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1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5例(19、5%)患者在HSCT后发生了IFI,确诊1例,临床诊断34例;其中曲霉菌感染18例(51、4%),念珠菌感染17例(48.6%)。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34.3%.无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IFI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的因素包括移植前真菌定植或感染、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急性GVHD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在多因素分析时,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或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GVHD发生及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使IFI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1.589、2、399、1.410)。结论:IFI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及发生急性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念珠菌感染和曲霉菌感染最为常见。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清髓预处理、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IFI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侵袭性霉菌感染(invasive mould infection)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IFI早期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目前伏立康唑是确诊IFI的一线治疗用药,唑类或两性霉素B联合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也显示出较好治疗效果,有希望成为一项未来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作一综述。在IFI早期诊断方面讨论了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GM试验,G试验和PCR技术等;在IFI预防和治疗方面讨论了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优先治疗,确诊后治疗,联合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分析我科2002年3月至2010年7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100例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发生肺部真菌感染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14例,呼吸道真菌感染3例,肠道真菌感染2例.观察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发生、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合并其他慢性基础疾病情况.将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分为2组,拟诊经验性治疗组12例及临床诊断抢先治疗组14例.结果 2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合并移植物抗宿主病20例,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6例,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19例.合并糖尿病5例,肺结核3例,支气管扩张1例.经验性治疗组完全治愈8例(67%),疾病进展1例(8%).抢先治疗组完全治愈3例(21%);疾病进展5例(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8,P<0.05).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的重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igh-risk factor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herapy and pro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in patients underwent allogeneic ha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underwent Allo-HSCT at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02 to July 201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mong whom 26 patients had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 Seven patients had pulmonary IFI before allo-HSCT, 14 patients had pulmonary IFI after allo-HSCT,3 patients had respiratory tract system IFI, and 2 patients had intestinal IFI. We observed the occurrence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cytomegalovirus( CMV )infection, Lymphocyte subsets and chronic basic diseases in patients with IFI. The twenty six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ence therapy group with 12 cases and preemption therapy group with 14 cases. Results Among 26 patients with IFI,20 cases suffered from GVHD,6 cases had CMV infection,19 cases had low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simultaneously. 1 case had diabetes,3 patients ha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1 case had bronchiectasis as complications. In experience therapy groupe: 8 cases (67%)recovered completely but 1 case(8% )suffered from progressive infection. In preemption therapy groupe:3 cases ( 21% ) recovered completely but 5 cases ( 36% ) suffered from progressive infection. Conclusion Clinicia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atients with high-risk factors of IFI after allo-HS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移植后早期真菌感染。方法:分析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6例HSCT患者在移植后38~86d内发生真菌感染。6例中确诊真菌感染者2例,临床诊断2例,临床拟诊2例。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1例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3例为念珠菌感染。6例中4例治疗有效。