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IgA肾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诊断为IgA肾病患者622例的基本资料,肾脏终点为患者肾小球过率(eGFR)下降50%或发生终末期肾病(ESRD)。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IgA肾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部患者1年、3年、5年肾脏生存率分别为99.6%,98.4%,91.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肾活检时慢性肾脏病(CKD)分期(HR:4.79,95%CI:1.25~18.36,P=0.022)、24 h尿蛋白定量(HR:5.08,95%CI:1.04~24.83,P=0.045)和血清补体C3(HR:0.01,95%CI:0.01~0.59,P=0.016)是IgA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8.1%的IgA肾病患者在5年之内eGFR下降50%或进展为ESRD,肾活检时肾功能不全、高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低血清补体C3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Yang NS  Wu QQ  Du Y  Zhang R  Li YJ  Ye RG  Yu XQ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8):597-600
目的通过分析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IgA肾病患者长期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724例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每3~6个月检测尿蛋白、血肌酐(Scr)等指标,以Scr值比基础值升高1倍以上为观察终点。随访时间>6个月者才纳入成功随访病例。用非参数乘积限估计法(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317例IgA肾病患者成功随访,肾活检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3·5±32·2)个月。有39例(12·3%)患者进入随访终点,其1、3、5、10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9·5%、93·1%、84·5%和60·1%。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程长、肾活检时血Scr>115μmol/L、尿蛋白>1·0g/24h、高血压、Lee氏分级Ⅳ级或Ⅳ级以上、中重度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中重度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血管损害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血Scr水平、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肾间质纤维化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预后特征。方法收集2008—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家族性及散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以及随访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家族遗传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及预后特征。结果家族性患者共入组83个家系,共计124例患者,其中男71例,女53例;散发性患者共入组124例,其中男76例,女48例。家族性患者发病时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散发性患者(P=0.003),血清白蛋白则显著高于散发患者(P0.01),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显著低于散发性患者(P=0.029)。病理表现上,家族性患者与散发性患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而球性硬化比例显著高于散发性患者(P=0.0007);小管损伤方面,家族性患者肾小管损伤程度显著高于散发性患者(P=0.0004)。随访后23.08%的家族性患者和48.39%的散发性患者24 h尿蛋白达部分缓解(下降超过基线的50%)(P=0.01)。生存曲线可见散发性患者较家族性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发病早于散发性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少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发病初期肾功能损伤程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族性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仅少数患者表现为蛋白尿缓解,较多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长期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且年龄≥65岁的患者82例,随机选取同期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且年龄在18~64岁的患者328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老年IgAN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肾活检时平均动脉压(MAP) (P=0.001)、24h尿蛋白定量(P=0.011)、血清肌酐(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P<0.001)、血尿酸(P=0.012)、总胆固醇水平(P<0.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老年IgAN肾小球硬化比例(P=0.001)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P=0.009)、肾小球节段硬化(P<0.001)和动脉硬化(P<0.001)等慢性化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IgAN患者3年和8年累计肾脏存活率分别为(89.6%和37.7%,P=0.000 2),显著低于对照组(96.5%和79.4%,P=0.000 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肾活检时蛋白尿(HR 1.847;P=0.011)、eGFR(HR 1.080;P=0.006)水平及存在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HR 5.850; P=0.007)是老年IgAN患者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研究表明,老年IgAN患者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及肾病范围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同期行肾活检的非老年IgAN患者,肾脏组织的慢性化病变突出.肾活检时蛋白尿、eGFR水平及存在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是影响老年IgA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功能正常期高血压的发生特点。