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未发”阶段,此阶段虽已发生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等病理生理改变,其病变发生隐匿,致病过程漫长,符合中医“伏邪”致病特征。基于伏邪理论,本病责之脾气亏虚,以痰瘀伏邪为主的伏邪藏于体内,日渐积累,损伤散膏与三焦,气机升降失调,终致脾不散精。伏邪久羁,脾运受损导致消渴发生是本病的重要转归。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有利于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本病的治疗应在生活调摄的基础上,以健脾固本、及早祛除伏邪为原则,为本病提供中医防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出在伏邪理论指导下:①直捣募原巢穴;②畅通病邪出路;③分消孤邪;④伏邪缓攻;⑤痰瘀毒并治;⑥以物治气;⑦开达募原;⑧邪正两顾;⑨和解表里;⑩外治逐邪等治未病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紫癜发病具有伏邪致病的特点:患儿先天禀赋异常,素体多湿热内伏、饮食积滞、瘀血阻络,当感受六淫邪气或疫疠之气,内外相扰,正邪交争,正邪平衡被打破而发病.因此,治疗过敏性紫癜,侧重从外感伏邪和湿热、饮食积滞、瘀血等内伤伏邪辨证论治,祛除外因,攻逐宿根,调理体质,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中,外感伏邪,内伤伏邪,正气是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治疗上扶正以"调肝、健脾、滋肾"为主,祛邪以祛除风热毒邪,气郁、湿浊、瘀血为先。运用"伏邪学说"诠释其发病机理及其对脏腑功能的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71-74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肺系疑难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药物,导致预后极差,而中医药在防治该病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之渊源,分析伏邪发病过程,发现伏邪致病具有隐匿性、进行性、反复发作和迁延难愈的特点,这与IPF发病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从而为IPF从伏邪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在伏邪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正气亏虚,邪伏于肺是IPF发病的重要病因,痰瘀胶结是IPF的病机关键,反复感邪可加重病情进展,治疗上重视"治未病"思想,将益气养阴、祛痰化瘀之法贯穿始终,为临床深入认识及防治IPF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病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医的"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痰浊、瘀血是伏邪的主要物质,经脉是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未发病之前,痰浊、瘀血之邪已经伏于脉络,伏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正邪的平衡被打破,终致痰瘀痼结,损伤脉络。因此,在伏邪引而未发之时,应予以积极防治,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谢春光教授应用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以补虚为主,化痰活血为辅,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其对血管的持续损伤,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伏邪致病,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伏邪疾病的防治,当在"未病"期,抓住伏邪藏匿状态,早发现,早治疗。伏邪早识是未病先防的关键。本文在审证求因、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中医方法论指导下,通过潜证辨证方法探寻、中医诊法挖掘及现代诊查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三个方面,探讨中医伏邪早识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以提高伏邪疾病的诊断预见性,为中医"治未病"提供诊疗契机。  相似文献   

8.
《通俗伤寒论》为清绍兴医家俞根初所著.俞氏很重视伏邪致病,辨病属伏气或是新感为其辨证内容中很重要的一步.伏邪致病与新感相比,其病机、病理过程要复杂.这一类证总的病理特征为感受外邪,伏而未发,病邪潜伏既久,由时令阳气的萌动或新感邪气冒触而引发,病发时往往表现出致病的邪气与时令季节的主气不甚相符,病起常呈现出里热郁盛或表里同病的证候.而伏邪外搏过程往往是伏邪致病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伏邪致病的机理来看,伏邪外搏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伏邪自发,伏邪潜伏匿藏于体内,郁久而伺机向外勃发;二新感引发,伏邪受外邪的诱触,引内潜之伏邪向外搏发.俞氏在伏邪致病的论治中,更侧重于对后者的探讨,其伏邪外搏证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无复流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近年来,从伏邪理论探讨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应用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危险因素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结合无复流诊疗现状,从伏邪和治未病角度出发,提出预防伏邪产生及祛除伏邪是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等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伏邪理论是从发病学的角度研究伏邪致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证候特点及防治规律。韩氏妇科认为免疫性不孕的发病与正气虚衰、精毒与血搏结、积聚日久之伏毒感邪引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韩氏妇科治疗免疫性不孕以扶正祛邪为大法,多以消抗灵为主方,扶正、祛邪以消抗;在邪结病痼,形成免疫性抗体时,多以韩氏妇炎汤为主方,力求痰瘀毒并治。