结论: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或早期干预性治疗是控制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键,对提高真菌感染治疗有效率和移植后生存率具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1990年9月至2000年3月收治的150例次各种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根据移植类型、感染发生与否、预防用药、病原学及感染部位等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0例次病例感染的发生率为89.3%(134/150),3例患者死于感染,感染病死率为2%(3/150),这3例均为真菌感染.80例预防或治疗中用过泰能或头孢他啶的病例,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2.5%(26/80),而未用过泰能或头孢他啶的病例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仅为15.7%(1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471,P<0.05).12例真菌感染病例采用小剂量两性霉素B(10 mg/d)治疗,治愈率为100%.结论 预防性应用广谱强力的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感染发生率,反而可能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小剂量两性霉素B是治疗真菌感染新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见感染并发症之一,确诊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真菌感染的重视,新型诊断实验手段和诊疗模式的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发展,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取得进展,并且应成为移植患者长期生存提高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HSCT的79例资料较完整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SCT患者发生IF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转归。结果:诊断IFI患者共计17例,其中临床诊断者13例,拟诊4例。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12 d(9-1931 d)。非感染组及感染组的非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2%、35.2%。根据单因素分析:配型、Ⅱ-Ⅳ度a 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性别、原发病、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配型、Ⅱ-Ⅳ度a 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发生IFI,感染前使用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死亡。避免危险因素及回顾患IFI前30 d内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可使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CD4+T细胞免疫重建及其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47例,以同期体检健康者4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后1、2、3个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免疫细胞亚群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浓度。观察患者移植后IFI发生情况,及其与CD4+T细胞免疫重建的相关性。结果移植后CD4+T细胞及其免疫细胞亚群数随时间递增,但移植后3个月免疫细胞亚群数仍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水平升高,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降低;IFI发生率为19.15%(9/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I可能与辅助性T细胞(Th)17的细胞数有关,而与Th1、Th2、调节性T细胞细胞数以及IL-6、IL-10、TGF-β和干扰素(IFN)-γ水平无关。结论 CD4+T细胞免疫重建延迟、Th17细胞数明显减少可能与allo-HSCT后IF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20余年,免疫缺陷患者机会性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然而,有关IF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NIAIDMSG)组织有关专家制订IFI临床研究的诊断标准。根据文献资料及国际共识,制订了癌症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缺陷患者IFI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行allo-HSCT且应用泊沙康唑或伏立康唑进行真菌预防的104例患者(泊沙康唑组54例,伏立康唑组50例),对比两组移植后180 d内IFI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泊沙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IFI发生率分别为7.4%(4例)和20.0%(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在IFI高危风险的患者中,两组IFI发生率为10.0%(3例)和34.9%(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4例)和18.0%(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结论 泊沙康唑较伏立康唑可进一步降低allo-HSCT后高危风险患者的IFI发生率,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BG)浓度检测对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的意义并确定其界值.方法 按我国IFI的诊断标准,采用Glucatell试剂盒对HSCT后拟诊IFI的36例患者m清标本(每周采血2次)进行BG浓度的检测(G实验).根据临床回顾性诊断标准定义阳性和阴性病例,按不同G试验阳性标准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最终确定G试验在我国HSCT后患者IFI诊断的界值.结果 按试验中所得的单次结果≥80 ng/L或连续两次结果≥60ng/L作为界值,得出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分别为81.0%、81.8%、89.5%和69.2%(P=0.002),并以此作为G试验在我国HSCT后IFI诊断的界值.结论 G试验在我国HSCT患者IFI诊断的界值与国外基本相同,是一种早期诊断IFI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和高危人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我院移植中心住院时间≥2周的病例.应用逻辑回归、递归分割等方法分析IFI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IFI发生率的估计应用累积发生率,预后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对患者肺功能参数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接受HSCT后并发IPA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中位年龄34岁(26~67岁)。移植前后均行肺功能测试、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32 d(97~432 d),无1例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在移植1年后发生慢性GVHD。12例均为病理确诊或临床诊断IPA者,移植前肺功能测定仅有弥散功能轻度减退。抗真菌治疗8周后肺功能测试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其中8例患者呈小气道病变[FEF50和FEF75分别为(55.9±3.4)%和(41.9±4.1)%],4例患者则出现混合性通气障碍,总弥散量(DLCO)也显著降低[(47.4±2.9)%预计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仅为(68.7±4.1)mmHg,但弥散常数(DLCO/VA)尚正常,与移植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SCT后并发IPA可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肺内多部位感染或反复发生IPA的患者可出现较严重的混合性通气障碍,弥散也显著减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璐CT)后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对患者肺功能参数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2007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接受HSCT后并发IPA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中位年龄34岁(26-67岁)。