79.16%)。结论 明确青先眼滤过手术后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陆章敏 《医学文选》1999,18(3):430-431
浅前房和低眼压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1],浅前房或前房消失持续存在会发生角膜水肿混浊、虹膜前后粘连、白内障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招致手术失败。自1995年3月至1997年11月,笔者采用巩膜床后部颞侧切口放房水,后巩膜咬切联合小梁切除(简称双巩膜咬切术)治疗青光眼,术中巩膜瓣相对紧密缝合,术后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头断线调节眼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32眼,男14例18眼,女11例14眼。年龄19~72岁。闭角型青光眼20眼,开角型青光眼8眼,继发性…  相似文献   

12.
程依琏  樊映川  罗谦  黎静 《北京医学》2007,29(7):404-406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预防浅前房的作用.方法 将138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常规组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调整缝线组70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形成及眼压等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常规组25眼(36.76%);调整缝线组6眼(8.57%)(P<0.01).术后眼压:随访6~12个月,常规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0眼(88.24%),调整缝线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2眼(88.57%),P>0.05.结论 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后既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又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分析。方法:回顾总结各类型青光眼的滤过性手术178例(19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浅前房32眼(16.33%),术前眼压≤21mmHg者146眼中发生浅前房14眼(9.59%),术前眼压22—30mmHg者30眼发生浅前房10眼(33.33%),术前眼压≥30mmHg者中20眼发生浅前房8眼(40.00%)。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有关,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低;根据术后并发症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眼行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滤过泡、眼压等。结果术后有4眼1级浅前房,占7.84%。眼压≤21 mmHg 45眼,控制率88.23%,功能性滤过泡43眼,占84.31%。结论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青光眼120例(144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观察组)64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常规小梁切除组(对照组)56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滤过泡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1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前房、眼压、视力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未发生持续性浅前房。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炎症反应、前房出血、角膜水肿等,治疗后均吸收。术后眼压10~24 mmHg,视力提高2例,其余无变化。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吴晓云  朱敏  郑霄 《广东医学》2002,23(7):717-718
目的 评价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8例(22眼)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18例(22眼),占100%。术后1例发生短暂Ⅰ度浅前房,占5%,经处理恢复正常前房。拆除外置巩膜瓣缝线后1周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或以上者13例(14眼),占64%;维持原来水平者5例(8眼),占36%。结论 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及滤过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侯红云 《吉林医学》2010,(30):5385-538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重建的疗效。方法:对100例(100只眼)青光眼患者进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常规进行前房重建。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9.0%,患者术后眼压9.2~16.5(11.5±0.7)mmHg,均较术前降低,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重建,方法简单,可有效控制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56例(278只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前房迟缓形成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在256例(278只眼)中,有31只眼表现前房迟缓形成(占11.15%)。结论术前有效控制眼压,术中细心操作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后密切观察前房及眼压的变化,及时发现原因及对症处理,有利于前房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施行该术式的130例(184只眼)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测量、前房深度观察。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发生浅前房12只眼,浅前房的发生率仅为6.52%,明显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以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