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丽平  黄雯  翟艳玲 《北京医学》2005,27(4):216-216
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与血液的凝血抗凝过程密切相关。在凝血反应中,组织因子(TF)起着关键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TF诱导的凝血过程的重要负性调节物。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测定了3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TF、TFPI的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组织因子及其非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组织因子(TF)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的跨膜糖蛋白,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TF在识别和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促血管新生和再狭窄等非凝血功能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TF及其非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组织因子与肿瘤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不仅启动凝血过程,而且在恶性肿瘤生长及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目前组织因子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组织因子(TF)、活化的因子Ⅶ(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1(ET-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病人TF、TFPI、ET-1、VWF和FⅦa血中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即凝血因子Ⅲ(coagulation factorⅢ),细胞表面抗原CD 142(CD 142 antigen),是凝血因子FⅦ/FⅦa的细胞膜表面受体,具有启动凝血和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的作用。近年来发现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切应力反应元件(shear stress responsive element,SSRE)与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就TF切应力反应元件表达调控及其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凝血因子FⅦa/FⅦ的细胞膜受体,除了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参与凝血过程外,它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炎性反应、促血管新生和肿瘤的形成等非凝血功能.组织因子旁路抑制剂(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作为TF的生理性抑制剂可抑制血栓形成,在维持斑块稳定性方面也发挥独特作用.现将TFPI的生理作用及其在遗传领域与疾病的关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F、TNF-α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织因子(T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TF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组患者64例,正常对照组42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TF、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活性.结果:AMI组TF、TNF-α水平及TF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患者血浆TF活性与血清TNF-α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F、TNF-α水平及TF活性在AMI中可作为反映凝血异常和炎症状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的变化,探讨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在心房血栓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抗原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F组血浆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060.0±669.8)pg/mLvs(423.6±245.1)pg/mL,P=0.000],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8.2±8.9)ng/mLvs(70.1±24.0)ng/mL,P=0.000;(26.3±8.0)ng/mLvs(41.2±16.7)ng/mL,P=0.000]。②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与无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比较,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431.4±564.5)pg/mLvs(904.6±660.3)pg/mL,P=0.004],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3.1±9.6)ng/mLvs(40.0±7.8)ng/mL,P=0.01;(22.9±8.2)ng/mLvs(22.7±7.4)ng/mL,P=0.048]。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改变表现为凝血活性增高和抗凝活性减低,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参与了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血栓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出血和血栓并发症是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出血及凝血功能紊乱发生、发展中,组织因子(TF)的高表达可以造成患者血液高凝,进一步促进凝血紊乱的发生。TF的高表达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密切相关。作为凝血活化的交汇点,选择性抑制TF对改善APL出凝血紊乱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前期和DIC期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和治疗DIC提供依据。方法ELISA法检测DIC前期、DIC期、非DIC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活化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其抑制物PAI-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和D-二聚体浓度。比较TF/TFPI和t-PA/PAI-1比值。结果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TF、TFPI、t-PA、PAI-1和D-二聚体均增高,DIC前期TF/TFPI比值增高,DIC期t-PA/PAI-1比值增高。结论DIC的发生发展与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失平衡有关,DIC前期TFPI对TF抑制不足可能是DIC凝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TF/TFPI可以作为DIC前期指标,提示有DIC趋势;DIC的出血可能主要与PAI-1对t-PA抑制不足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相关,该研究可为今后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治疗DI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的信号转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春霞  胡豫 《医学综述》2005,11(5):407-410
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丝氨酸蛋白酶凝血因子FⅦa/FⅦ的细胞膜受体,除了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TF还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和肿瘤形成,并与胚胎的正常发育有关。TF的生物学作用多样性已经得到证实,这些作用与凝血机制无关。现在认为TF胞质段与细胞的迁移有关,胞外段参与凝血过程并涉及信号转导机制。TF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多种疾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Schmid与Moranitz提出血液凝固是由血液暴露于受损组织后引起的设想,随后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成为了凝血机制研究的热点。TF作为生理凝血过程中最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正常止血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过去一直认为是内外源性上血途径同时启动,且以内源性凝血为主,但近年来通过对TF TFPI的研究,提出了止血的外源性启动,内源性维持的观点。1.组织因于(TF)1.1 TF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可纯化TF之前,凝血活酶试剂由人或动物组织粗提物制成。近年来,已经使用高度纯化的重组组织因子(rTF)或者可溶性组织因子(sTF)来制备凝血活酶试剂。本文综述国内外基于重组组织因子的凝血酶原试剂研发技术的发展历程,归纳出重组凝血活酶试剂优于组织提取物试剂的特点,分析了凝血活酶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高灵敏性和稳定性重组凝血活酶是未来凝血活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是凝血级联反应的关键启动因子,在生理性止、凝血过程及多种病理性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肿瘤血管发生及转移中起关键作用,干预TF途径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并可能为肿瘤、败血症等多种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从中草药中寻找对TF有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对于发现防治TF相关重大疾病的先导化合物继而研制创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5年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凝血异常在脓毒症并发急性肺损伤(AL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制备小鼠脓毒症AL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造模组,不同时间点(2、4、8、12 h)观察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和凝血指标;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浆组织因子(TF)浓度的变化.结果 盲肠结扎穿孔12 h 后,肺组织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蛋白渗出和毛细血管内弥漫血栓形成;与正常组和手术组比较,造模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显著升高(P<0.05),而纤维蛋白原(Fb)和血小板(Plt)计数显著降低(P<0.05).动态观察TF浓度,造模组TF浓度呈进行性升高,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P可成功制备小鼠脓毒症ALI模型,凝血亢进与肺组织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参与脓毒症ALI的发病;TF是启动凝血异常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Schmid与Moranitz提出血液凝固是由血液暴露于受损组织后引起的设想,随后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成为了凝血机制研究的热点。11F作为生理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启动因子、凝血过程的限速因子,不仅仅作用于凝血,还与临床的多种疾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王长青  肖强 《中外医疗》2008,27(9):77-78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生理功能为凝血过程的启动者,近来发现TF可通过TF-Ⅶa或/和TF-Ⅶa-Xa的形成而激活PARs,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影响肿瘤侵袭与转移、血管新生、创伤修复、炎症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检测尿液组织因子促凝血活性的方法.方法 以owren-koller稀释液5倍稀释尿液后,在STAGO全自动凝血仪检测凝固时间,通过兔脑粉不同浓度及其对应的凝固时间确定相应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尿液组织因子(TF)的促凝血活性(TF-PCA),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owren-koller稀释液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TF、TFPI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F、TFPI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FPI/TF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恢复期TF、TFPI水平和TFPI/TF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