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噪声关联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多层CT胸部扫描的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信噪比水平)的效果.方法 连续200名CT定位像未显示明显胸部异常的受检者,按前瞻性的研究方法 进行分组,根据检查顺序的单双数随机分为z轴管电流调制组(单数者为试验组)和管电流固定组(双数者为对照组),每组100名.试验组的目标噪声水平设置为10.0 HU,扫描设备根据定位像扫描时获取的胸部密度信息自动设置扫描时的动态管电流值;对照组的管电流设置为200 mA,其他扫描参数与试验组完全相同.分别记录2组的最大管电流、CT剂量容积(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女性乳房最大层面的管电流值;测量肺尖、主动脉弓、左心房和肺底层面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分3级(优、良、差),由2名有经验的CT技师采用双盲法评价.计数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的最大管电流、CTDIvol、DLP和乳房最大层面管电流的平均值分别为(178.5±125.6)mA、(10.5±3.8)mGy、(231.6±24.3)mGy/cm和(116.0±22.5)mA;对照组的分别为200.0 mA、12.8 mCy、(274.7±18.4)mGy/cm和200.0 mA,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0.8%、19.9%、15.7%和4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肺尖和肺底层面的图像噪声分别为10.5和10.4 H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和15.6 HU;图像质量优的数量大幅增加.结论 噪声关联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实现了受检者个性化适应性曝光,在胸部扫描时可明显降低受检者的整体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体测量因病情需要行腹部CT检查的68例体质量指数(BMI)为18 ~ 24 kg/m2的成年男性腹部CT扫描的腹部径向数据,借鉴CTP515辅助测试模体,制作符合国人尺寸的腹部体环,嵌套Catphan600性能测试模型为观察对象,模拟成人腹部CT低、高对比特点用于实验研究.以管电压120 kV,固定管电流450 mA组为对照组;相同管电压条件下,自动管电流技术组为实验组,其中噪声指数(NI)值设置为4 ~ 20,共14组,管电流范围10~ 450 mA.对模型进行扫描.测量Catphan600模体中心均质区域CT值,验证模型对X线衰减的等效性.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指标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个体化剂量估计值(SSDE)、剂量长度积(DLP)、有效剂量(ED)及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值(SD)、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3名分别来自不同医院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腹部诊断医师对Catphan600模体中的CTP515低对比目标显示程度(LCD)模块及CTP528高对比目标显示程度(HCD)模块进行独立主观评价.对NI值与SDb、CNR、CTDIvol、DLP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LCD模块评分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NI组间SD、CNR及CTDIvol值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LCD和HCD评分的组内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检验,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 Test秩检验.3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结果 实测人体正常肝脏组织CT值为(52.8 ±9.1)HU,腹部模体中心区域平均CT值为(50.8±1.0) 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偏差程度为4.9%.此模型与成人腹部对X线衰减具有较好的等效性.所有辐射剂量指标均随NI值增大而降低,NI值增加1个单位,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SSDE、DLP和ED值分别平均下降1.23 mGy、2.03 mGy、13.20 mGy·cm、0.20 mSv.NI值与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指标及辐射剂量指标间呈高度线性相关(r=0.871~0.982,P值均<0.05).实验组NI =4 ~7组与对照组间SD、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3 ~-0.17,0.03 ~1.12,P值均>0.05).实验组NI=4~ 10组与对照组间LC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1.637 ~0.000,P值均>0.05).实验组NI =4 ~ 13组与对照组间HCD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1.423 ~0.000,P值均>0.05).3名医师对LCD、HCD评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为0.743、0.795.结论 在腹部CT扫描中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确保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管电流(mA),获得一致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的图像噪声,进而控制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 (1)80例患者作为固定mA组(650 mA)以一致的扫描条件进行64层螺旋CTCA检查.2名医师用5分法评价固定mA组的噪声水平以确定诊断图像质量所需要的噪声水平标准差(SD)SD.值,并建立一个少量对比剂团注探测循环时间扫描(TB)噪声SDTB值和心脏扫描(CA)达到SD0水平所需mA的关系式.(2)80例64层螺旋CTCA检查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扫描mA,作为个体mA调制组与固定mA组进行比较,分析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辐射剂量的控制,两组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固定mA组的TB和CA的噪声SD呈线性相关(r2=0.994);(2)根据主观评价的结果将SD0定为28 HU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3)个体mA调制组噪声平均值28.97 HU,SD为1.93,小于固定mA组的5.14,但质量评分(4.27±0.68)与固定mA组(4.03±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体mA调制组63例调整后<650 mA,平均CT剂量指数(CTDIvol)为58.32 mGy,比固定mA组(85.94 mGy)减少了32.1%,其中1例患者仪使用160 mA,CTDIvol=19.27 mGy,是固定mA组平均剂量的22.4%.