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原藏汉颅骨形态变化与内囊倾斜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颅骨形态变化与内囊倾斜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内囊倾斜角对靶点更正产生的影响 ,以便提供更为精确的靶点的定位数据。方法 :在头颅CT片中直接测量各种颅骨的宽 /长指数并同时测量内囊倾斜角 ,依靠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长、方、圆三类颅形之间的内囊倾斜角分别为 37.70 7± 5 .42 5、39.82 1± 4.34 9和 42 .5 0 7± 4.944 ,其内囊倾斜角正切值分别为 0 .784± 0 .15 0、0 .842± 0 .131和 0 .92 9± 0 .16 3。三类颅型之间的内囊倾斜角以及正切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内囊倾斜角和正切值与头颅宽长比值经直线回归相关分析 ,二者呈完全正相关 (r=0 .30 0 8,P <0 .0 1) ,即颅骨的宽长比值愈大 ,内囊倾斜角也随之增大。在术中靶点更正时每向前或向后移动 1mm ,则靶点接近或远离内囊 0 .84mm。结论 :上述数据可以给术者提供更为精确的影象和手术定位 ,使核团毁损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了解肝包虫病外囊切除术与常规内囊摘除术复发率的高低.对于肝包虫病患者应尽量采用外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人脑内囊的三维重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超薄冰冻切面构建人脑内囊各部分三维形态,并通过软件测得内囊各部分的长度、宽度、体积和形心坐标等参数,为临床打靶治疗内囊部位的多种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3个无器质性病变男性尸头,行间隔1 mm的冰冻水平切片,经数码摄影后存入计算机数据库,用自制软件对含内囊的层面图像行轮廓线的提取,并进行三维重建及数据测量。结果:确定大脑原点为连合间径线的中点,以此建立坐标系,测得内囊及各部分形心的坐标值。左侧内囊形心坐标为-15.761 9、2.203 2和10.143 8 mm,右侧内囊形心坐标为17.932 0、2.656 5和6.384 4 mm。同时测得左侧内囊体积为4 009.173 0 mm3,右侧内囊体积为4 217.234 0 mm3。 经三维重建后的内囊形态不规则,略呈凸面向内凹面向外、前肢较矮后肢较高的“板状”区域。结论:重建内囊及其各部分形态结构真实,可伪彩和真彩显示,再现了各部分结构在脑内的自然形态及空间位置,为内囊部位的脑血管性疾病、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及精神外科疾病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残腔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残腔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患者共48例,其中1例行介入治疗,21例行外囊剥离术,11例行肝叶、段的切除,10例行外囊大部分切除,其中合并胆瘘的8例加行胆囊管减压引流,5例行残腔至皮肤窦道的切除加残腔的开放引流.结果:48例患者除1例合并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无效死亡外,根治性切除者32例痊愈.15例非根治性手术治疗者临床治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不同的残腔并发症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合理化手术的选择及残腔胆汁瘘的处理.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十年间手术治疗的108例肝囊型包虫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整外囊剥除术和部分或肝叶切除术后复发率、残腔并发症、腹腔播散种植和带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单纯内囊摘除术或内囊摘除+部分外囊切除术.结论选择合理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对HCE的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包虫囊肿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棘球蚴,是一个白色半透明,充满清亮液体的球。球体的壁称为“内囊”,人体内包围此囊,形成一个结缔组织囊壳,称“外囊”。外囊实际上还包括其周围受压缩的部分组织。外囊是人体组织增生部分,除非内囊球破裂后,否则不受寄生虫的入侵。内囊才是寄生虫的本身,所以摘除内囊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内囊内层的生发层及其囊液中含有寄生虫的头节。手术中如不慎囊液外溢,散落手术野,将成长新的一代包虫囊肿——造成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外科治疗包虫囊肿目前一般采用先穿刺囊肿,吸出囊液,使内囊球塌陷后切开外囊取出内囊壁,我们称为“内囊穿刺摘除术”。其缺点是穿刺时难免有囊液外溢,特别当部分囊液吸出后,内囊球在萎缩塌陷过程中,内外囊开始分离,囊液从极脆的穿刺裂孔中外溢,头节随之散落在外囊腔内并可污染手术野,致几年后复发。 Barrett在1949和1952年报道几例“内囊完整摘除术”,即不穿刺内囊,直接切开外囊,把囊球完整摘出。这是一种即能彻底治疗病变,又能最大限度保存肺功能的理想手术方法。但是内囊球极易破损,术中有突然破裂致成大量污染的危险,多数学者认为不安全,至  相似文献   

8.
