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强  周明银  张颖 《安徽医药》2019,23(2):307-30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亚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137例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清扫第12组淋巴结的进展期远端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37例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6.06%(22/137)。沿肝动脉(12a)、沿胆总管(12b)、沿门静脉(12p)亚组转移率分别为12.41%、1.46%和2.19%,其中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12b组(χ2=10.32,P=0.001)和12p组(χ2=8.45,P=0.001)。高—中分化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13%(2/39),低于低分化者的20.41%(20/98)(χ2=4.97,P=0.021);浆膜受侵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1.79%(17/78),高于浆膜未受侵者的8.47%(5/59)(χ2=4.57,P=0.031);肿瘤直径≤5 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4%(4/56),低于肿瘤直径>5 cm者的22.22%(18/81)(χ2=5.59,P=0.018)。结论 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行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是合理必要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在三个亚组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有助于术中指导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2.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161例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1.50%,胸中段癌的淋巴结转移呈现双向性,胸上段癌向上转移和胸下段癌向下转移及部分跳跃性转移(P〈0.05);低分化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P〈0.05);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肿瘤浸润至深肌层和外膜后,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不同部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区域性,部分呈现跳跃性转移。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  相似文献   

3.
张林根  董江楠  李靖 《安徽医药》2014,18(1):117-11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相关性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手术后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65 例进展期胃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手术后常规解剖原发灶和淋巴结,并进行标记和计数,研究分析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及Lauren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率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3.1%;肌层、穿透浆膜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率为15.0%、53.5%、59.6%;直径>2 cm癌灶淋巴结转移率为75%,明显高于直径≤2 cm癌灶淋巴结的转移率(36.4%)(P<0.05);弥漫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0.5%.肠型的64.0%,弥漫性明显高于肠型(P<0.05);浸润的深度、Lauren分型和肿瘤的大小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率的重要因素,浸润的深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进展期胃癌手术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结合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及Lauren分型做出判断,并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欲行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2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予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对照组患者予以开腹胃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及两组患者不同胃壁浸润深度、不同手术方式、不同肿瘤大小及不同组织学类型时淋巴结的清扫数目。结果对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浸润程度等因素相同的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胃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第8p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且有第8p淋巴结清扫的9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3例胃癌患者中第8p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第8总体(P〈0.001)及第8a(P=0.001),其淋巴结转移度与第8及第8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p阳性淋巴结与肿瘤部位(P=0.004)、大小(P=0.013)、Bormann分型(P=0.013)、T分期(P=0.000)、N分期(P=0.000)和TNM分期(P=0.000)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的T分期(P=0.000)和N分期(P=0.005)与第8p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第8p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T分期和N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周冬  陈原华 《贵州医药》2023,(2):174-175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22年3月收住的胃癌根治术患者210例,将其中114例早期复发转移者(≤1年)作为A组,另96例晚期复发转移者(>1年)者作为B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将其中有差异项,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范围、浆膜浸润、阳性淋巴结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范围、浆膜浸润、阳性淋巴结数量均是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引起临床重视,尽早予以对应干预,从而减少或者延缓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内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5例,肿瘤直径〈1cm为A组共45例,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肿瘤直径1~3cm为B组共60例,行双侧Ⅵ区淋巴结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冰冻报告为转移癌者改行良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 10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总阳性率为53.33%(56/105),其中A、B组同侧Ⅵ区转移率为40%(18/45)和63.33%(38/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15/60)。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应根据肿瘤大小行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米炭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8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炭组与对照组,各84例。纳米炭组先于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炭再行根治术,对照组常规行根治术。比较2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纳米炭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6.27±12.69)、(13.86±8.87)枚(P<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42%、13.23%(P>0.05);纳米炭组淋巴结黑染率为42.86%,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几率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18.39%vs.6.19%)(P<0.05);纳米炭组黑染的转移淋巴结占转移淋巴结总数的69.05%。结论:纳米炭能明显提高结肠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除数量,对淋巴结清扫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3淋巴结清扫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别行D2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和D3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治疗,比较相关手术指标以及术后生存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1-3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4、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具备一定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对进展期胃癌可行D3胃癌根治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产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 D2根治术治疗无浆膜层侵犯的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无浆膜层侵犯的胃癌108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 D2根治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肿瘤根治性指标,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重建方式、淋巴结清扫数目、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肿瘤分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 D2根治术治疗无浆膜层侵犯的进展期胃癌创伤轻、恢复快、疗效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陆通  刘浩楠  吴克俭 《安徽医药》2023,27(5):928-931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炎症指数(ALI)与胃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病人280例作为胃癌组,其中再按ALI水平分为ALI降低组及ALI升高组。