结论 通过个体的TB噪声SD调整mA可获得一致心脏扫描噪声水平,是有效的实用的保证成像质量又对个体辐射剂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MSCT),采用适宜噪声指数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获得稳定的婴幼儿胸部CT扫描图像,并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选取100例根据临床需要行64层MSCT胸部扫描的3岁以下婴幼儿患儿,按年龄和体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位年龄1.7岁)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1岁以下120 mA,≥1岁者150 mA;研究组(中位年龄1.4岁)采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扫描技术:1岁以下预设噪声指数为8,≥1岁为9,毫安设置范围为10~250 mA,其余扫描参数条件2组一致.记录2组CT剂最指数(CTDIvol)值.2名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制进行评估,>13分被认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采用Kappa方法评价不同观察者评定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 对照组的平均客观噪声和CTDIvol分别为(4.78 4±0.58)和(6.68±0.62)mGy,研究组的平均客观噪声和CTDIvol分别是(7.84±0.66)和(2.34±0.71)mGy;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管电流分为(41.6 4±11.6)和(99.2±7.7)mAs.研究组的平均CTDIvol较对照组下降了 65%.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46±0.40)和(4.65±0.46)分,所用图像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诊断要求,2名医师的评估结果获得了中等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474和0.536).结论 64层MS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应用于婴幼儿胸部扫描时可以在降低射线剂量的基础卜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噪声指数设定在8或9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和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CARE kV)行头颈部和胸部CT螺旋扫描时,不同扫描中心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联合ATCM和CARE kV技术,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行CT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选取眼球中心向上4 cm、眼球、眼球与外耳孔连线中点、外耳孔、外耳孔向下5 cm 5种不同的扫描中心(即不同检查床高度),胸部模体选取乳腺向上5 cm和4 cm、乳腺、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6种不同的扫描中心。每种扫描中心时定位像扫描3次,然后1次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在眼眶中心及第5颈椎(C5)椎体上缘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胸部模体在肺尖及气管分叉层面选取ROI,测量记录对比噪声比(CNR)。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每次扫描时眼晶状体和乳腺的器官剂量。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头颈部模体5种不同扫描中心时,眼晶状体累积辐射剂量最高在眼球与外耳孔连线中点为中心(8.851 mGy),CTDIvol最高在外耳孔向下5 cm为中心(15.850 mGy)。眼晶状体累积辐射剂量最低在外耳孔向下5 cm为中心(7.096 mGy),CTDIvol最低在眼球、眼球与外耳孔连线中点、外耳孔为中心(均为15.380 mGy)。胸部模体6种不同扫描中心时,乳腺累积辐射剂量最高在乳腺为中心(6.467 mGy),CTDIvol最高在腋前线为中心(4.120 mGy)。腋后线为中心上述值最低(分别为4.794和3.540 mGy)。头颈部模体眼眶中心层面、C5椎体上缘层面的CNR分别为87.22~108.88和136.13~175.57;胸部模体肺尖层面、气管分叉处层面的CNR分别为75.19~116.92和42.85~86.78。结论 CT扫描中心的选择对CT扫描部位的辐射剂量,特别是对射线敏感的组织和器官的辐射剂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头颈部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剂量.资料与方法 发出头颈部CT扫描参数剂量调查表到国内7家东芝64层螺旋CT用户.查阅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期间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实用放射学杂志三大杂志有关头颈部多层螺旋CT论文并测算其剂量.结果 东芝64层螺旋CT扫描:头部平均毫安秒为189.4 mAs、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7 mGy;鼻窦95 mAs、22.5 mGy,眼眶为74.3 mAs、17.9 mGy,颌面部为100 mAs、22.5 mGy,颞骨144.6 mAs、44.7 mGy,颈部131.3 mAs、16.3 mGy.其他螺旋CT为头部平均毫安秒为280 mAs;鼻窦为100 mAs,眼眶200 mAs,颌面部为200 mAs,颞骨196.7 mAs,颈部220 mAs.结论 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检查条件剂量不规范、不统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准直宽度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与关系.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螺旋CT机及随机水模(头模直径20cm,体模直径30cm),分别使用头模准直16×0.75(总准直宽度12 mm)和16×1.5(总准直宽 度24 mm)轴扫;体模准直4×0.75(总准直宽度3 mm)、4×1.5(总准直宽度6 mm)、16×0.75(总准直宽度12 mm)、16×1.5(总准直宽度24 mm)、4×3(总准直宽度12 mm)及8×3(总准直宽度24 mm)螺旋扫描,取各种准直规格扫描图像各8幅,设中心及相当于3、6、9、12点位置距水模边缘下方2 cm处为感兴趣区,测量、记录各感兴趣区的CT值标准差(SD)及各种准直规格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头颅轴 扫模式的2种准直规格CTDIvol分别为91.3 mGy和83.0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2.948±0.283和2.833±0.721.