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失败后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原因以及再手术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80例视网膜脱离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手术失败原因,分别再给以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结果:80例(80眼)再手术,巩膜扣带术69例,成功59例,成功率85.51%;11例再次手术直接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均复位。手术失败原因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80眼,原裂孔未闭34眼,出现新裂孔21眼,脉络膜脱离4眼,黄斑前膜4眼,玻璃体积血2眼。结论:视网膜脱离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确切地封闭裂孔,处理PVR;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首选,PVR严重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失败的机制,以期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70例视网膜脱离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手术失败原因,分别再给以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探讨其各自的机制。结果手术失败原因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46眼,原裂孔未闭34眼,出现新裂孔16眼,脉络膜脱离2眼,黄斑前膜2眼,玻璃体出血2眼。结论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失败的机制主要是:裂孔未能确切地封闭,PVR未能妥善地处理;为了减少手术失败应当尽可能封闭裂孔,而PVR严重者一定要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复发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复发原因并提出初步处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3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38例(38只眼)术前行常规眼部检查后给予手术治疗,包括硅胶垫压、冷凝、放液、环扎及玻璃体切割加气液交换。结果复发原因包括新裂孔形成、原裂孔封闭不良、裂孔漏查、视网膜下液未排净,新发生及加重的PVR。33只眼经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结论术前详细检查玻璃体视网膜、术中确切封闭视网膜裂孔、选择合理术式避免医源性PVR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常规手术能解决问题的复发病例可不选择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 而使手术失败的各种因素。方法:对21例(21只眼)视网膜脱离术前情况、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只眼均因严重的PVR使手术失败视网膜脱离复发,时间为10天-2月。结论:视网膜脱离术后发生严重的PVR与断裂孔的数目、大小,术前PVR的情况,术式的选择,手术操作等因素均有关。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填充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填充手术手视网膜再脱离的治疗。 方法:回顾总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inapthy PVR)5例5只眼和外伤性PVR3例3只眼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再脱离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为经睫状体平坦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内排溶剂化物、硅油填充,2只眼加视网膜下膜剥离取出。 结果: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6只眼,2只眼下方仍有浅脱离,术后视力提高6只眼,不变2只眼。 结论: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与增殖性视网膜前膜和下膜形成有关,治疗原则为玻璃体切除、解除增殖膜的牵引和充分地液/油交换.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3-15)  相似文献   

6.
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条件的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1年8月间我院手术治疗的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37眼,其中单纯型6眼,复杂型31眼,手术采用环扎加压和玻璃体手术。结果:37眼手术后平均6月总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81.1%,单纯型100%,复杂型77.4%,膜形成Ⅰ~Ⅱ级的复位率为96%,Ⅲ级以上的复位率为50%,术后视力改善不明显。结论:首选完善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单纯型比环扎加压术更有效:复杂型首选玻璃体手术;全氟碳液应选择病例使用;在眼内条件尚可的情况下,适宜首选全氟化碳气体填充;环扎加压术适合作为补充治疗方法使用;充分利用冷凝和激光封闭裂孔十分关键;严密细致的术后观察和补充治疗有决定性的作用;PVR是导致手术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可能的原因,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15例(121只眼)经巩膜外手术6周后视网膜脱离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再次手术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大小及其比邻关系,结合前次手术的有关资料,推测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结果单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进展51只眼(占42.1%),单纯原裂孔封闭不良29只眼(占24.O%),单纯新裂孔形成(包括裂孔遗漏)18只眼(占14.9%);原裂孔封闭不良和PVR进展并存5只眼(占4.1%),PVR进展和新的裂孔并存3只眼(占2.5%),原裂孔封闭不良和新的裂孔并存9只眼(占7.4%);三者并存6只眼(占5.O%)。结论PVR进展、原视网膜裂孔封闭不良及新裂孔形成是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准确定位且封闭所有裂孔、选择适当的促粘连方式、防止术后PVR进展是巩膜外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手术并硅油注入后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2眼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1)视网膜脱离复发时间为术后10天至12月,平均4.60个月±2.86个月.(2)视网膜脱离特点31眼(59.6%)以下方脱离为主,8眼(15.4%)全脱离,5眼(9.6%)颞侧脱离,5眼(9.6%)脱离局限于周边,上方脱离2眼(3.8%),后极部脱离1眼(1.9%).(3)裂孔部位及形态33眼(63.5%)有明确裂孔,原裂孔未闭或封闭不良9眼(27.3%).周边裂孔25眼(75.8%),后极部裂孔4眼(12.1%),黄斑裂孔2眼(6.1%),巨大裂孔 2眼(6.1%).(4)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29眼(55.8%)有明显PVR,4眼合并前部PVR,视网膜明显增厚僵硬者2眼.(5)其他黄斑下新生血管膜1眼,黄斑囊样水肿1眼,视网膜下重水1眼,硅油进入视网膜下4眼.(6)PVR分级(P=0.023)及既往手术次数(P=0.030)与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相关,随PVR分级程度及手术次数的增多,相对危险度逐渐增大.结论硅油填充眼视网膜再脱离多数为孔源性,再脱离与术中没有充分松解对视网膜的牵引、未完全封闭裂孔或遗漏裂孔和再增殖有关,多以下方为主;术前危险因素有PVR分级程度及既往手术次数.  相似文献   

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手术)效果及失败原因。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1例(61眼)VR手术,全部眼有脉络膜脱离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r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采用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前膜剥除,气液交换、眼内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 结果:近期(出院时)有效40眼(65.57%),用惰性气体的35眼中有效26眼(74.3%).14例患者追踪3个月以上,平均追踪9.5个月, 有效10眼。影响手术的主要因素为脉络膜脱离范围、手术次数、气体填充及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严重的PVR、前部PVR及巨大裂孔有关。 结论:采用VR手术可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6-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氟丙烷(C3F8)填充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2例(56眼)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C3F8填充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寻找复发原因,并根据复发原因,进行再次手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C3F8填充眼的视网膜下方脱离占57.14%,复发原因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特别是前段PVR的发展牵引致新孔形成或原孔开放占62.50%(35/56),气体顶压不良裂孔重新开放占21.43%(12/56),单纯原裂孔未封闭或封闭不好占8.93%(5/56),其他原因占7.14%(4/56)。再次手术出院时视网膜均解剖复位,随访过程中出现复位术后视网膜再脱离5例(6眼),最终成功率为89.29%(50/56)。术后矫正视力提高28例(30眼),矫正视力不变11例(12眼),矫正视力下降13例(14眼)。结论C3F8填充眼视网膜再脱离多以下方为主,再脱离与术后PVR发展再牵引、术中未充分松解对视网膜的牵引等密切相关。要术前正确评定玻璃体状态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根据视网膜裂孔及PVR情况,彻底清除PVR增生膜,恢复视网膜活动度,选择适当的封孔方法和眼内填充物,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