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鞍底、鞍旁的不同MRI表现与MMP-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9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MMP-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对鞍底及鞍旁的不同侵犯程度的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手术证实侵袭性垂体腺瘤59例。蝶窦腔内见肿瘤者30例(58.8%),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5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5%。受侵犯的海绵窦中有95%(57/60)超过该侧颈内动脉外侧壁连线,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垂体腺瘤包绕范围〉2/3者37侧,对诊断相应侧别海绵窦受侵袭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4%。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的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未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结论将鞍底破坏,窦腔内直接可见肿瘤组织作为鞍底受侵袭的MRI标准,将肿瘤向两侧超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床突段外侧壁连线,或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范围〉2/3至完全包绕作为海绵窦受侵袭的MRI标准。  相似文献   

2.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影响以及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0 3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MRI资料 ,测量两侧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横径、被肿瘤包绕程度、颈内动脉间距 ,并与 15 0例非鞍区病变患者颈内动脉的MRI表现相比较。结果 非鞍区病变患者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间平均距离为 (17.0± 3.5 )mm ,而垂体腺瘤患者则为 (2 4 .4± 4 .2 )mm。颈内动脉间距与肿瘤横径明显相关 ,而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相对不明显。海绵窦是否受侵犯与同侧颈内动脉被包绕范围明显相关 ,而与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及颈内动脉横径无关。结论 两侧颈内动脉间距仅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大小 ,与侵袭性无关。海绵窦是否受侵与颈内动脉的移位、狭窄情况无关 ,而与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相关 ,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范围 <1/ 3,海绵窦未受侵犯 ;若 >2 / 3,则海绵窦受侵犯。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可作为评价垂体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告了17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海绵窦转移瘤,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38—77岁。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为单侧性。强化CT 扫描,16例病人均显示症状侧海绵窦强化性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外侧壁凸出,规整,肿块短期内可迅速增大。CT平扫中,海绵窦肿块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边界不清。5例肿块局限于海绵窦内,其余病例程度不同的伸展进入眶尖、后颅窝、蝶鞍及蝶窦内。8例有前后床突、蝶骨体、眶上裂和岩骨尖骨侵蚀。3例  相似文献   

4.
鞍旁病变的MR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总结 5 9例鞍旁病变的MR表现 ,探讨鞍旁病变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5 9例鞍旁病变 ,均行MR平扫检查 ,41例行MR增强扫描。 3 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2 4例经临床证实。结果 鞍旁脑膜瘤信号和强化表现与其他部位脑膜瘤类似 ,累及垂体时需要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鉴别。肿瘤从桥小脑角延伸到鞍旁是三叉神经瘤的特点。转移瘤常见于鼻咽癌颅内侵犯。痛性眼肌麻痹表现为海绵窦增大和动眼神经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呈长T1 长T2 信号 ,显著强化。动脉瘤呈流空低信号 ,可以有血栓形成。结论 多数鞍旁病变MR表现有特点 ,少数需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范围6~69岁,平均45.3岁)MRI资料。59例海绵窦病变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信号及累及范围。结果海绵窦原发肿瘤(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5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胶质瘤1例);海绵窦继发肿瘤(鼻咽癌18例,侵袭性垂体瘤8例,脊索瘤6例);非肿瘤性病变(颈内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鼻咽部动静脉瘘累及海绵窦1例)。主要MRI征象:1)47例肿瘤性病变,一侧海绵窦受累29例,双侧海绵窦受累18例,其中13例包绕双侧颈内动脉,22例包绕一侧颈内动脉;2)非肿瘤性疾病12例,海绵窦内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其中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同侧眼上静脉扩张扭曲,6例动脉瘤表现为颈内动脉扩张呈类圆形流空信号,2例海绵状血管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强化范围增大。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区病变及其累及范围,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否被包绕,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覃杰  孟晓春  陈少琼  邓星河  单鸿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08-1110
目的:探讨大型垂体腺瘤束腰征的特点及其对诊断大型垂体腺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鞍区肿瘤的MRI,其中大型垂体腺瘤65例,颅咽管瘤40例,脑膜瘤35例。观察其是否具有束腰征、束腰征特征及是否侵犯海绵窦,采用χ2检验两个率之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56例大型垂体腺瘤具有束腰征,且100%均侵犯海绵窦。2例颅咽管瘤和1例鞍区脑膜瘤可见束腰征,但未见侵犯海绵窦。93.8%大型垂体腺瘤侵犯海绵窦,颅咽管瘤及脑膜瘤侵犯海绵窦的概率分别是2.5%、20%。结论:束腰征可作为诊断大型垂体腺瘤的重要依据,大型垂体腺瘤比其它鞍区肿瘤更易侵犯海绵窦。  相似文献   

7.