移植前后均行肺功能测试、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32d(97-432d),无1例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在移植1年后发生慢性GVHD。12例均为病理确诊或临床诊断IPA者,移植前肺功能测定仅有弥散功能轻度减退。抗真菌治疗8周后肺功能测试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其中8例患者呈小气道病变[FEF50和FEF75分别为(55.9&#177;3.4)%和(41.9&#177;4.1)%],4例患者则出现混合性通气障碍,总弥散量(DLCO)也显著降低[(47.4&#177;2.9)%预计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仅为(68.7&#177;4.1)mmHg,但弥散常数(DLCO/VA)尚正常,与移植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SCT后并发IPA可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肺内多部位感染或反复发生IPA的患者可出现较严重的混合性通气障碍,弥散也显著减退。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真菌病(IFD)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受者中并不少见,尽管保护性环境及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新型抗真菌药的不断推出及经验性、抢先性治疗策略等已显著降低了某些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但至今IFD仍是关系到移植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解allo—HSCT后真菌感染的特点,采取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对降低IFD的病死率和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中以曲霉最为常见,其次为念珠菌,而接合菌、肺孢子菌、赛多孢等少见真菌感染也时有报道[1]。虽然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药物不断问世,但其病死率仍高达50%~70%[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神经系统(NS)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评估HSCT后患者发生NS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HSCT后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87例HSCT后发生NS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HSCT伴NS并发症患者中,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71.3%(62/87)、外周性占28.7%(25/87)。NS并发症的原发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34.5%(30/87)、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23.0%(20/87)、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占12.6%(11/87)、其他类型白血病和淋巴瘤占9.2%(8/87)、再生障碍性贫血占13.8%(12/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占6.9%(6/87);移植相关因素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19例(21.8%)、半相合53例(60.9%)、无关相合15例(17.2%),分别有16.1%、69.4%、14.5%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36.0%、40.0%、24.0%发生外周神经并发症(χ~2=6.682,P=0.034)。NS并发症的其他相关因素中,儿童组和成人组发生率分别为26.4%(23/87)和73.6%(64/87,P=0.435);伴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或感染患者的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9.0%(60/87)和59.8%(52/87,P0.05)。87例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1~726(中位数49)d,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20~694(中位数80)d。87例患者的病死率为33.3%(29/87),其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93.1%(27/29),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6.9%(2/29,P0.05)。结论:HSCT后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外周性发病率高,发病时间短,病死率高;HSCT后NS并发症与HLA配型、GVHD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0引言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也可以说它是一切血细胞的原始细胞.造血干细胞的理论基础是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C)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8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移植后180天为随访终点,对全部188例患者和其中150例异基因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与HC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①188例HSCT患者中,HC发生率为27.12%(51/18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性RR=1.673,P=0.076)、异基因HSCT(RR=1.848,P=0.061)与HC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异基因HSCT是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R=4.508,P=0.037)。②异基因HSCT的患者HC发生率32.67%(49/150),其中Ⅱ-Ⅳ级HC发生率28.00%(42/150)。单因素分析提示,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供者(RR2.444,P=0.018)、尿巨细胞病毒(CMV)阳性(RR2.059,P=0.021)及血、尿CMV同时阳性(RR2.497,P=0.003)是Ⅱ-Ⅳ级HC发生的危险因素。患者中年龄26—40岁(与≤25岁或≥41岁相比,RR0.454,P=0.056)、预处理方案含氟达拉滨(Flu)(RR=0.504.P=0.059)、TBI(RR0.185,P=0.095)的患者Ⅱ-Ⅳ级的HC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预处理应用环磷酰胺(RR2.015,P=0.063)、使用抗人胸腺球蛋白(ATG)(RR2.343,P=0.054)、合并血CMV阳性(RR2.123。P=0.088)时Ⅱ-Ⅳ级HC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尿CMV同时阳性(RR2.269,P=0.008)、预处理未使用Ru(RR=2.106,P=0.040)是Ⅱ-Ⅳ级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ATG(RR=2.154,P=0.083)的患者Ⅱ-Ⅳ级HC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C发生率高,血、尿CMV同时阳性、预处理中未使用Flu是Ⅱ-Ⅳ级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ATG后Ⅱ-Ⅳ级HC发生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