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方出于《脾胃论》,由黄芪,灸甘草、人参、当归、陈皮、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临床惯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引起的诸症,笔者在临床中根据本方的作用机理,应用于治疗低血压数例效果良好,兹选择两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施今墨对药(二十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其他类 1 党参 黄芪 1.1 单味功用 党参味甘,性平,入脾、肺经.既能补中益气、生津止渴,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无力、面目水肿、口干口渴、自汗等症;又能补气养血,用于治疗血虚萎黄、心悸、气短,以及慢性出血性疾患所引起的气血两亏之证;还能补脾养肺,用于治疗慢性咳嗽,证属脾肺两虚者.  相似文献   

3.
自制黄芪药膳方佐餐食用身体爽北京中医药大学周俭黄芪是一味传统的补气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并被列为补虚之上品。其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多用于治疗肢体倦怠、自汗、喘息、面色萎黄、心悸烦闷、食欲不振等气虚证,或中气下...  相似文献   

4.
1鸡内金丹参1.1单昧功用鸡内金俗称鸡肫的黄皮,味甘、性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积,是一味强有力的消食之品。既能助消化而消食积,健脾运而止泻痢,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停滞、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反胃吐酸、脘腹胀满,以及小儿疳积等症;又能固摄缩泉、涩精止遗,用于治疗小便频数、遗尿、遗精等症。此外,还能化坚消石,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胆结石。  相似文献   

5.
1黄芩 黄连 1.1单味功用黄芩(见本刊2009年第1期第17页)。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本品大苦大寒,为泻心火、除湿热之佳品。它既能清热泻火、清心安眠、凉血止血、解毒止痢,用于治疗热性病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又治阴血不足、心烦不眠之症;还治心火内炽、迫血妄行所致衄血、吐血诸症,以及肠下痢(肠炎、痢疾)诸症。此外,还能泻火解毒、清胃止呕,解渴除烦,消痞除满,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疾、胃热呕吐、心下痞满、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口干口渴等症。  相似文献   

6.
淮山药,为薯蓣科植物的根,味甘性温。含有皂甙、粘液质、精氨酸、尿囊素、淀粉酶、胆碱等成分。临床上用于脾肾虚证、脾虚泄泻、肺脾两虚之慢性咳嗽、消渴症。《饮膳正要》中记载“山药粥治虚骨蒸”。近代名医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  相似文献   

7.
养神 补心 安眠 1 茯苓 茯神 1.1 单味功用 茯苓又名云苓,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肾经。本品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专益心脾、利水湿,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故为健脾渗湿之要药。用于治疗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蕴,症见食少脘闷、便溏泄泻,或痰饮停滞、咳逆胸闷,或不便不利、水肿等症;还能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  相似文献   

8.
牛的药用     
牛的药用文/耿浩牛肉性味甘平,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之功,可治虚损赢瘦、消渴、脾弱不运、痞积、水肿、腰膝酸软等症。《滇南本草》中记:“水牛肉,能安胎补血。”《韩氏医通》上载:“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牛乳性味甘平,微寒,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  相似文献   

9.
胡献国 《药物与人》2013,(12):40-40
鹅肉,又称家雁肉,为鸭科动物鹅的肉,以华南、华东地区饲养较多,入食以白色为佳。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脾,肺经,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消瘦乏力,食少;气阴不足所致的口下思饮,咳嗽,气短及消渴等。《本草拾遗》言其“主消渴,煮鹅肉饮之”。  相似文献   

10.
1 苍术 白术 1.1单味功用苍术(见本]:1.12009年第10期第16页)。白术味甘、苦、微辛,性温。入脾、胃经。临床运用,有生、炒之别。生品入药,取其健脾之功而少燥气;炒后入药,是为增强燥湿之力。本品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吐泻,体倦无力等症;又能燥湿利水,治脾不健运,水湿内停,痰饮水肿,腕腹胀满等症;还能固表止汗,治脾胃虚弱,表虚自汗等症。  相似文献   

