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64岁.进食时胸骨后烧灼感2月余,尤以进食干硬食物明显.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0 cm处黏膜粗糙不平.活检病理示食管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食管腔内超声见黏膜层次尚清.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液及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疼痛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小弯病变而来就诊。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窦小弯处可见4.5 cm×3.5 cm大小Ⅱa胃癌病变(图1A、1B),术前腹部B超、CT等检查均未见胃周围淋巴结肿大,超声分层显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活检病理显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  相似文献   

3.
胃结核合并幽门梗阻误诊为胃癌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女 ,5 5岁。上腹部疼痛不适 ,食欲减退 1年 ,恶心、呕吐半个月。 10年前患肺结核治愈。无结核病接触史及家族史。查体 :消瘦体型。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轻压痛 ,右上腹有包块扪及。血沉 2 0mm/h ,白细胞 3 7×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72 ,淋巴细胞 0 2 8。CT示十二指肠周围胰头后淋巴结肿大。胃镜示胃窦黏膜多个散在出血斑点 ,近幽门部见 1 5cm× 1 2cm× 0 3cm及 1 2cm× 1 0cm× 0 3cm2个溃疡 ,幽门部狭窄 ,扩张差 ,幽门口水肿。细胞学检查重度核异质。病理检查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前诊断胃癌并幽门梗阻。行剖腹探查术 …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手术的新概念--腹腔镜胃腔内手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概念的腹腔镜手术方式———腹腔镜胃腔内手术(LIGS术)。方法采用LIGS术治疗2例患者,分别为胃窦后壁胃黏膜病变局部切除及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手术主要步骤:根据病灶部位,胃镜引导下经腹壁及胃前壁将3个气囊Trocar直接穿刺入胃腔后,按传统腹腔镜方式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分别为130min及110min,术中出血均少于20ml。术后患者恢复平稳,疼痛轻微,均可早期恢复饮食及活动。结论临床结果显示LIGS术是一种新型的简单、安全的微创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早期诊断对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对3 000名年龄4169岁的农村健康成年人人群进行早期食管癌筛查。行胃镜检查后,内镜退至食管时进行2%卢氏碘染色,并对浅染色和不染色的黏膜进行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在3000人被检查对象中,查出食管黏膜轻度不典型增生700例,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筛查出需要治疗的阳性患者共9例,其中食管黏膜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食管黏膜鳞状细胞癌5例,其中,有3例黏膜病变<2 cm,2例黏膜病变>2 cm。在9阳性患者中,4例患者已经在上级医院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结论筛查并诊断出早期食管癌患者,可以选择内镜下手术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三原发癌1例     
病人 男 ,6 2岁。间断肉眼血尿 6年 ;上腹饱胀不适、疼痛及吞咽困难 2个月。查体 :未见阳性体征。胃镜示距门齿2 6~ 31cm处食管粘膜不平、隆起 ,环绕管腔近 2 3,取活检时感觉组织质硬、弹性差 ,活检组织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 ;胃窦后壁可见一直径 2 5cm粘膜隆起、顶部凹陷呈火山口状 ,活检组织病理报告为胃粘膜组织慢性炎性半肠上皮化生 ,局部重度非典型增生。膀胱充盈下B超扫描见右侧壁 7 2cm× 5 1cm× 5 5cm强回声区。考虑为同时发生的多原发癌。根据治疗原则同期行食管癌、胃癌手术切除。于 2 0 0 2年 7月双腔…  相似文献   

7.
朱宏毅  季福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1):787-787
例1,女,43岁,因"进食后反复呕吐1年"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阻塞感,伴呕吐胃内容物,含宿食,呕吐后症状缓解.胃镜示浅表性胃炎,Hp(-),内科治疗无效.GI示十二指肠-幽门区梗阻,故再次行胃镜示幽门前区环状隆起病变,表面黏膜粗糙,十二指肠球部未能进入,取幽门前区黏膜活检,病理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再行超声胃镜,内镜示幽门前区环状隆起,阻塞幽门,超声示幽门口隆起处为扭曲成团强回声团块,起源于第一层.肌层似完整,但见胃窦肌层不均匀增厚,活检病理示幽门口隆起处黏膜中度慢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变化,伴有间质淋巴管扩张.肿瘤指标、B超(肝胆胰脾)、胸片等均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下活检诊断高级别胃上皮内瘤变(HGIN)与手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 2010年2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胃镜活检诊断为HGIN,并在1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对比患者术前胃镜下活检结果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胃镜下检查显示,浅表隆起糜烂型22例,息肉型13例,溃疡型27例,病灶部位:胃窦21例(33.87%),胃体14例(22.58%),贲门10例(16.13%),胃角12例(19.35%),胃底5例(8.06%)。术前胃镜活检检查发现62例均为HGIN,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25例,原位癌患者37例,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62例患者中有26例符合HGIN诊断,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18例,原位癌8例,早期胃癌20例,进展期胃癌15例,低级别内瘤变1例,术前胃镜活检检查的结果和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需多方面综合考虑,临床与病理医师仔细判断、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9.