作者20%的柯兴氏综合征病人单凭生化检查不能鉴别过量的ACTH是来源于垂体还是异位分泌。作者对9例手术证实的病例进行CT扫描。其中8例为分泌ACTH的垂体微腺瘤,一例为肝内转移瘸分泌ACTH释放因子(CRF)继发柯兴氏综合征。8例垂体微腺瘤的垂体高度为5.7~15mm,6例垂体上界为凸起形,2例为下凹形,8例漏斗部均居中。造影增强后垂体中可见限局性低增强区而手术证实该区为分泌ACTH微腺瘤者3例。其中2例单层动态CT扫描示中线可见窦隙样毛细血管(束征),1例未见此征。8例中6例肾上腺CT正常,2例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底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18例CT和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与邻近组织关系。结果病变起源于斜坡14例,其中伴脑干和基底动脉受压后移4例,蝶窦、后组筛窦受侵2例,单侧或双侧海绵窦受侵2例,颅底及鼻咽部受侵并推压脑干1例,岩尖骨受侵并推压延髓1例;起源于斜坡外4例,其中伴突入鞍上池2例,累及邻近岩骨、枕骨破坏1例,向下延伸延髓并脑干受压1例。CT检查(11例):11例骨质均呈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其中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3例,病变内见斑点状钙化或残存骨6例。MR检查(16例):MRI信号均显示不均匀,其中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等低信号5例,低信号4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6例,高信号7例,稍高信号3例。增强检查(13例):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7例。病变呈缓慢渐进性强化8例,强化显示"蜂房征"6例,边缘轻度环形强化2例。结论 CT和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周围组织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组织关系,对明确诊断、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者复习了60例活检证实的鼻咽癌(NPC)CT扫描,全部显示侧隐窝变浅,说明其侧隐窝起源。65%咽旁脂肪间隙闭塞或外移;48%向上经颅底侵入颅内,常表现蝶窦混浊,海绵窦侵犯和颅底骨质破坏,以蝶骨、斜坡、破裂孔、中颅窝和颈静脉孔较常受累。向后侵犯咽后间隙(40%)和枕前间隙(15%);向前侵犯嚼肌间隙;向外侵犯腮腺间隙和颈动脉间隙;向下侵犯扁桃体,但较少见。3例双侧侧隐窝变浅,但无咽旁间隙侵犯,此3例枕前软组织均有增宽,分别为15、18和20mm,余57例枕前软组织厚度为4~30mm,平均14.7mm。另68例鼻咽活检阴性者,虽可见侧隐窝变浅或闭塞,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18例共24个动脉瘤突入垂体窝,12例为1侧,6例为双侧。24个动脉瘤中20个起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个起于床突上段。床突下段组平均年龄57.5岁,86%为女性,75%显示占位病变。床突上段组平均49岁,75%女性,50%为占位表现。动脉瘤病人均照侧位、20°前后位,Towne氏位观察,行双侧颈动脉造影证实。大多数病例作了海绵窦造影和增强前后CT扫描。平片表现:55%海绵窦动脉瘤显示蝶窦外侧骨壁受压破坏表现。动脉造影:18例由动脉造影证实,还显示血管痉挛、腔内凝血块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偶因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翼腭窝侵犯的MRI特征,分析肿瘤组织侵犯翼腭窝及经翼腭窝向周围组织侵犯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伴翼腭窝侵犯患者MRI片,研究其鼻咽部病变、翼腭窝受累情况及其侵犯途径.结果:61例鼻咽癌翼腭窝侵犯中共有65侧病变.