脑基底核出血区豆纹动脉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出血性中风或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是基底节内囊出血 ,研究其出血原因 ,尤其是出血动脉的病理改变 ,越来越受人关注 ,现将 14例基底节内囊出血动脉的电镜下观察资料汇总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共收集 14例标本 ,男 12例、女 2例 ;年龄 34~ 72岁 ,平均 5 2岁 ;左右侧各 7例 ;内囊型 12例、外囊型 2例 ,其中2例血肿已破入脑室内 ;血肿总量 2 5~ 80ml。术前分级(按 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专题学术会议关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四级分类 )Ⅰ级 :1例 ,Ⅱ级 :11例 ,Ⅲ级 :2例 ,Ⅳ级 :无。发病后 2 4h内手术 11例 ,48h内 2例 ,72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兔内囊出血模型脑温及体温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内囊出血条件下的脑循环障碍及脑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立体定位方法制作家兔内囊出血模型,应用RM-6240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连续测定内囊出血前后脑温、直肠温以及血压和颅内压的变化.结果:内囊出血后,脑温降低(与出血前比较:P<0.01)、直肠温无明显变化(与出血前比较:P>0.05),颅内压升高(与出血前比较:P<0.01)、血压下降(与出血前比较:P<0.01).结论:内囊出血可导致颅压升高,颅内灌注压下降,血液循环受到严重影响,颅内脑组织血流量减低,从而出现局部脑温下降.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2例肾包虫病治疗,认为完整包虫内囊摘除手术方法是较为理想的。除屏弃以往肾切除方法,保留肾脏,肾功能得以恢复外,避免了内囊摘除时穿刺囊液的污染,以及应用福尔马林或双氧水杀灭原头蚴涂擦外囊壁带来的组织损害和造成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自从阿根廷外科医生Posados 于1895 年创用肝包虫内囊摘除、囊腔外引流以来,目前仍为治疗包虫病最简便、最有效、应用广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T1WI、T2WI 、FLAIR和DTI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OSAS患者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等3种白质纤维同时受损;双侧前部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皮质也受累;DTI可作为早期发现OSAS白质损害、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3.
郑晓燕  邹洋 《北京医学》2016,(2):126-128
目的 总结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11例肝包虫病患者的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20~49岁.8例以腹痛就诊,3例因体检时发现肝占位就诊.既往曾患包虫病者2例;8例有牧区居住史,3例虽无牧区居住史,但有牛、羊等动物密切接触史.1 1例患者均经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有囊性占位,结合流行病学史及寄生虫试验诊断为肝包虫病,结合病情制定治疗方案.11例中4例行内囊摘除术,2例行外囊摘除术,3例行内囊摘除术+包括囊腔在内的肝部分切除术,1例行内囊摘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内囊摘除术+腹腔包虫切除术;术前及术后应用阿苯达唑,20 mg/(kg·d),疗程6~12个月.除1例包虫病患者病情较重,术后1个月出现复发外,其余均临床治愈.结论 肝包虫病确诊后首选手术治疗,同时进行阿苯达唑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棘蚴球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又称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o-sis),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目的 讨论肝包虫病诊疗体会.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手术摘除是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成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手术方法有:包虫囊肿外囊完整剥除术、包虫囊肿穿刺内囊摘除术、包虫囊肿内囊完整摘除术和肝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 男,18岁,牧民.左上腹包块2年余,无红肿,无明显疼痛.1月前在外院做B超发现包块位于脾脏,大小15cm×8cm.半月前,患者发现腹部包块消失,左侧腹整个膨起,腹痛,间断畏寒发热,不思饮食,1993年3月5日来我院诊治.B超发现左侧腹从膈下到盆腔被一巨大包块充满,壁薄、完整,内充满水样物.同时发现右肝占位,大小约10cm×5cm,壁厚呈双层,提示肝包虫.取上腹中线剖腹探查,切开腹膜,发现左侧腹被巨大的、浅蓝色的包虫内囊占据,看不到边界.腹腔内渗液少.穿刺抽吸清亮的包虫内囊液约3500ml.完整取出内囊.探查发现牌上极缺损,底小口大,大小约10cm×6cm,为包虫外囊.除右肝完整包虫外,其它脏器未发现被包虫浸蚀的部位.证明左侧腹巨大包虫内囊(单子囊),来源于脾包虫.摘除肝包虫后,用3%双氧水反复擦洗脾包虫及肝包虫外囊,8分钟后,用20%高渗盐水冲洗腹腔,关腹.术后10天  相似文献   

16.