例1,女,64岁,因“呕血、解柏油样便13h”入院。患者既往无明显上消化道症状。入院检查:血红蛋白72g/L,白蛋白29g/L。胃镜示:胃体、胃窦多发大小不一结节,隆起0.5cm×0.5cm至0.9cm×0.7cm,亚蒂及无蒂,表面小叶状及结节状,胃窦前壁近幽门处见一巨大结节状隆起约1.5cm×2.5cm,表面菜花状增生并糜烂附血痂。术前病理示:胃窦中度浅表性胃炎(活动期)伴肉芽组织及少量炎性渗出,符合慢性溃疡。入院后先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并输注浓缩红细胞4单位、人血白蛋白10g/a,共3天。排除手术禁忌后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治疗。标本肉眼观:病变主要部位为胃体小弯侧及胃窦部有大而肿胀无弹力的皱襞,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胃体多发大小不一息肉样结节隆起,表面糜烂附小出血点。术后病理示:胃Menetrier病伴慢性溃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21例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L术。手术时间(21.0±8.3)min。术后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及迟发性出血病例。2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食管创面狭窄,经气囊扩张术后症状缓解。术后病理示: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原位癌2例,早期鳞癌6例。除1例早期鳞癌患者因癌灶距离切缘仅1mm,遂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EMBL术可有效治愈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隐痛伴有腹胀8 d”于2022年12月4日至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可。入院后完善胃镜及腹部CT。胃镜显示:胃角巨大溃疡,累及胃体小弯侧及胃窦前壁,底覆污秽苔,质脆(图1A);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胃角取3块组织进行活检。2022年12月5日行腹部CT,显示:胃角小弯侧及胃窦壁明显增厚,以胃角小弯侧为著,最厚处约1.8 cm,累及长度范围约9.8 cm,相应胃腔狭窄,胃周可见小淋巴结(图1B);强化CT显示: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浆膜层欠光整(图1C)。诊断为胃小弯侧及胃窦壁肿瘤,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病例:病人,女,48岁。因"肛门坠胀1个月,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块1周"入院。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距齿线10 cm处直肠黏膜2 cm×2 cm隆起性病变,其余结肠未见异常。肠镜活检病理示"直肠黏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人入院体检无异常,肛指检查直肠内未触及肿块,指套无血染;查血常  相似文献   

13.
免胃腔穿刺充气式腹腔镜胃后壁平滑肌瘤切除术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患者,女,70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不适1年,胃镜检查示:胃窦后壁1.5cm×2.0cm隆起性病变,病检结果为胃窦平滑肌瘤。术前除常规用电子胃镜确定病灶并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外,同时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进一步确定病灶的部位。手术方法为术前留置鼻胃管,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助手立于右侧。在脐孔下缘作10mm切口置腹腔镜,在左肋缘下腋前线作12mm切口为主操作孔,分别在右肋缘锁骨中线和右锁骨中线平脐作5mm切口为副操作孔及助手  相似文献   

14.