最常见翼腭窝受累的MRI表现是翼腭窝破坏、正常形态消失,翼腭窝内异常强化软组织肿块影(39侧),其次为翼腭窝正常或扩大(形态尚在)、翼腭窝正常脂肪信号影消失,被异常软组织影取代(19侧)以及翼腭窝扩大伴上颌神经的异常强化增粗(7侧).61例翼腭窝受累病例中,有33例(54%)合并海绵窦侵犯,17例(28%)侵犯蝶窦,12例(20%)侵犯破裂孔,5例(8%)侵犯眶下裂、2例(3%)卵圆孔受累.7例(11%)出现上颌神经侵犯.结论:翼腭窝受累最易合并海绵窦、蝶窦和破裂孔侵犯.沿上颌神经侵犯是鼻咽癌侵犯翼腭窝的一条重要途径.MRI能有效、准确评价鼻咽癌侵犯翼腭窝及其向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分期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2~200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资料。结果:21例术前CT检查,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1例.B期6例,C期14例。5例平扫病灶为软组织密度,16例平扫 增强病例.其中12例呈中等不均匀强化.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全组病例均有骨破坏,其中3例可见钙化灶,2例钙化或骨破坏碎骨片不能区分.2例可见骨质增生。病灶侵犯鼻腔21例,筛窦19例、蝶窦12例;上颌窦9例,额窦5例;眼眶侵犯8例.其中侵犯视神经管2例;颅内侵犯9例,其中侵犯前颅底脑外7例,海绵窦、额叶各2例.蝶鞍,鞍上池各1例;翼腭窝,口咽腔侵犯各4例;颞下窝、口咽部、鼻泪管、泪囊、面颊部软组织、鼻背部软组织侵犯各1例。有3例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CT检查主要为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疔方案提供依据。冠状面扫描显示颅内、眼眶的侵犯更为清晰,是必小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垂体瘤的MRI诊断:4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文回顾分析了经手术证实的48例垂体瘤的MRI 表现,巨腺瘤28例,微腺瘤20例。应用0.35T 超导成像系统分别行冠状面T_1、T_2加权及矢状面T_1加权成像。MRI 诊断46例与手术相符。96%(27/28)的巨腺瘤在T_1WI 上为中、低信号,T_2WI 上89%(25/28)呈不同程度的升高,瘤内囊变或出血均可定性,视交叉、下丘脑及海绵窦等周围结构的受累可准确显示。微腺瘤之信号变化较大,T_1WI 亦以中低信号为主,T_2WI 可升高也可保持为等信号,结合形态学改变诊断多可确立。作者认为MRI 可弥补CT 的不足,是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复发性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H)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被误诊为垂体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女性Ly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长期随访患者确诊后的治疗转归.结果 本例患者因头痛、复视误诊为"垂体瘤"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术后4个月后再次出现头痛、复视和左上睑下垂等症状,垂体MRI显示鞍内及鞍上池异常软组织信号并侵犯双侧海绵窦,解放军总医院重新核实"垂体瘤组织切片"证实为LyH.给予患者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HDMPT)后1周症状缓解,3周垂体MRI恢复正常,5个月时激素减量并停用;18个月时再次出现头痛、复视和右侧眼球活动受限,MRI显示垂体形态正常、鞍背右侧和邻近小脑幕可见异常强化.重复HDMPT 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继而予硫唑嘌呤100mg/d×16周+泼尼松30mg/d(每周减5mg直至停用).停止治疗3年后首次妊娠并顺利分娩和正常哺乳,无疾病复发征象.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可有效治疗女性复发性LyH并能自然妊娠.  相似文献   

15.
