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下胸部创伤的急救规律和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胸部创伤病例的救治.急诊科以"白金10分钟"为理念,采用链式流程复苏,由胸外专科实行确定性救命手术的互助型创伤救治.结果 本组共有972例,依据ISS评分: 轻度757例、中度103例、重度72例、极重度40例.死亡28例,死亡率7.9%.闭合性与开放性胸部损伤分别为805、167例.手术操作总项次为107次,胸部22.4%(24项次),其他科室手术操作77.6%(83项次).在确定性手术中,其它非开胸手术同时伴有胸腔闭式引流术85.5%(71/83).急救部单独完成抢救165例、急救部 胸科50例、急救部 SICU完成50例.在探查手术指征上,急诊部与专科存在认识分歧.结论 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在当前胸部创伤救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急诊科与胸心外科等专科的密切协作、共同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创伤救治中的多科协作模式.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创伤救治中心成立以来多科协作模式的运行方式和救治流程,创伤患者救治的时间节点与创伤中心成立前作比较.结果 对照组收治955例,抢救成功823例,占86.18%;本组2 670例,抢救成功2 618例,成功率98.05%.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多科协作模式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创伤中心的设立、成套的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高素质专业人员培养及由创伤中心医师组织多科协作的实施,开展急诊手术尽早修复损伤器官、消除致死致残因素、重视重症监护与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疝形成伴失血性休克的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救治策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以"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救治的54例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研究组),并与2003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未按该方法救治的48例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患者1周内死亡率以及伤后半年的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GCS、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4例患者1周内死亡13例,死亡率为24%;对照组患者1周内死亡16例,死亡率为33%(P<0.05).研究组患者伤后半年GOS显示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按休克程度行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可以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1月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60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6例非绿色通道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ISS及失血量等指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60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对照组46例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为11%(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问、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肢战创伤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对1968~2002年我院收治的352例四肢战创伤病例和15例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系统分析病例特点、救治方法及效果,总结治疗经验及教训.结果:352例在院病例中,痊愈256例,残愈81例,死亡15例,死亡率为4.3 %.死亡原因主要有急性肾功能衰竭(ARF)7例(46.7%),肺栓塞3例(20.0%),气性坏疽3例(20.0%),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2例(13.3%).结论:四肢战创伤病例主要死亡原因为ARF,对休克病人的及时正确处理以及截肢时机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 对1999年9月~ 2006年3月救治的413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多发伤标准,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平均23.5±8.2.急诊手术322例次,其中64例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2个以上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21.8±5.6)天.临床治愈289例(70%),致残67例(16.2%),死亡57例(13.8%).结论 诊断性胸腹腔穿刺和床旁B超检查快速、简洁、敏感.病情允许的伤者可考虑头、胸、腹同时CT扫描.手术顺序应按其致命性严重程度决定,尽可能在一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术后均进入ICU,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3例,按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6h内进行手术,n=70)、早期组(发病48h内进行手术,n=90)、延期手术组(发病48h后进行手术,n=23),均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辅助手术.术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测,并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 手术安全有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超早期组术后死亡8例(11.4%),ADL1~ADL3 53例(85.5%).早期组死亡11例(12.2%),ADL1~ADL3 47例(59.5%).延期手术组死亡1例(4.3%).ADL1~ADL3 13例(59.1%).三组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1~ADL3患者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 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方便快捷,可满足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救治的要求.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主任版(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Leader,CTCT~?