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CHF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成缬沙坦组(41例)和常规治疗组(37例)。所有CHF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胶囊80 mg,qd,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血清钾浓度。结果经6周治疗后缬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室早、室速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缬沙坦组LVEF升高比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短期应用缬沙坦可能对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B型脑利钠肽(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60例,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及BNP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LVEF和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其LVEF水平并降低其BNP水平。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前后HRV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3例冠心病病人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观察全天每小时HRV变化,并将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分为室早组,多型室早组,成对室早组,室速组,对室性心律失常高峰前后的心律变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冠心病人高危组HRV较低危组低,室速组,成对室早性心律失常高峰前HRV较室性心律失常高峰后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淑莲 《柳州医学》2006,19(3):127-128
目的探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方法测量和分析62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验组)和58例正常人(对照组)的LVEF值及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结果实验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41.36±6.85)ms和(64.98±16.86)ms;对照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57.68±4.16)ms和(34.05±13.23)ms。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LVEF及QTd密切相关,LVEF值和QT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临床研究发现,在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中,接近一半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正常范围旧。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常称之为“舒张性心衰”(DHF)。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HF作为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已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70例DHF患者进行血浆B型利钠肽(BNP)检测,探讨BNP在DHF诊断的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AMI患者QTV及HRV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比较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心肌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性、QT变异度、QT变异系数等。结果健康对照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22,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91,P<0.01)。SDNN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511,P<0.01);QTV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613,P<0.01);QTCV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64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心率、QTV、QT间期、SDNN均发生变化,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1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胺碘酮片,第1周200mg、tid;第2周200rag、bid;第3周及以后200mg、qd,规律服药12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抗心律失常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源性猝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EVF改善程度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小剂量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包括改善心功能、抗室性心律失常、降低心源性猝死、延长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等,且具有良好的安全耐受性,可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推荐方案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77例)和非心律失常组(31例),根据血浆醛固酮水平分为醛固酮增高组(65例)和醛固酮正常组(4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QTc间期、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醛固酮水平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心律失常组患者的体重指数、高血压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醛固酮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LVEF低于非心律失常组(均P<0.05)。与醛固酮正常组相比,醛固酮增高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24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及QTc间期延长发生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OR=2.774,95%CI1.1~7.0,P=0.031)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  相似文献   

10.
QT间期(QTc)是指自QRS波起始到T 波终点的 时间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时间。研究表明, QTc 与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并反映心功 能的变化。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心肌病常见类 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 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资料,旨在探讨DCM患者QTc 与 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CA125、BNP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随机选取经病史、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等证实为CHF的患者200例,并根据NYHA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组74例、Ⅲ级组53例、Ⅳ级组73例,再随机选取心功能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别之间的CA125、BNP、射血分数(LVEF)水平以及相关性。结果:4组患者的血清CA125、血浆BNP、LVEF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的血清CA125和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级别越高,CA125与BNP的含量越多,LVEF越低;CA125和BNP的含量与LVEF是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HF患者的血清CA125、血浆BNP与NYHA的心功能分级有着明显的相关性,CA125和BNP可以作为CHF的诊断以及预后追踪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2.
俞艳华 《当代医学》2021,27(7):26-28
目的 探讨托伐普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CHF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呋塞米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托伐普坦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corin、脑啡肽酶(NEP)、B型利钠肽(BNP)在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衰评分及EF值分组:无心衰正常EF组(nEF对照组),无心衰收缩功能减低组(rEF+nHF,rEF≤50%),和收缩功能减低心衰组(rEF+dHF,rEF≤50%),每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corin、NEP、BNP浓度,并比较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一般临床资料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EF减低组血清corin浓度均明显低于nEF对照组(P <0.05),而血清NEP、BNP浓度均明显高于nEF对照组(P <0.05)。血浆corin和NEP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浆corin水平是LVEF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血浆corin、NEP、BNP水平与心衰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变化有关,监测血浆corin水平有望为心衰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近期疗效。方法 :以贝那普利及贝那普利加用慢心律为对照组 ,以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动态心电图等为观察指标 ,观察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良好 ,与贝那普利加用慢心律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冠状动脉旁路术 (CABG)术前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左室短缩分数 (LVFS)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 (VA)预测的准确性 ,采用术前及术后 2周心脏彩超EF、FS值 (面积长轴法 )、心室晚电位 (VLP)、心肌酶、持续心电监测的方法 ,对我院 1 5 0例行CABG术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 )术前心肌梗死 (MI)、室壁瘤、VA及VLP阳性患者EF、FS值明显减低 ;2 )术前左心功能不全 (LVD)患者术后EF、FS值明显改善 ;3 )术前LVD、VA、VLP阳性及室壁瘤患者术后VA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提示 :1 )面积长轴法EF、FS值是反映左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2 )术前LVD患者术后短期左心功能明显好转 ,获益最大 ;3 )非LVD患者术后因心肌顿抑导致近期心功能暂时下降 ;4 )EF≤ 4 0 %和(或 )FS≤ 2 4 %是预测术后VA的独立指标 ,FS较EF更能准确地反映心脏收缩功能 ;5 )LVD、VLP、室壁瘤等综合指标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术后VA预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芪参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48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加用地高辛)+芪参胶囊;对照组患者42例,采用常规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未治愈率,死亡率及疗效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HR、LVEF、BNP均显著变化,而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心律失常未治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胶囊联合西药治疗CHF合并心律失常能够显著提高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死亡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 ,心率变异性 (HRV)已成为测定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定量指标 ,自主神经逐渐被认识到是心律失常发生和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0 0例的HRV变化规律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观察本院从 1996~ 1998年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0 0例 ,男 58例 ,女4 2例 ,年龄 6 5 4 8± 7 12岁。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氏分级分为频发室早组 6 0例 ,VPBS≥ 30次 /小时。非持续性室速组 4 0例 ,心室异位搏动≥ 3次 ,频率≥10 0次 /分 ,30秒内自行终止。病因包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其中有严重心律失常者QTd和心率变异指数(HRVI)间的关系。方法:49例心衰患者及43例对照组,测定其QTd,QTcd(校正QT离散度)和HRVI进行分析。结果:心衰组QTd和QTcd均显著增加(P<0.01),尤其以伴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增加更为明显,且QTd的增加与HRVI间呈负相关,r=-0.03(P<0.05)。结论:心衰患者QTd的增加,尤以伴严重心律失常者明显。提示QTd增加和HRVI减小可作为心衰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 83例慢性心衰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对照组加用倍他乐克.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室性心律失常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基础心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升高,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与倍他乐克组相比,卡维地洛治疗后收缩压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比倍他乐克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可比倍他乐克更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心衰患者132例,按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心功能Ⅱ级组44例;心功能Ⅲ级组38例;心功能Ⅳ级组50例。再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两组:LVEF≥50%组59例和LVEF<50%组73例。所有病例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结果与心功能Ⅱ级患者对比,心功能Ⅲ级及心功能Ⅳ级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LVEF≥50%患者对比,LVEF<50%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可以作为一个评价心功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