方法2002—200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1.73m2)的患者507例,根据血压高低分为高血压组(93例)和血压正常组(414例),分析高血压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IgA肾病肾功能正常期高血压的发生率18.3%,部分患者尿检改变轻微甚至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大、体重指数(BMI)高、血三酰甘油、胆固醇升高是高血压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年龄大、BMI高,肾小动脉病变、球性硬化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少新月体形成亦与高血压发生独立相关。结论IgA肾病肾功能正常期患者高血压的发生并不少见;提高对早期肾性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有助于原发性肾脏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族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1986年1月至2007年1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活检的SLE患者中34例家族性患者,随机选取102例散发性SLE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家族性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肾脏病理等指标,并与散发性SLE患者作比较.结果 家族性SLE患者的受累亲属多见于同胞(17例).与散发性SLE患者相比,家族性SLE患者中发热、皮疹、关节炎发生率较高(P值分别为0.001,0.050,0.022);镜下血尿发生率相对较少(P=0.012);V型狼疮性肾炎发生率低(5.9%对21.6%,P=0.038).但两组患者其他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Benjamini & Hochberg(B-H)方法 对P值校正后两组间仅发热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热是家族性SLE的危险因素(OR=3.968,95%CI:1.761~8.942).结论 尽管家族性SLE在某些临床病理方面具有一定特征,但其多数临床病理指标与散发性SLE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家族性SLE并非一类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本院肾脏科肾活检确诊为Ig AN的老年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并在同时期按照1∶4比例选择确诊为Ig AN的成人非老年患者37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肉眼血尿、基线血压、平均动脉压(MAP)、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分析两组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及影响老年Ig A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肾脏病病程较对照组短(P0.05),高血压发生率和M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肾活检时,观察组患者蛋白尿水平及SCr、UA、TC、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发生率、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AIF)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估算的e GFR、蛋白尿水平和TAIF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Ig AN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蛋白尿水平和肾脏组织的慢性病变情况均高于非老年患者,肾活检时蛋白尿、e GFR水平和TAIF是影响老年Ig A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IgA肾病伴肾小球基底膜(GBM)虫蚀状改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电镜观察GBM的形态,将1997-01~2003-12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756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分为IgA肾病伴GBM虫蚀状改变组(共24例)及IgA肾病不伴GBM虫蚀状改变组(随机选取10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GBM虫蚀状改变在原发性IgA肾病中的发生率为3.1%,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更严重的镜下血尿(P=0.013)和更为多量的蛋白尿[(3.5±2.5)g/d对(2.1±2.4)g/d,P=0.011];病理上表现为更高的球性硬化比例(62.5%对49.5%,P=0.048)。结论本研究国内首次报告了原发性IgA肾病伴GBM虫蚀状改变的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均较重,但GBM虫蚀状改变对于IgA肾病患者的病程及预后的影响尚需扩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6例家族性胃癌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752例散发性胃癌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家族性胃癌年龄≤50岁患者远高于散发性胃癌同年龄段比例(P0.001)。低分化者所占比例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P=0.016)。家族性胃癌患者五年整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胃癌(P0.001),进一步将肿瘤按T分期以及N分期划分,T1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T2期家族性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0 1)。T4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N3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差异显著(P0.001)。两组间其他T分期以及N分期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家族性胃癌患者的预后与N分期有关,而散发性胃癌患者的预后与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病理类型、T分期以及N分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散发性胃癌相比较,家族性胃癌具有预后较差、分化较低的特点,并且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家族性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例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家系调查和总结,探讨家族性FSGS特点. 方法:前瞻性对2006-01至2007-12入住我科并经肾活检确诊的非继发性FSGS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对其中有家族史的FSGS患者进行家系成员筛查,同时行IV型胶原和α半乳糖酐酶活性检查排除Alport综合征和Fabry病,比较家族性FSGS和散发性FSGS患者临床特点. 