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癌TACE前后血供变化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供变化.方法:对17例HCC患者于TACE前1天及治疗后7~10天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灌注参数.结果:肿瘤组织TACE术前、术后HBF、HBV、HAP存在显著差异,MTT、PS、HAF、PVP无显著差异.正常组织TACE术前、术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评价TACE疗效及指导进一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原发性肝癌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别算出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结果: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灌注参数中HBF、MTT、HAF、HA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评价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BF、MTT、HAF、HAP可用于定量评价肝癌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索(Rh-endostatin)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单纯TACE组;B组:TACE+内皮抑素组;C组: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3组于治疗前后均行CT灌注扫描,获取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指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肿瘤兔,介入治疗后10d行第2次灌注扫描,并处死所有肿瘤兔.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BF、HBV、HAF、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明显增高;B组中MVD、VEGF较A、C组显示减低,A组MVD、VEGF较C组稍显增高(P<0.05).3组中肿瘤VEGF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B组中HBF,HBV、HAF、PS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而A、C组中HBF、HBV、HAF、PS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 TACE联合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TACE比较,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血清VEGF与CT灌注参数间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CT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17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天及术后7~10天测量血清VEGF水平,同时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 结果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HBF、H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VEGF与HBF、HAF、HAP呈正相关. 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及CT灌注可帮助评价肝癌TACE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栓塞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CT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例HCC患者于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前1 d、术后7~10 d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测量血清VEGF水平,同时行CT灌注扫描,计算各函数图中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FVP).结果 原发性肝癌栓塞前后的HBF、HAP存在显著差异,HAF、PVP、VEGF无显著差异.血清VEGF与HBF、HAF、HAP呈正相关,而与PV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及CT灌注对评价肝癌TACE疗效、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动脉增强分数(AEF)值在肝细胞肝癌(HCC)行TACE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TACE术的30例HCC患者,于术前1~3 d、术后30~40 d分别行常规CT三期灌注扫描,应用CT Kinetics软件计算AEF参数值。AEF值为(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组17例,治疗无效组13例。有效组术后AEF为(0.351±0.090),无效组为(0.438±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AEF值0.392为临界值预测TACE术后疗效,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73.2%,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结论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AEF能定量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早期评价,且不增加格外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瘤和21例肝血管瘤的病灶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比较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的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组的肝血容量(HBV)高于肝转移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则依次短于肝转移瘤组、血管瘤组,三组间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无显著性差异;比较病灶周围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瘤组的H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组,而HAF均低于肝血管瘤组,肝转移瘤组的PS高于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V、MTT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正常肝实质部分,原发性肝癌组的MTT短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HAF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F、HBV、P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值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对邻近的肝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瘤和21例肝血管瘤的病灶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比较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的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组的肝血容量(HBV)高于肝转移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则依次短于肝转移瘤组、血管瘤组,三组间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无显著性差异;比较病灶周围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瘤组的H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组,而HAF均低于肝血管瘤组,肝转移瘤组的PS高于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V、MTT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正常肝实质部分,原发性肝癌组的MTT短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HAF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F、HBV、P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值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对邻近的肝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 d、术后6~8 d和30~40 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 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 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 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随机对照研究动脉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TM EndostarTM)联合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前后CT灌注参数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40例临床诊断为HCC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加例,分别使用动脉内恩度加TACE术及单纯TACE术,所有病例于TACE术前、术后1个月行CT灌注成像(CTPI)扫描,测量肿瘤组织治疗前后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肝动脉灌注值(ALP)、门静脉灌注值(PVP)及肝脏灌注指数(HPI).结果 动脉内恩度加TACE术组HCC患者术后1个月CTPI扫描肿瘤组织BF、ALP及HPI水平较术前降低,PVP水平较术前升高,BV、PS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单纯TACE术组HCC患者术后1个月ALP水平较术前降低,PVP水平较术前升高,BV、BF、PS及HPI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比较两组HCC患者TACE前后CT灌注参数的变化,说明恩度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胜利  袁刚  白玲  黄连庆  王宗盛   《放射学实践》2012,27(8):856-859
目的:分析食管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绘制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切取同层肿瘤组织切片,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及浸润深度的肿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差异及各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9例食管癌BF、BV、MTT、PS平均值分别为(93.07±54.31)ml/(min.100g)、(6.35±1.77)ml/100g、(9.17±7.07)s、(12.71±7.79)ml/(min.100g);MVD计数为(24.69±8.61)条/高倍视野。BF、BV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45、0.341),不同侵及深度的肿瘤组织的B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食管癌血管生成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底癌MS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口底癌的MSCT灌注特征.方法:19例口底癌患者行MSCT灌注检查.全部为活检或病理证实;分别测量口底癌组织和自身残存正常口底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作为灌注指标,比较灌注值差异,以评价口底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  相似文献   

13.