11.
1.1单味功用 杜仲味甘,性温。入肝、肾经。本品既能补肝。肾、强筋骨、益精气、强肾志,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精气亏损所引起的腰膝酸痛、筋骨萎软,以及小便频数、阳痿等症;又能补肝肾、降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证属肝肾两虚,症见头昏、耳鸣、阳痿、夜间多尿者;还可补。爵安胎,用于治疗肾虚下元不固,以致胎漏、腹痛、胎动欲坠等症。  相似文献   

12.
伍新华 《医药与保健》2002,10(10):56-57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甘温除热的代表方。由党参、白术、黄芪、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等8味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原治脾胃气虚所致的发热、自汗、口渴喜热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便溏、脉洪无力、舌薄苔白,以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全、胃下垂、久泻久痢等症。近年来的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补中益气汤还具有一些新功用。  相似文献   

13.
田宇 《东方药膳》2007,(5):24-25
猪肉是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肉类食品,历代医家认为,“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以肉补阴,是以火济水,盖肉性入胃便湿热,热生痰,痰生则气不降,而诸症作矣。”故人们多认为猪肉的保健功效不大,且多食有害。而现代有关医学研究发现,猪肉,只要烹调得法,亦可成为“长寿之药”。  相似文献   

14.
1.1单味功用芡实味甘、涩,性平。入脾、肾经。本品以甘补脾,以涩收敛,故为收敛性强壮药。它既能健脾除湿、收敛止泻,用于治疗脾虚不运、久泻不止,以及小儿脾虚泄泻之症;又能固肾涩精,用于治疗肾气不足、精关不固引起的遗精、早泄,以及肾虚所致夜尿多、小便频数等症;  相似文献   

15.
龙眼,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龙眼树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广东、福建、台湾、广西等地。于初秋果实成熟时采收,烘干或晒干,去核取肉备用。相传,由于八月处暑之后,其果实正成熟于阴历八月“桂月”之时,又因其果实极圆,故有“桂圆”之称;而状似龙眼,又得“龙眼”之名;因其味甜如蜜,归脾而能益智,因此其又有蜜脾、益智之称谓。明宋玉因得龙眼之神会,他描写龙眼“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中医认为,元肉性味甘、温,入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主要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  相似文献   

16.
黄芪又名绵黄芪,棉芪、箭芪、北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古黄芪等的干燥根。性味甘,微温。入肺脾经。本品含有多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叶酸、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等成分。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等功效,常可用于产后体虚,失血,自汗子宫脱垂、崩漏带下、滑胎等症。 1产后体虚 黄芪酒 黄芪 120g,米酒 1000ml。黄芪研碎,用米酒 1000ml浸 7天,每服 20ml, 1日 2次。 黄芪粥 生黄芪 30g,粳米 100g,红糖少量,陈皮末 1g。黄芪先浓煎取汁,加入粳米煮粥至米花汤稠时,调入陈皮未少许、红糖适量,稍沸即可,…  相似文献   

17.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其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葛根。味甘。性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此后历代本草和中药书籍均有记载。葛根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等症。  相似文献   

18.
黄芪,古作黄耆,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古黄芪之根。本品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疮生肌等功效,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治肺气不足,少气懒言 用黄芪39克,人参9克,水煎频饮。 治脾胃虚寒腹痛 用黄芪、  相似文献   

19.
8黄连 吴茱萸 8.1单味功用 黄连单味功用见本刊2009年第6期第14页。吴茱萸又名吴萸,味辛、苦,性大热。有小毒。入肝、脾、肺、肾经。本品辛散苦降,性热燥烈,既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冰冷、呕吐涎沫、嗳气吞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又能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20.
葛根与葛花     
<正>葛根与葛花分别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块根和花,是常用的中药。葛根又名粉葛、甘葛,性凉味甘辛,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脾虚泄泻等症。《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名医别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