结果: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非继发性FSGS共213例,其中家族性FSGS共19例,占非继发性FSGS总病例的8.9%.19例家族性FSGS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和散发性FSGS性别相比(男∶女=100∶94)无显著差异(P>0.05);家族性FSGS患者平均24h尿蛋白水平(1.6±1.6)g,与散发性FSGS患者(1.8±1.7)g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家族性FSGS先证者中血肌酐(167.5±166.6) μmol/L,与散发性FSGS (198.4±190.6) μmol/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19个家系中有5个家系各有2例患者经肾活检确诊为FSGS,7个家系为1例肾活检证实FSGS伴1例或1例以上ESRF,7个家系为1例肾活检证实FSGS伴有1例或1例以上亲属蛋白尿,或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 结论:家族性FSGS发生率较高,达非继发性FSGS总数的8.9%,临床表现方面家族性和散发性FSGS相比无明显差异,较易漏误诊,通过家系调查可以明显提高家族性FSGS诊断率.重视家族性FSGS的筛查,也将有助于遗传性肾脏疾病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肥胖相关性肾病(ORG)患者长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ORG随访登记数据库,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ORG患者的随访资料。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肾脏累积生存率,并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2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61月,随访期间37例(16. 3%)新发糖尿病,14例(6. 2%)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18例(7. 9%)患者发生终点事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下降50%或进入ESED]。患者肾活检后5年、10年累积肾脏生存率分别为93. 6%和89. 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活检时肾功能不全(HR=6. 140,P=0. 001)、重度间质纤维化(HR=9. 102,P=0. 045)和时间平均蛋白尿(HR=1. 578,P=0. 000)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活检时肾功能不全、时间平均蛋白尿后,重度间质纤维化较无间质纤维化,终点事件风险增加9. 102倍(P=0. 04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ORG患者5年、10年肾脏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 6%和89. 9%。活检时肾功能不全、重度间质纤维化、时间平均蛋白尿是ORG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肾活检的高血压肾损害(H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长期预后,比较良性肾动脉硬化(BN)及恶性肾动脉硬化(MN)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临床及肾活检明确诊断的HN患者17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HN患者平均年龄(43.8±11.2)岁,本组患者以男性为主(82%),肾活检时中位高血压病程5.0年,最高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96.5±35.9)mm Hg和(127.8±25.6)mm Hg,中位血清肌酐(SCr)144.1μmol/L,中位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47.1 ml/(min·1.73m2),中位蛋白尿0.8 g/24h。BN和MN的比例分别为54.7%及45.3%。MN组患者与BN组患者相比,高血压病程短、平均血压水平高,SCr及尿酸高、蛋白尿多,贫血较严重,靶器官损害(眼底、心脏)发生率高,且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生率高。本组HN患者肾活检后随访时间0.3~10.8年,中位时间为2.9年,33例(18.4%)患者进入ESRD,5年和10年累积肾存活率分别为82.6%、38.4%。肾活检时e GFR下降、蛋白尿水平上升、动脉的恶性病变、肾小球硬化比例高是HN患者进展至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N患者肾活检时e GFR、蛋白尿量,动脉恶性病变、肾小球硬化比例等对肾脏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价值;MN和BN组患者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我国汉族成人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明确IgAN患者尿蛋白的控制目标值。方法:利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IgAN随访登记数据库,分析1989年~2005年期间经肾活检确诊IgAN患者的随访资料。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累计肾脏生存率,并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5年,88例患者(7.8%)在随访期间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144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生终点事件(eGFR下降50%或进入ESRD)。患者肾活检后10年、15年、20年累积肾脏生存率分别为:85%、74%、6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肾活检时尿蛋白定量>1.0g/d(HR3.3,P<0.001)、血压>140/90mmHg(HR2.0,P<0.001)、eGFR<60ml/min·1.73m2(HR2.2,P<0.001)、以及高尿酸血症(血尿酸>420μmol/L,HR1.8,P=0.002)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中患者尿蛋白、血压及镜下血尿程度也与其肾脏长期预后独立相关,其中以随访中平均尿蛋白定量(time-average proteinuria,TA-P)最为重要。TA-P预测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9,最佳截点约为1.0g/d(敏感性81%,特异性85%)。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TA-P>1.0g/d者进入终点事件的风险较<1.0g/d者增加9.8倍(P<0.001),较<0.5g/d者增加67.7倍(P<0.001),而且TA-P介于0.5~1.0g/d者进入终点事件的风险仍较<0.5g/d者增加13.1倍(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成人IgAN患者10年、20年肾脏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67%。尿蛋白、肾功能受损程度、血压状态、高尿酸血症是患者进展至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过程中蛋白尿持续不缓解是患者进入ESR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成人IgAN患者的尿蛋白基本控制目标值为<1.0g/d,理想控制目标值为<0.5g/d。  相似文献   

14.