-L)"课程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课前、课后测试,对学员所在医院创伤救治现状与条件进行分析。方法 2019年4月18-19日参加CTCT~?-L首期培训学员4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来自不同地区学员的一般信息(性别、职称、职务、科室),所在医院的创伤救治情况(创伤中心建设及影响因素、创伤救治模式、严重创伤患者收治学科、创伤复苏室的条件及CT室/DSA室空间布局、创伤小组的启动与协调、院前院内联络方式、创伤数据库的设置与质控)。采用电子问卷测试的方式、相同的内容对学员进行课前、课后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围绕严重创伤救治的流程设置),通过学员反馈以评价课程的培训效果。结果 (1)14人(35.0%)院前、院内联系的方式主要为120平台发布信息;(2)31人(77.5%)所在医院目前的创伤模式主要为"急诊+会诊+分诊";34人(85.0%)院内有创伤小组;(3)27人(67.5%)推荐严重创伤组织协调学科主要为急诊科;(4)33人(82.5%)具备创伤复苏单元;37人(92.5%)具备24h增强CT条件;34人(85.0%)具备24h DSA检查与止血条件;(5)18人(45.0%)在复苏单元内可开展床旁手术;(6)18人(45.0%)有创伤数据库;(7)34人(85.0%)目前已经启动创伤中心建设;(8)二级甲等医院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床位数为1 000~2 000张的医院课前测试成绩最高,床位数为2 000~3 000张的医院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课前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和创伤外科的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教学医院学员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结论本次调查范围所涉及医院的创伤救治主要采取"急诊+会诊+分诊"的模式;学员所在医院的教学医院属性、医院等级以及床位数影响创伤救治的基础水平;医院对于创伤救治流程管理影响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CTCT~?-L作为创伤救治培训的高级课程,致力于统一创伤救治的理念,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推动不同模式的创伤中心建设,最终不断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826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为类似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V3.0收集录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德阳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员资料,对伤员一般情况、伤情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符合要求的伤员826例,其中男410例,女416例;年龄1~102岁,平均45.8岁.其中31~60岁伤员占总数的50.2%.有职业记录的477例中,农民占43.8%(209/477),工人占15.7%(75/477),在校学生占14.1%(67/477).钝器伤(53.2%)、挤压/掩埋(22.5%)和跌倒/坠落(15.0%)为前3位致伤原因.德阳市两家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地震后4 d内,占92.1%;华西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后3~9 d(81.7%).骨科伤员占伤员总数的59.2%.伤员的AIS主要集中在1~3分的区域.严重多发伤(ISS>16分)发生率为8.2%.入院后接受内固定术120例(34.1%),清创缝合术103例(29.3%)及外固定术55例(15.6%).肢体离断术22例(6.3%),颅内手术仅2例(0.6%).结论 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倒塌是主要致伤机制,伤员以骨伤较多.损伤多在AIS 1~3分范围,严重多发伤较少.伤员接受专业救治时间普遍较晚,伤员后送分流较迟,提示对特大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早期救治和及时高效后送救治的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急诊创伤死亡原因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伤情、院前及急诊科处理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城市创伤救治的最佳模式.方法对131例创伤性死亡病历的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伤员构成:男108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4.7:1,平均年龄32.3岁,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占病例总数的72.52%,创伤评分(TS)2.35±1.34,复合伤3例(2.29%).多发伤87例(66.41%).来诊死亡45例,心跳复苏率35.56%,呼吸复苏率17.78%.急诊死亡86例.创伤抢救死亡率7.19%,死因以机械伤为主(90.84%),其中交通伤占62.18%.创伤部位以四肢、头、胸、腹为前4位排序,平均创伤部位为2.6处.结论交通伤死亡人数最多.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建立健全抢救预案及其应急机制,抓住伤后白金10 min,黄金1 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城市创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由传统的单纯腹部损伤救治扩展到多发伤综合救治的角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有腹部损伤的多发伤586例,其中应用了损伤控制技术138例,占24.3%.控制出血是DCS的首要任务,包括:腹部填塞(abdominal packing,AP)止血34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56例,双侧髂内动脉栓塞8例,肝固有动脉结扎或栓塞48例(其中栓塞4例);脾动脉栓塞2例;腹内血管修补或结扎32例次(髂内动脉结扎25例次).控制污染是DCS的第2个主要目的:胰部分切除或内外引流24例次、十二指肠修补或憩室化15例次、膀胱修补造口36例次.上述简化手术完成后,患者送ICU,并立即开始继续复苏.争取在72小时内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结果 138例采用DCS救治,存活101例,死亡率26.8%(37/138),死亡组ISS评分平均值41.6分.早期死因为颅脑损伤3例,急性大失血22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例,颈椎损伤高位截瘫2例.结论 合理使用DCS技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病人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平时颅脑投射物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总结46例平时颅脑投射物伤的损伤特点和救治情况.本组非穿透伤9例、盲管伤36例、切线伤1例,无贯通伤.合并胸外伤1例,失血性休克2例,眼球毁损3例.