我院于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对4例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现报告如下。病例与方法  1.病例选择  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早期胃癌患者须符合下列要求:①选择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胃癌,病变范围<2cm;②癌前病变的切除,如重度不典型增生,平坦型隆起的腺瘤或不适应常规圈套切除的平坦型或浅凹型的痂变;③常规内镜活检难以确诊的某些病变。  2.病例情况  我院近3年共诊断早期胃癌4例。例1,男,91岁,胃镜诊断为胃窦体交界处中分化粘液腺癌(Ⅱa+Ⅱc型),病灶直径为3cm×4cm;例2,男,67岁,胃镜诊断为胃窦部中分化粘液腺…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5年12月间行EMR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共计42个病灶。内镜分型:隆起型(Ⅰ型)9个,其中亚蒂型(Ⅰsp)2个,无蒂型(Ⅰs)7个;平坦型(Ⅱ型)33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23个,平坦隆起加平坦凹陷型(Ⅱa加Ⅱc)4个。表面平坦型(Ⅱb)6个。直接用圈套器切除38个病灶;另4个用透明帽切除病灶大小为0.6 cm×0.6 cm至3.0 cm×3.5 cm,均为扁平病灶。40个病灶取到组织进行病理检查,36个病灶(90.0%)获完全切除,其中2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3次分割切除;4个病灶未完全切除;另2个病灶无病理结果,无法判断是否完全切除和进行病理分型。切除后病灶的组织学分型:早期癌4个(活检仅1个);重度不典型增生11个(活检仅8个),中度17个(活检20个);单纯腺瘤6个(活检7个);非腺瘤性息肉2个(活检4个);24个病灶(60.0%)手术前后病理诊断一致;EMR术后病理诊断早期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较活检比例高。全组术中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5次在切除后局部出现少量渗血。结论EMR操作简单、安全,病灶切除完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8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2个月入院.无呕血、黑便、便血,患病来体重无明显改变.体格检查:腹平软,未触及明显肿物,无压痛及反跳痛.胃镜:胃体大弯侧可见一直径0.5 cm大小溃疡,周围黏膜纠集,考虑为胃体溃疡.胃镜活检病理:胃体黏膜重度异性增生.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9岁,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5个月”以“子宫内膜癌”于2011年3月7日入院.心肺腹查体及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于脐上4 cm处置入10 mm Trocar;双侧髂前上棘内上5 cm,左侧放置10 mmTrocar,右侧放置5mm Trocar,左侧穿刺口内上5 cm腹直肌旁置入5 mm Trocar,腹腔压力15 mm Hg.患者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第3天排便后感下腹痛,左下腹触及一10 cm×10 cm×15 cm质硬包块,压痛明显,边界清楚,叩诊浊音,后患者排气、排便停止,行立位腹平片(图1)考虑肠梗阻,遂急查腹部CT(图2)示左下腹壁疝并小肠系膜扭转、小肠梗阻,疝内容物位于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左下腹壁软组织水肿.考虑诊断为Trocar部位疝(TSH).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2011年11月~2015年4月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贲门部黏膜下病变13例。在胃镜及腹腔镜监视下,穿刺胃前壁建立胃腔内操作空间,应用腹腔镜器械进行胃腔内手术。11例完成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2例中转腹腔镜胃壁楔形切除。手术时间40~130 min,平均105 min,出血10~150 ml,平均20 ml。术后当日下床活动,第2天进食流质饮食,无并发症发生。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贲门部黏膜下病变安全、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性,76岁,2010年7月24日因"结肠癌"于我院治疗,查胃镜示:胃窦部溃疡;病理: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当时怀疑为恶性,因病人有脑梗死,且患有冠心病并植入支架,考虑胃肠同时手术风险较大,故于2010年8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盘状型腺癌Ⅱ级,肿瘤大小3.5cm×3cm×1.3cm,浸润肠壁全层,脉管及神经未见癌浸润.标本上、下切缘及另送切缘均未见癌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01/9).近瘤及远瘤息肉状物分别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ERCC1(-),MLH1(-),MSH2(-),PTEN(-),Survivin(-),TIMP(-),COX-2灶性,nm23(-).术后化疗6个疗程,方案为:奥沙利铂(乐沙定)200mg(dt)+卡培他滨(希罗达)2片,2次/d口服(d1~d14).并嘱病人随访,复查胃镜.2011年10月19日复查胃镜示:胃窦巨大隆起性病变;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活动性炎,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小区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遂入院治疗,查腹部CT提示:胃窦部占位性病变,与2010年7月27日CT片比较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在切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经黏膜活检发现食管上皮局灶癌变或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采用黏膜下隧道法的内镜下早期癌切除.结果 17例中,术后病理确诊鳞状上皮增生伴黏膜慢性炎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高至中分化鳞癌8例,其中T1a期7例,T1b期1例.有2例切除黏膜边缘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黏膜下层切缘见癌细胞,其余病例均病灶完整切除.术后1例患者因迟发性出血转开胸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切除黏膜内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更符合直视、充分暴露的外科原则,明显减少出血、穿孔的并发症风险,但其对病灶切除范围判断有一定困难,需在手术中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