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病程进展缓慢。虽然普遍认为IMN患者在亚洲人群的预后相对良好,但目前尚无中国大规模IMN患者长期预后的分析资料。方法: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MN数据库中提取自1990至2005年间肾活检患者,并排除继发性及合并其他影响预后因素,选取随访时间>2年的IMN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指标与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总计217例IMN患者入选,活检时年龄19~83岁,男性占58.5%。肾活检后5年、10年及15年肾生存率分别为96.8%,93.0%及85.5%。生存分析显示,活检时有血压升高(P<0.05)以及血肌酐升高(>109.6μmol/L,P<0.01)的患者预后较差。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指标中高血压,年龄>50岁及活检时即有血肌酐升高均为患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的高危因素;病理指标中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重为ESRF的高危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活检时肾功能衰竭以及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重为IMN患者ESRF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患者蛋白尿转归不同进行分组,作生存分析显示尿蛋白持续不缓解患者ESRF风险明显增高,而尿蛋白部分缓解与完全缓解的患者之间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IMN在中国人群中预后相对良好,活检时即出现肾功能不全以及病理上肾小管间质慢性化病变分级较高为IMN患者出现ESRF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出现尿蛋白缓解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远期预后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成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估算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就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77例患者平均随访(64.66±25.72)月.终末期肾病患者共17例,无人死亡.25例活检时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中7例进入终末期肾病.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00%、83.8%,中位肾生存时间为(116±15.34)月(95%CI 85.93,146.07).单因素分析得出尿蛋白(HR 1.147,P<0.01)、血肌酐(HR 3.233,P<0.05)、小管间质慢性损伤(HR 1.684,P<0.05)、治疗反应(HR 5.607,P<0.0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得出大量蛋白尿(HR1.327,P<0.01)、小管间质慢性损伤(HR 2.161,P<0.01)、治疗反应(HR 39.796,P<0.01)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成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5年肾存活率为83.8%.大量蛋白尿、小管间质慢性损伤、治疗无效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快速进展性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3—2013年收治的101例临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RPGN)且经肾活检证实为重症L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不表现为RPGN的200例重症LN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 101例RPGN患者中男25例,女76例;肾活检时平均年龄为(31.9±14.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与对照组相比,RPGN组病程更短、肌酐更高、贫血更重、血尿较多,肾小管损伤指标(NAG、RBP、C3)更高,活动指数(AI)和慢性指数(CI)更高,肾小球硬化和新月体比例更高,肾小管间质病变和间质炎症更重,完全缓解率较低(33.9%对68.2%),失败率较高(46.8%对7.9%)(均P0.05)。RPGN和非RPGN组患者肾活检术后3,5和10年的累积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5.1%对96.9%,53.9%对94.9%,42.9%对9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浓度和新月体的比例是影响RPGN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快速进展性LN患者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血肌酐256.4μmol/L或肾活检光镜下新月体59.7%患者预后较差,肾功能恢复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肾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肾活检且年龄≥60岁患者72例临床病理资料,与同期356例中青年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同时对获得随访的61例老年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老年组患者中男性比例较高(70.8%);肾病综合征、急性肾损伤(AKI)、初诊时存在肾功能损害、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中青组高(P<0.05)。(2)老年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膜性肾病最为常见(54.5%),其次为微小病变;而中青年组以免疫球蛋白(Ig)A肾病的比例最高(46.2%);老年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最为常见(36.0%),其次是感染相关性肾病;而中青年组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肾病比例最高(63.6%)。