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检测40例冠心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A组)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和患有冠心病而心功能尚正常者37例(B组)QTd和QTcd的变化结果:A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B组(P<0.01);A组中死亡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死亡者中并发室颤者QTd及QTcd均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162例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单盲试验研究,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最大和最小QT间期,计算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比,在治疗4周后重复上述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服用倍他乐克50~100 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比较2组前后的QTd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倍他乐克可以明显缩短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QTd和心率校正后QTd(QTc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QTd、QTcd和QTd ratio数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44.5±17.3)ms比(63.8±15.6)ms,P<0.01,(45.7±15.3)ms比(64.9±16.3)ms,P<0.01和4.94%±2.1%比8.08%±1.5%,P<0.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同时可以明显的缩短QT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QT间期离散度比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比QTd具有更重要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心率校正QT间期(QTc)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d、QTcd、及QTc的资料。结果心脏事件发生组CHF病人(Ⅰ组)QTd、QTcd、QTc、QTcd/QTc与无心脏事件发生组(Ⅱ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0.01、<0.05、<0.001)。结论QTd、QTcd、QTc、QTcd/QTc是心衰病人心脏事件独立预测因子,QTcd/QTc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QTc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1985年由Campbell等报道QTd是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在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而非记录技术伪差所致.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分析100例定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值,旨在探讨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断剂倍他乐克对老年冠心病(CAD)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6例老年冠心病(CAD)患者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及RR间期、心律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QTmin延长,QTd、QTcd缩短,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QTmax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QTmax、QTmin均无改变(P>0·05)。结论倍他乐克通过延长老年CAD患者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的程度,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5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PFCA)患者(左侧隐匿旁路22例、房室结双径路2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3例)手术前后的QT离散度(QTd)变化,旨在探讨RFCA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应用12导联生理仪麒25mm·s的纸速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的心电图。手工测删量QT离散度,并采用三个参数进行评价:QTd=QTmax(最大QT间期)-QTmin(最小QT间期);QTcd(校正QT离散度)=QTcFmax-QTc min(QTc=QT·√RR);SD(QT间期的标准差)。结果:三组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时的心电图QTd、QTcd、SD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研究表明心脏不同部位的射频消融术在一定范围内都不会影响QT离散度,即不会导致心室复极离散从而产生新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 (2~ 4周 )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7例AMI恢复期的患者 ,分别记录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 1d ,术后 1h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与 8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 (QTmax) ,最小QT间期 (QTmin) ,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前壁与下壁AMI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QTmax,QTmin,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缩短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 ,而AMI恢复期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使增加的QTd及QTcd显著缩短 ,从而减低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耿光三  吴瑶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746-2747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断剂比索洛尔(Bisoprolol)对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处理的方法,观察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比索洛尔治疗前后的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QTd及RR间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Bisoprolol治疗后冠心病患者QTmin延长〔(390±32.7)ms vs(357±21.2)ms,P<0.01〕,而QTmax无明显改变〔(428±34.7)ms vs(427±33.6)ms,P>0.05〕,QTd、QTcd则显著缩小〔分别为(39±11.8)ms vs(72±28.6)ms,(42±10.7)ms vs(78±24.6)ms,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均无改变(P>0.05)。结论 Bisoprolol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延长冠心病患者的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度,促使心肌细胞复极化趋向同步进行,此种机制有利于防止冠心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252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HD+DM组)150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CHD组)102例,1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 CHD+DM组的QTd值及QTcd值较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明显延长(P0.01);CHD+DM组中同时合并肾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QTcd及QTd值较健康对照组和CHD组明显延长(P0.01);QTcd与血糖(r=0.290,P0.01)及血脂(r=0.167,P0.05)明显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加重心室肌复极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昼夜的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的昼夜改变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测量计算20例正常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QT、QTc、QT与QTc离散度及心率变异参数。结果 发现QT、QTd、QTcd、RR间期、RMSSD、HF、LH/HF存在昼夜的明显差异。QTd、QTcd与RR间期、RMSSD、HF呈现明显的负性相关,与LF/HF呈明显的正性相关。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减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ECG)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者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多,与糖尿病者的关系也有报道,但多以手工测定计算,用电脑自动测定QTd、QTcd报道极少。本文对电脑自动测定糖尿病者的QTd、QTcd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心室复极离散度 (QTd)的关系 ,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32例术前、术后和未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32例的心室复极各参数进行分析发现 :1 CABG组术前术后QTd、QTcd、QTLcd组内比较 ,术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2 CABG术后QTd、QTcd、QTLcd与未行CABG术QTd、QTcd、QTLcd组间比较、术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 3 非手术治疗组前后的QTd、QTcd、QTLcd比较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果表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改善心室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16.
国内QT离散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1990年由Day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定义是指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在实测导联不足12个时,QTd值应进行校正,即QTcd=QTmax-  相似文献   

17.
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谢菁 《临床内科杂志》2001,18(3):199-201
目的 研究长期使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2 4例高血压病 (EH)合并左心室肥厚 (LVH)者 ,服用依那普利 (10mg 1次 /d) 3年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 (QTc)、QT间期离散度 (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 ;用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测定有关心血管参数。结果 依那普利不仅能迅速降压 ,而且能逐渐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达 3 9% (P <0 .0 0 1) ,显著提高左心室泵血功能 ;同时明显缩短QTd[从 (61± 2 1)到 (41± 15 )ms、QTcd从 (67± 2 7)到 (46± 18)ms] ,QT及QTc也同样明显缩短。结论 长期用依那普利治疗EH合并LVH ,能明显使患者左心室肥厚回缩 ,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功能 ,并通过降低QTd及QTcd ,进一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和PCI后24h内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PCI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8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70±18)msvs(52±15)ms,P<0.01];术后QTd降至(45±16)ms(P<0.01),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结论急诊PCI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和QTcd,降低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正常人和27例冠心病人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运动前和运动高峰的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正常人群运动前后QTd及QTcd无差别,而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较运动前明显增大.结论:运动后QT离散度增大是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运动后QTd、QTcd增大结合ST段偏移可增加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手汗症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汗症患者胸2~胸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汗症患者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前后12导同步心电图的RR间期、QT间期、QTcd数值的变化。结果术后QT间期、RR间期较术前缩短,QT离散度较术前延长,P均<0.01。结论手汗症患者胸2~胸4交感神经链切断QT离散度的变化与交感神经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