正常胰腺MSCT灌注成像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MS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正常胰腺CT灌注参数与年龄及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正常胰腺纳入标准的35例患者按年龄及BMI分组,分别行16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三点测量各组胰腺的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取各组灌注参数平均值,按组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年龄组:44岁(包括44岁)以下组,胰腺BF、BV、PS及MTT灌注值分别为(172.92±77.63)ml/(100g.min)、(61.63±24.37)ml/100g、(175.08±150.44)ml/(100g.min)、(34.74±13.74)s;45~59岁组,其灌注值分别为(181.61±133.36)ml/(100g.min)、(52.30±24.19)ml/100g、(213.44±151.20)ml/(100g.min)、(39.70±15.35)s;60岁(包括60岁)以上组,其灌注值分别为(118.99±37.89)ml/(100g.min)、(45.62±9.40)ml/100g、(202.72±91.08)ml/(100g.min)、(32.17±9.00)s。②BMI组:体质指数为22以下(包括22)组,胰腺BF、BV、PS及MTT灌注值分别为(154.39±79.88)ml/(100g.min)、(52.92±23.79)ml/100g、(209.85±147.52)ml/(100g.min)、(36.51±13.01)s;体质指数为22以上组,其灌注值分别为(182.82±120.96)ml/(100g.min)、(59.66±18.72)ml/100g、(157.68±107.50)ml/(100g.min)、(33.96±14.52)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BF间呈负相关(P<0.05),余胰腺各灌注参数值与年龄及BMI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的血流灌注,除血流量随年龄增长有逐步下降趋势外,其余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的比较,得出一种无创评价肿瘤疗效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正确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过病理证实的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于放疗前1周及放疗后1周内行CT灌注,绘制ROI的TDC,并计算BF、BV、MTT、PS数值,随访确定有效组及无效组,分别比较有效组、无效组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放疗前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食管癌放疗有效组放疗前后BF、BV、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值分别为0.000、0.022、0.005,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食管癌放疗无效组放疗前后BF、BV、MTT、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放疗前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0.027、0.047,BV、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参数对评价食管癌放疗疗效有一定的价值,对拥有高BF、低MTT数值的患者容易获得更好的放疗疗效,为正确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宋涛  李祥  张建伟  骆俊朋  黎海亮   《放射学实践》2012,27(7):750-753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CT灌注参数中BF、BV、MTT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28.81±50.05)和(105.55±43.18))ml/(100g.min)、(7.64±3.11)和(6.33±1.71)ml/100g、(5.62±1.97)和(7.16±3.3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8.32±5.39)和(9.66±2.46)ml/(100g.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PS值>10ml/(100g.min)为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5.8%、65.4%、2.77和0.06;VEGF及MVD值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384,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其中PS值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良性组32例(24例甲状腺肿、8例甲状腺腺瘤),恶性组8例,均采用常规CT平扫和同层动态灌注扫描,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比较两组患者各种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良性组BF、BV、PS、MTT及TTP值分别为(126.9±11.58)ml/(100g.min)、(35.19±2.73)ml/100g、(35.70±2.35)ml/(100g.min)、(8.41±0.92)s、(16.47±1.66)s;恶性组分别为(66.32±4.68)ml/(100g.min)、(23.23±3.88)ml/100g、(38.12±2.08)ml/(100g.min)、(15.22±0.26)s、(10.89±0.87)s。良性组与恶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BF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结节之间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对甲状腺结节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分析各种灌注参数的差异,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VX2肿瘤生长过程中微血管生成情况,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MSCT灌注值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8只荷瘤大白兔分别于肿瘤生长第7、14、21、28天行MS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肿瘤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于第7、14、21、28天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不同时间段灌注值比较行方差分析SNK均数比较,各项MSCT各灌注指标与MVD计数之间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肿瘤生长大小分别为(14.1±2.9)mm、(27.7±4.5)mm、(39.5±8.3)mm和(52.5±7.8)mm,第7天MSCT灌注值BF为(135.10±13.08)ml/100g/min,其余灌注参数分别为PEI(73.11±5.25)HU,TTP 18.57±1.38,BV(45.0±2.53)ml/100g,至第28天,相应灌注值为BF(46.05±7.55)ml/100g/min、PEI(70.25±6.25)HU、TTP(35.90±1.90)s、BV(51.63±4.77)ml/100g,第7、14天的CT灌注值与第21、28天灌注值中的BF和TTP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4次灌注中的BV和PE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T灌注值中的BV与MVD存在相关性,PEI与MVD存在弱相关,BF、TTP与MVD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兔VX2肿瘤灌注值BF在生长早期较高,随肿瘤生长灌注值BF下降。肿瘤BV值和PEI值与VX2肿瘤血管生成存在相关关系,MS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VX2肿瘤微血管生成特征以及肿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微血管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年4月~2008年7月拟诊肺癌的152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评价CT对肺癌早期诊断的作用,比较肺癌CT灌注参数与肌肉组织灌注参数的差异。接受化疗、放疗或同步放化疗且符合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中观察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是否有变化,评价CT灌注参数的变化在监测化放疗疗效,评价预后中有无价值。结果:CT检查鉴别诊断肺部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0.5%、86.7%、98.4%、50.0%、90.1%。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肌肉组织的BF、BV、MTT、PS(均P〈0.01)。在NSCLC中,缓解组的BF、BV值高于未缓解组,(P〈0.05);缓解组的MTT值较低、PS值略高(P〉0.05)。PS值升高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低于PS值降低组(均P〈0.01)。结论: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肺癌的BF、BV和PS值明显高于肌肉组织,MTT明显低于肌肉组织。PS值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对于化疗后早期灌注值明显升高、PS值升高的患者,可望提示临床在出现肿瘤进展前考虑提早联合放疗或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9.
陈雷  周正荣  彭卫军  钱敏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83-1286
目的:探讨胰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CTPI)特征,评价CTPI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胰腺肿瘤患者和45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CTPI,选择获得良好灌注图像者共76例,其中胰腺肿瘤患者44例和非胰腺病变患者32例.测量ROI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表面通透性(PS)的值,并进行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受检者行双肾灌注扫描,观察TDC形态,记录各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受检者两侧肾脏BF、BV和PS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肿瘤、肝硬化、高血压及正常组各组间BF、BV及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从多方面对肾功能进行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