(3)老年组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是膜性肾病,其次是微小病变,第三是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获得随访的老年患者总缓解率为55.7%(34例),未缓解的27例患者中有11例临床死亡,均为非肾性原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与中青年患者有显著差异;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是老年肾脏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龄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VR-CAB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2至2014-09期间232例年龄≥65岁以上行AVR-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人群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死亡7例(3.0%),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呼吸机通气时间延长(28例,12.1%)和出血(14例,6.0%)较常见。远期随访225例,随访率91.1%,随访3个月~10年,平均随访(41.2±29.0)个月,其中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6例(2.7%),术后远期不良事件以心功能Ⅲ~Ⅳ级或心绞痛复发为主(8.9%)。Logistic分析表明女性[P=0.019,(比值比OR)=2.576]、术前心房颤动(房颤)(P=0.012,OR=3.541)和体外循环时间(P=0.000,OR=3.781)是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高脂血症[P=0.025,风险比(HR)=2.535]、吸烟(P=0.009,HR=3.414)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P=0.013,HR=3.562)是影响AVR-CABG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老龄患者行AVR-CABG术总体效果令人满意。女性、术前房颤和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这类高危人群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吸烟和PCI史是影响人群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肾脏科8年间儿童肾脏组织病理学疾病变化特点和流行病学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肾组织活检的1 136例患儿资料,所有肾组织标本均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根据时间先后分为时间相同的两个阶段进行横断面对比分析,即第一阶段(P1):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561例;第二阶段(P2):2014年1月~2017年12月共575例。结果:(1)一般情况:1 136例患儿行肾活检平均年龄8.08±3.57岁(10个月~18岁),男女比例为1.52∶1。0~2岁、3~6岁、7~11岁和12~18岁分别为69例、330例、522例和21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07%、29.05%、45.95%和18.93%。占所有住院患者的比例为13.1%(1 136/8 652)。(2)根据病理分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最主要的肾脏疾病(占74.47%),其中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最为常见(26.48%),其次为轻微病变(25.30%)、IgA肾病(24.23%)、系膜增生性肾炎(10.4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02%)、IgM肾病(3.31%)和膜性肾病(2.96%)。继发性肾脏疾病(22.27%)中,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75.10%)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21.74%)为主要的病理类型。遗传性肾脏病占肾活检的2.90%,主要的病理类型为Alport综合征(81.82%)和薄基膜肾病(15.15%)。(3)病理谱变迁:与P1期相比,P2期0~2岁肾活检比例升高(P0.05),遗传性肾病检出率增加(P0.01),IgA肾病(P0.01)和IgM肾病(P0.01)有增多趋势,而HSPN比例则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儿童肾脏疾病中仍以原发性肾脏病为主,MCD和IgA肾病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IgA肾病和IgM肾病近四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HSPN和LN是继发性肾脏疾病主要的病理类型,HSPN有下降趋势。遗传性肾脏病近四年检出率明显增多,可能与婴幼儿肾穿刺比例增加及对该类疾病重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142例尿检异常患者肾活检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体检发现尿检异常患者的肾脏临床和病理情况,了解其预后. 方法:体检发现尿检异常患者共142例,其中定期随访者40例.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ml/min为肾功能不全. 结果:临床表现为血尿合并蛋白尿者多见,占55.7%;肾活检时已有肾功能不全者占26.1%.病理类型以IgA肾病最多,占46.4%;肾小球轻微病变14.1%,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3.4%,膜性肾病6.3%,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5.6%,硬化性肾炎和薄基膜肾病各2.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IgM肾病各2.1%,微小病变1.5%,膜增生性肾炎0.7%.40例患者平均随访13~60(25.8±14.1)个月,7例肾功能明显恶化者蛋白尿多加重. 结论:尿检异常患者的肾脏病变有时与临床表现并不相符,应尽早行肾活检明确病理性质,部分病例病变重、预后差,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