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10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比较胃癌组与对照组ALI、ALI降低组与ALI升高组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TNM分期,分析这些指标与AL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AL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9.17(25.98,59.93)比66.06(51.99,82.98),P<0.05];ALI降低组与ALI升高组比较,肿瘤最大径更大[108(74.5%)例比37(25.5%)例]、浸润更深、淋巴结转移数目更多[128(74.4%)例比44(25.6%)例]、TNM分期更晚(P<0.05);但在肿瘤分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ALI升高预示肿瘤处于I期,浸润深度为T1的可能性大,即胃癌病人ALI升高表明肿瘤处于早期。结论 在胃癌病人中,ALI数值越低,提示肿瘤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越多、肿瘤长径越大及TNM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细胞来源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50例乳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导致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单纯乳房切除手术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式(P〈0.05),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其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P〈0.05),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1~3个淋巴结转移及超过3个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癌抗原135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癌抗原135阴性患者(P〈0.05)。结论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单纯乳房切除手术、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癌抗原135等,其中淋巴结转移数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62例食管癌组织p53蛋白过度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62例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48.4%.在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0%和45.0%(P〉0.05);低于60岁年龄组和高于60岁年龄组分别为46.9%和50.0%(P〉0.05):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别为47.6%和50.0%(P〉0.05);肿瘤浸润黏膜及肌层的患者表达阳性率为61.1%,浸润全层时为30.8%(P〈0.05);有淋巴结转移为65.8%,无淋巴结转移组为20.8%(P〈0.05),即p53的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显著差异,而与细胞浸润深度和淋巴瘤转移状态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53蛋白表达可能是评价预后不良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No.12b组淋巴结(No.12bLN)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胃远端癌72例,行D2根治术,外加No.12bLN的清扫;分析No.12b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72例中,发现14例(19.44%) No.12bLN转移;其中BorrmannⅢ、Ⅳ型转移率为31.58%,N2-3期为30.77%,T3-4者为28.26%.Borrmann Ⅲ、Ⅳ型、N2-3期、T3-4病例的No.12bLN转移率明显高于Borrmann Ⅰ,Ⅱ型(7.14%),N0-1期(7.41%)、T1-2 (4.35%)(P均<0.05),与肿瘤的大小无关.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进展期远端胃癌No.12bLN清扫术是必要、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所致淋巴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淋巴漏的21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所致淋巴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21例淋巴漏患者中,行全胃切除术患者比例为71.4%,明显高于行根治性远端半胃切除术的患者;行D2以上根治术的患者比例为76.2%,明显高于行D2方式者。以上P均〈0.05。结论胃癌淋巴结清扫术出现淋巴漏与手术方式及淋巴清扫范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kp2和p27^kip1在胃癌不同发展阶段表达,胃癌中Skp2和p27kip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Skp2和p27蛋白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kp2和p27^kip1在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0例胃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胃癌、45例进展期中胃癌表达情况。结果Skp2蛋白在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0例胃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胃癌、45例进展期胃癌中阳的性表达率分别为10%(2/20)、20%(4/20)、25%(5/20)、33.3%(5/15)和46.7%(21/45),Skp2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TNM分期有关(P〈0.05),Skp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病理期进展而升高(P〈0.05);p27kip1在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0例胃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胃癌、45例进展期胃癌中阳的性表达率分别为90%(18/20)、65%(13/20)、50%(10/20)、40%(6/15)和37.8%(17/45)。p27kip1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无关(P〉0.05),p27kip1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病理期进展而降低(P〈0.05);Skp2和p27ki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2)。结论Skp2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即由正常胃黏膜到进展期胃癌演变,其表达呈升高趋势,说明Skp2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并且促进胃癌的发生。p27kip1在胃癌的发生中与Skp2相反,起着抑制胃癌发生的作用。Skp2和p27kip1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均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TNM分期有关。Skp2和p27kip1在胃癌中表达呈负相关。对Skp2和p27kip1蛋白检测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ⅡA分泌型磷脂酶A2(ⅡA sPLA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Max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进展期胃癌(AGC)、20例基本正常胃黏膜(NGM)、20例慢性胃炎伴肠化(IM)、20例不典型增生(DYS)病理组织标本中ⅡA sPLA2的表达情况。结果ⅡA sPLA2在IM、DYS和AG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0%、55.0%以及41.7%,高于NGM的15.0%(P〈0.05)。从IM、DYS到AGC,ⅡA sPLA2的阳性率逐渐降低(P〈0.05)。在AGC组,有浆膜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AGC的ⅡA sPLA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浆膜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AGC(P〈0.05)。结论ⅡA sPLA2表达下调可能是胃癌形成的早期事件,而ⅡA sPLA2表达下调可能与胃癌侵袭、转移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86例胃癌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均行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除术,根据术后早期并发症是否发生分为无并发症组及并发症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行单因素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并将有统计学差异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以明确术后早期并发症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86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例数为12例,发生率13.95%;两组性别、年龄、BMI、ASA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方位、分化情况、浸润深度、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间及医师手术经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淋巴结转移及医师手术经验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独立影响为合并症、淋巴结转移及医师手术经验,故尤需重视胃癌合并症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且由具有丰富手术经验医师实施操作,有助于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术中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低位直肠癌45例患者随机分为侧方清扫组30例行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包括上方、侧方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15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结果侧方清扫组7例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3.3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率比高、中分化腺癌高出4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侧方清扫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传统清扫组。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盆腔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