体模螺旋扫描,准直4×0.75与4×1.5 2种准直规格,其CTDIvol分别为25.4 mGy和18.3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14.874±3.571和14.594±3.265;16×0.75、16×1.5 2种准直规格,其CTDIvol分别为15.5 mGy和14.1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16.918±3.235和15.776±3.130;4×3、8×3 2种准直规格,其CTDIvol分别为15.5 mGy和14.1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17.276±3.564和16.722±3.366.各组准直规格扫描图像噪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准直宽度与辐射剂量成反比关系,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建议尽可能采用较大准直宽度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颞骨扫描剂量与电流、电压及图像质量的关系,探讨降低剂量扫描方法.材料与方法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在电压分别为120 kV、100 kV及80 kV时,逐渐降低电流扫描,对头颅标本行颞骨扫描,直至图像质量很差时停止.比较CT剂量指数(CTDIvol)与电流、电压及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电压固定,CTDIvol与电流(mA)呈线性关系.降低mA,可以降低剂量,同时噪声标准偏差(SD)也增加,电流降到30 mA时,噪声SD 120~150,颞骨内精细结构仍能显示.CTDIvol与电压(kV),呈指数型曲线关系,电流较大时,电压降低少许,即可大幅度降低剂量.获得相同图像质量,儿童较成人可以用更低的剂量扫描.结论 64排螺旋CT颞骨扫描可以降低电流也可适当降低电压以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保证影像质量前提下的头颈部256层CT最优低剂量节省模式。方法应用组织等效头颈部模型置于Philips Brilliance256层CT机以标准模式(400mAs)和低剂量节省模式进行分别扫描,其中低剂量节省模式包括自动管电流选择(ACS)、螺旋剂量节省(Helical Dose Saving)、X-Y平面动态电流调节(D-DOM)、Z轴动态电流调节技术(Z-DOM)等进行组合,测量、记录模型蝶鞍、下颌骨和胸骨柄各部位CT值、CT值噪声标准差(SD),分别行方差分析。结果共有8种组合模式可降低辐射剂量。即:①ACS;②ACS+Helical;③ACS+(D-DOM);④ACS+(Z-DOM);⑤ACS+Helical+(D-DOM);⑥ACS+(D-DOM)+(Z-DOM);⑦ACS+Helical+(Z-DOM);⑧ACS+Helical+(D-DOM)+(Z-DOM)。与标准剂量CTDI26.5mGy,DLP1276.8mGy*cm相比,CT不同剂量节省方式扫描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辐射剂量可节省11.21%~68.12%。采用最优剂量节省模式ACS+Helical+(D-DOM)+(Z-DOM),CTDI从26mGy降低到11.8mGy,DLP从1134.6mGy*cm降低到504.9mGy*cm。蝶鞍、下颌骨和胸骨柄水平相同部位软组织和骨骼的CT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蝶鞍、下颌骨水平骨骼结构测量的SD值有统计学差别(P<0.01),而胸骨柄水平骨骼SD值和蝶鞍、下颌骨、胸骨柄水平相同部位软组织SD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螺旋CT扫描中,恰当运用螺旋CT剂量节省模式,辐射剂量可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模式下行头颈部和胸部CT扫描时,管电压的改变对辐射剂量及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下,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自动管电流模式下,管电压分别手动选择70、80、100、120和140 kV,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每种管电压下定位像扫描3次,再进行1次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在眼眶中心及第5颈椎(C5)椎体上缘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胸部模体在肺尖及气管分叉层面选取ROI,测量记录对比噪声比(CNR)。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每次扫描时眼晶状体和乳腺的器官剂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定位像和螺旋扫描的累积值。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CTDIvol累积值。最后通过计算品质因数(FOM),找到最优化的管电压值。结果 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时,头颈部自动选择120 kV和108 mAs,胸部自动选择80 kV和167 mAs。自动管电流模式时,手动选择7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779和4.070 mGy),14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2.571和25.670 mGy)。7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698和0.900 mGy),14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3.452和7.400 mGy)。CNR值在眼眶和C5椎体上缘层面分别为51.30~118.36和80.78~173.12,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分别为50.15~129.58和49.63~115.40。FOM因子在眼眶层面80 kV最大,在C5椎体上缘层面120 kV最大,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都是70 kV最大。头颈部模体最佳管电压:眼眶层面手动100 kV,颈部层面自动管电压模式(120 kV)。胸部模体最佳管电压:手动100 kV。结论 管电压的选择对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常规CT扫描,手动100 kV适合眼眶区域扫描,自动120 kV适合颈部区域扫描,手动100 kV适合胸部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自动毫安技术(ATCM)对降低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预实验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管电流,得出NI值为10 HU时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匹配较佳。搜集52例疑有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自肾下腹主动脉至足底的CT容积扫描,每组病例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300 mA(FM组),实验组采用NI为10 HU的自动毫安(ATCM组)技术。