眶颅沟通性病变的CT和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研究、探讨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CT和MRI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51例患者,男28例,女23例,年龄2-68岁,平均41岁,为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51例均行 CT扫描,45例行MR扫描,CT和MR增强扫描各44例。结果 通过眶上裂或视神经管沟通的颅眶沟通笥病变31例,占60.8%。其中9例通过视神经管沟通,包括4例视神经和视交叉胶质瘤、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以及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通过眶上裂沟通者,包括5例脑膜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Tolosa-Hunt综合征、3例炎性假瘤、1例眼眶和海绵窦皮样囊肿,以及7例鼻咽癌同时侵犯海绵窦和眼眶,通过眶骨穿支血管间隙沟通的病变或骨质破坏缺损区沟通的眶颅沟通性病变20例,占39.2%,包括5例眶骨扁平性脑膜瘤、10例眶壁转移瘤、1例眶壁软骨肉瘤侵犯筛窦、额窦和额叶、3例泪腺囊腺癌侵犯颅内和1例额底脑膜瘤侵犯眼眶。结论 CT和MRI,尤其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明确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和病变特征,为制订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者分析一组34例临床疑为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和手术所见。20例为高泌乳素血症。18例CT发现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有不均一密度或几为等密度区,2例垂体蒂偏移,10例垂体上缘上突。手术证实18例有肿瘤,16例为微腺瘤,其中12例肿瘤CT定位与手术一致,另4例手术所见肿瘤是在CT检查认为是正常的垂体部位。14例为Cushing's综合征。CT检查,10例有局限性密度异常,其中7例低密度、2例等密度、1例略高密度,4例垂体蒂偏移,6例垂体上缘上突。手术证实11例有肿瘤,其中8例CT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余3例不一致,肿  相似文献   

17.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蝶窦5例,上颌窦3例,筛窦2例。CT表现:受累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2例,等信号7例;T2WI信号不均匀,7例以低信号为主,2例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侵犯邻近结构:眼眶9例,其中6例累及眶尖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楚,7例包绕视神经;6例侵犯海绵窦,可见形态不一的软组织影;脑膜增厚、强化5例,3例侵犯脑实质,表现为水肿1例,肉芽肿2例;4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3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例上颌神经和1例下颌神经明显增粗、强化;3例面颊部软组织肿胀;1例硬腭骨质破坏。结论窦壁骨质破坏伴硬化、MR T2WI低信号、易侵犯眶尖及海绵窦为本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2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表现:①肿瘤超过颈内动脉(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颈内动脉(ICA)被包绕50%以上,甚至被完全包裹。结论 MRI以无创伤、无骨伪影、软组织分辨率高、解剖背景清楚及三维成像等优点,是术前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20000例CT检查中发现副鼻窦恶性肿瘤15例。多数为上颌窦肿瘤(87%),其中癌10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例,黑色素瘤1例。CT所见副鼻窦中癌的形态为边缘不规则,窦腔阻塞,多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及特有的隆起,几乎均破坏骨壁,偶然肿瘤内可证实有骨块,一般广泛浸润邻近部位。多侵犯筛窦及眼眶,额窦及蝶窦较少,最后侵达颅底及颅内。造影后颅内肿瘤影象加重,特别有利于肿瘤的显示。颞下窝及/或蝶颚窝受累知肿瘤主要侵犯背内侧,向腹下侧侵犯时,硬颚、齿槽  相似文献   

20.
作者复习了12例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病例的术前及术后CT资料。6例无功能腺瘤,6例功能性腺瘤。术后CT复查2—5次,复查时间在术后79—1065天。12例垂体腺瘤术前冠状面CT测量高度1.3—4.7cm,术后最终CT复查高度1cm 3例,大于1cm 2例,小于0.9cm7例。术后CT复查常见:(1)鞍底骨质缺损(手术所致);②蝶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出血或积液);③鞍内血块、气体和填塞物(脂肪、肌肉);④手术夹子。除2例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