用CT探测的18例内囊局限性损伤的患者,其运动减退的分布状况是同损伤的位置和扩展围范相关的。 3例内囊前肢损伤的患者,没有任何运动障碍。后肢损伤的15例病人中,13位表现出的运动无力的分布状况同皮质延髓纤维位于内囊膝部而皮质脊髓纤维位于后肢的前半是一致的。我们的CT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关于人类锥体束在内囊的位置的传统观点。但是,也证明存在个体差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几种不同肝包虫病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求较佳手术方案。方法5种手术方式治疗190例患者,比较单个囊肿手术耗时及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吸收热、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残腔情况(积液、感染、胆瘘)、胸腔积液、原位复发等随访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和完全外囊内切除术组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单个囊肿)高于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外囊残腔引流组和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大网膜内引流组(P<0.01),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吸收热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均低于后者(P<0.01)。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手术与完整外囊内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相比,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吸收热、术后带管天数、残腔并发症及原位复发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手术耗时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式相对传统外囊内完整摘除术式,疗效基本相同,对于邻近肝门部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的肝包虫,手术风险和难度相对较小,便于肝包虫高发区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陈昊 《河北医学》1997,3(6):56-57
肝包虫病手术方法探讨(836600)新疆布尔津县185团医院陈昊肝包虫外囊壁厚与肝脏紧密相连,无法作局部切除,而做肝切除对机体打击甚大,既往对此多采用内囊摘除后外囊缝合术或外引流术等。规就各术式的选择及优缺点分析讨1内囊摘除后外囊缝合术本法应用最为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底节内囊区梗死后注意力与执行功能的损害特征.方法 选取基底节内囊区梗死患者48例(其中左侧基底节内囊区梗死患者26例,右侧22例),正常对照者42例,所有对象均行数字删除测试、数字广度(digit span,DS)(倒背)、符号数字测试,迷宫测试和词语流畅性测试(rapid verbal retrieve,RVR)等注意力与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数字删除测试、DS倒背、迷宫测试和RVR(动物、蔬菜和水果)在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而符号数字测试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除RVR(动物、蔬菜和水果)外,其余注意力与执行功能检测在左、右基底节内囊区梗死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基底节内囊区梗死后患者的注意力、工作记忆和决策能力等认知功能受损,且左、右两侧不存在功能偏侧优势现象;精神灵活性亦有损害,但左、右两侧可见功能偏侧优势现象;信息处理速度未见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左侧内囊后肢梗塞对 Gap-task模式下反射性视觉诱导性眼扫动的影响,探讨顶叶眼区的调节功能.方法以左侧内囊后肢梗死患者、左侧顶叶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按照gap-task模式测定左、右眼扫动潜伏期,并观察眼动波形,进行组间对照.结果与正常受试者比较,左侧内囊后肢病变患者与左侧顶叶眼区病变患者均出现右向眼扫动辨距不良,准确性下降;并且双向启动延迟,但以右向眼动的受累更为显著.结论对于gap-task模式下反射性视觉诱导性眼扫动,内囊后肢病变与顶叶眼区病变有相似影响;顶叶眼区具有调节向对侧眼扫动幅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