分别选择肾下腹主动脉、髋关节水平股动脉、 NFDB1 动脉及踝关节胫前动脉平面作为观察平面,对两种毫安技术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均采用 t 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M组的辐射剂量CTDIvol为10.81 mGy,平均DLP为(1280.4±124.7)mGy·cm,ATCM组的平均CTDIvol为(5.14±1.23)mGy,平均DLP为(582.86±150.41)mGy·cm,比FM组降低约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DIvol、DLP的 t 值分别为13.13、17.36, P 值均<0.05)。FM组的4个选取平面图像噪声分别为13.8±4.04、14.53±2.79、5.69±1.38、(4.75±1.38) HU。ATCM组分别为10.76±2.11、12.13±2.96、10.47±2.96、(6.17±1.53) 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2.911、3.038、7.287及3.186, P 值均<0.05),ATCM组肾下腹主动脉、髋关节水平股动脉层面的图像噪声较FM组的低,而 NFDB1 动脉、踝关节胫前动脉层面的图像噪声较FM组的高,ATCM组图像噪声变异度小,图像更加均匀。FM组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2.654±0.562,ATCM组图像评分平均为2.462±0.582,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21, P >0.05)。结论 使用噪声指数为10的下肢动脉ATCM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54.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CT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骨盆外伤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骨盆外伤患者采用64层CT进行手动和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两种方法扫描,由2名具有资质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扫描方法所获取图像的图像质量、骨折显示情况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详细记录所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骨折线、盆部软组织、VR图像质量和MPR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0.00,2.72±0.44,4.00±0.00,4.00±0.00;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骨折线、软组织、VR和MPR评分分别为4.00±0.00,3.72±0.44,4.00±0.00,4.00±0.00;两种扫描方法对软组织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 =9.06,P=0.00);②手动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分别为9.05±1.59.15.50±2.74;手动较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约41.61%,具有统计学差异(t=17.91,P=0.00).结论:在骨盆外伤患者中,64层CT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能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MSCT( GE Discovery CTHD 750HD)胸部扫描中的应用,探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100名拟行宝石CT胸部平扫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名.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A组预设噪声指数(NI)为15HU,B组预设NI为25HU,并采用不同权重的ASiR进行图像重建.记录两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三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5分制).结果:A组CTDIvo1为4.22 mGy,ED为2.51mSv,B组CTDIvol为1.51mGy,ED为0.89mSv,分别比A组降低了64.22%和64.54%.A、B两组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使用ASiR重建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宝石CT胸部扫描,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戴贵东  肖正远  兰永树  粱卡丽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71-127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方式对头颅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对100例需要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50例行螺旋扫描,另50例行轴层扫描。两组数据经过VR、MIP、去骨VR和多平面重组等方法后处理,然后由3组医师通过5分评价法对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取其均值纳入统计学分析;记录每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轴向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是(4.66±0.42)分、螺旋扫描CTA的成像质量评分(4.67±0.38)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扫描、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是45.71和54.18mGy;DLP分别是731.43和954.68mGy·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层扫描方式辐射剂量更低。结论:64层CT头颅CTA轴扫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在临床运用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 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3 例病人[心率(HR)为65~75 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 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 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 ms 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 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 分制:5分为优,1 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有822 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 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 ms 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