韩氏妇科在免疫性不孕的预防调摄中,治未病的思想贯彻始终,力求未病先防、邪伏早治、已病防传。本文结合韩氏妇科诊治免疫性不孕验案,阐述韩氏妇科基于伏邪理论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证思路,遣方用药,以期对临床诊治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肿瘤治疗中的扶正祛邪与扶正抑邪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并不适用于某些恶性肿瘤或肿瘤的中晚期。通过扶正的方法监视邪、管制邪、控制邪,使邪与正长期“和平共处”,最大限度地保证痛人机体的病态平衡,达到延长寿命和保证生存质量的目标,这就是“扶正抑邪”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与“扶正抑邪”在治疗目标、临床适用范围、治疗方法、使用方药上均不尽相同。扶正之所以能够抑邪是因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自然抗病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抑瘤目的,取得带瘤生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齿痕舌主病的不同观点,结合临床对齿痕舌的辨证进行探讨,认为齿痕舌与湿邪关系密切,而与脾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义 《河南中医》2006,26(10):1-2
张仲景辨治正气不足之证,既遵循“虚而补之”的一般原则,又不拘于治虚用补,视病情需要大胆运用祛邪法,即“虚而行之”,并根据具体病证,或者径攻其邪,或者先扶正后祛邪,或者祛邪扶正并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贾洪昶 《河南中医》2012,32(4):403-404
性理疗病法所讨论的“怒毒”为中医心理学的致病之怒,具杀、罚之特征,其破坏春之生养之气,为肝之邪气,使肝所赖阳和之气缺失,肝失所养,则肝疏泄条达气机及谋虑之功能失调.性理疗病法是根据拨阴取阳的理论原则,应用化解怒毒之法,即恢复仁爱之心,以此来达到转阴木为阳木,恢复受损肝脏的生理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固本清源思想来自传统医学祛病延年的古老智慧。林洪生主任认为肿瘤治疗既要关注肿瘤产生的土壤,又要重视肿瘤本身。她创造性的将固本清源思想引入到肿瘤治疗中并提出:1)固本培元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在固本培元基础上还需通过解毒、活血、散结之法方能标本兼治,固本清源,控制肿瘤;2)固本清源治疗肿瘤的关键在于恰当处理肿瘤治疗中攻与补的关系;3)运用固本清源防治肿瘤的机制在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干细胞,调节肿瘤生长微环境,发挥多靶点整体调节的效用。这些学术见解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疗效并且丰富了中医肿瘤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口咽部微生态环境与外感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态学与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统一性,运用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不但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可从“毒”论治帕金森病,通过对“毒”邪的认识、来源等讨论,提出帕金森病的解毒原则及治法,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论证了帕金森病从“毒”论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邪毒证肝癌小鼠血液激素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 220只小鼠腋下接种H22肝癌腹水细胞,于接种后第9天筛选邪毒壅盛证与邪毒微弱证小鼠,另设正常组(30只)。分别在接种后第10、11天(第1、2时间窗口)处死小鼠,称量肿瘤和胸腺、脾脏湿重;ELISA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醛固酮、睾酮、甲状腺激素T3与T4,以及TNF α、IFN γ含量,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同一时间窗口,邪毒壅盛证小鼠肿瘤质量明显大于邪毒微弱证(P≤0.05)。与正常组比较,2个时间窗口的邪毒壅盛证小鼠胸腺明显萎缩(P≤0.05),而脾脏明显肿大(P≤0.05),血浆ACTH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邪毒微弱证ACTH升高幅度小;血浆醛固酮含量呈现类似ACTH的趋势。在第1时间窗口,2个邪毒证组血浆皮质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邪毒壅盛证小鼠血浆睾酮与T4均呈下降趋势。2个邪毒证组小鼠血浆TNF α和IFN γ水平均呈现升高趋势。相关分析发现,邪毒程度分别与气虚程度和T4呈负相关(r=-0.766,-0.738,P≤0.05),与ACTH呈正相关(r=0.635,P≤0.05);气虚程度与阳热程度呈正相关(r=0.632,P≤0.05);ACTH与T4呈负相关(r=-0.504,P≤0.05),睾酮与TNF α呈正相关(r=0.619,P≤0.05)。结论 在H22肝癌小鼠疾病进展过程中,邪毒证会自然发生且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异,不同程度的邪毒证小鼠神经内分泌激素的紊乱与免疫功能的抑制随病程的进展呈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收集整理古医籍中同风、寒、暑、湿、燥、火导致脑心病的致病规律,以期为临床脑心同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中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各6只,空白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及中药组注射油酸(OA)复制模型,然后分别灌服生理盐水、ARDS5号方灌胃2次,24h后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肺组织病理学形炎积分空白组为0分,模型组为(2.67±0.516)分,中药组为(1.50±0.837)分。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祛邪中药可改变OA型ARDS大鼠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