结果 恢复良好31例(67.39%);中度残废12例(26.09%);重度残废2例(4.35%);死亡1例(2.17%).其中1例脑干穿透伤患者成功救治.结论 早期彻底清创,重视并发症的防治.根据颅内弹头弹片滞留的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全程一体化救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全程一体化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对2002年7月~2007年7月收治的675例腹部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诊室滞留时间平均为(1.7±0.2)小时.其中实施手术者平均为(1.3±0.1)小时.确定性手术前时间平均为(2.2±0.3)小时,排除先送入病房观察再送入手术室患者,平均为(1.5±0.2)小时.救治成功率91.2%,死亡率7.3%.平均住院时间(20.5±1.3)天.结论 专业化救治模式、尽快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指征、把握多部位损伤的处理顺序、合理运用损伤控制策略、积极防治早期致死性并发症对提高救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严重创伤165例入院1 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的量效关系.结果165例中复苏成功率为67.9%,复苏成功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1例(6.66%),创伤病死率32.1%(5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最初1 h)输液量大于1.5 L两组存活率明显高于输液量小于1.0L组.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应以血液动力学稳定为基础,以纠正氧代谢紊乱和防止MODS为目的,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组织供氧及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严重多发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严重多发创伤69例。外伤原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斗殴刀刺伤等。按AIS90版与ISS标准评定均>16,最高89。损伤组织器官依次为颅脑、左心室、右上肺、左右胸腔、肝及血管、脾脏、左肾、膈肌、胰腺、小肠,脊柱及骨盆等。同时伤及2~3个部位54例,4~5个部位15例。急诊抗休克65例,急诊手术69例,抢救手术11例。结果存活66例(95.65%),入院时血压为零及心脏刀刺伤11例均抢救成功。死亡3例(4.35%),死于重度脑外伤。无一例并发症及MOF。结论严重多发创伤救治严禁按诊断程序救治,采取争分夺秒地边抗休克复苏边进行急诊手术。及时手术止血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开胸剖腹探查是急救患者的诊断与救治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选择最佳时机与恰当术式,同时注意早期保护重要器官。处理器官伤仍坚持"保全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手术救治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规范创伤救治模式对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促进作用. 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本院建立创伤中心为界,将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立后2006 - 2008年)和对照组(创伤中心建立前2001-2005年),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的变化. 结果 研究组66例,对照组26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NISS值分别为(20.59±4.63)分和(20.57±5.38)分(P>0.05);研究组急诊处理时间为(0.33±0.03)h,对照组为(0.57±0.35)h (P <0.01);研究组住院时间为(27.64±29.01)d,对照组为(30.84±32.87) d(P >0.05);研究组ICU治疗时间为(2.98±5.77)d,较对照组为(2.65±7.00) d(P >0.05);研究组治愈率为87.9%,对照组为76.5%(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9.1%,对照组为20.8% (P <0.05). 结论 规范的创伤救治显著地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救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刘玉辉  张希臣 《武警医学》2008,19(5):423-426
 目的 探讨精索曲张静脉结扎在改良Palomo术和经腹股沟手术方法 中的疗效.方法 将2003~2007年收治的152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良Palomo术组72例、经腹股沟手术组80例.结果 改良P alomo术治愈率为l00%,阴囊水肿和附睾炎分别为4.17%(3例)、5.56%(4例),经腹股沟手术治愈率为91.25%(73例).阴囊水肿和附睾炎分别为15%(12例)、18.75%(15例).改良Pa lomo术组与经腹股沟手术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 改良Palomo术优于经腹股沟结扎法,是一种创伤小,费用少,操作简便,疗效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类救治"在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在5.12汶川地震收治伤员的伤情和救治情况.结果 我院地震后72小时共收治1 097例地震伤入院伤员,共开展手术169台(紧急手术39台,急诊手术29台,延期手术101台).1个月后GOS评价,治愈出院574例,好转388例,无效84例,死亡51例.结论 "分类救治"可为大量地震伤员的急救建立良好的救治体系,拓展伤员的救治空间,提高紧急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医院内建立严重创伤的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8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伤12例,意外伤害10例。2012年类似创伤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6.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6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10例,意外伤害8例。记录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机制及院前指数(PHI)等指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5%;对照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9.37%(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建立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可提高严重创伤的院内救治水平,规范院内救治中伤情评估、紧急手术和损害控制各环节流程,建立操作性强、效率较高的严重创伤院内救治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