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了解承德市食品卫生污染情况及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SIEC、EHEC)的污染状况,为后续卫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采集10类食品样品200份,采用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熟食、中式凉拌菜、水产品样品共计60份进行卫生指标污染状况分析。结果在承德市生牛乳、消毒牛乳、乳制品、生禽畜肉、肉肠、熟肉制品、水产品(包括贝类)、蔬菜(包括水果)、果汁、其它10类食品样品200份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30株,检出率为15.0%。经荧光PCR毒力基因鉴定EPEC、ETEC、EIEC、EAEC、EHEC为阴性。熟肉、中式凉拌菜、水产品共计检测60份,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20份,超标率为33.3%。结论承德市10类食品中生禽畜肉、熟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情况,熟食、中式凉拌菜、水产品卫生指标污染情况严重。需加强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并加强对该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承德市食品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情况,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0类食品200份样品,采用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分离出的大肠埃希氏菌株进行耐药试验。结果在承德市10类食品中共检出大肠埃希氏菌30株,检出率为15.0%。30株大肠埃希氏菌经荧光PCR毒力基因鉴定EPEC、ETEC、EIEC、EAEC、EHEC均为阴性。30株大肠埃希氏菌中,药敏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高,均在50%以上;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均在50%以上。结论承德市10类食品中生禽畜肉、熟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存在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并且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据此,需加强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并加强对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引起人体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全球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这四种病原菌对预防和控制由其引起腹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细菌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测、多重PCR、实时荧光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重荧光PCR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时限性、重复性。方法采集10类食品200份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结果在10类食品200份样品中细菌培养法检出普通大肠埃希氏菌3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多重荧光PCR法检出EHEC阳性4份。其中生禽畜肉检出2份、水产品2份。EPEC、ETEC、EAEC、EIEC均为阴性。结论与传统的细菌培养法相比,多重荧光PCR法可以为细菌分离培养提供初步信息,提示实验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有针对地重点考虑,减轻分离培养繁杂过程,有利于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耐药及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江苏省48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采用传统分离培养结合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并进行分型鉴定,对其感染状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66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8类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9 884份粪便或肛拭子样本中,检出289份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92%),5种病原型别中检出率最高为肠黏附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1.53%),其次为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0.81%)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0.54%),有2株菌为双重菌合并感染;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夏秋季节检出较高,其中8月份检出率最高;男性、女性检出率分别为2.78%和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05);在年龄分布上,<1岁组检出最高(4.55%),1~5岁组其次(4.06%),不同年龄组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0,P<0.01);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呈现较高的耐药率(91.35%),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64.3%),其次是萘啶酸(60.9%)和四环素(51.9%);多重耐药率达到60.9%,其中1株菌耐受14种抗菌药物。结论:江苏省食源性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EAEC感染率最高,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5岁的婴幼儿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LTEC)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地位。方法: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0157:H7SLT1、SLT2、eaeA基因片段设计了3对引物,采用PCR法检测大肠埃希菌中SLT1、SLT2、eaeA毒力基因。结果:29株标准致泻大肠埃希菌(EHEC、EPEC、ETEC)和10株其它肠道病原菌中,只有1株EHEC检出SLT1、SLT2、eaeA毒力基因,其它均为阴性。从1032例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的474株未定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SLT1 20株(4.2%),SLT2 7株(1.5%);74株产志贺样毒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SIEC)中检出SLT115株(20.3%),SLT2 5株(6.8%)。结论:SLTEC是太原地区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的致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及时查明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和厨房工作人员肛拭标本14份,厨具涂抹液、自备的泉水和水池水标本10份。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T4789.6-2003进行检测。结果在4份病人肛拭子及厨具涂抹液、自备的泉水和水池水中检出7株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O6:K15。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污染食物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3-2015年淮安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情况和流行特征,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从淮安市各哨点医院和社区医院腹泻门诊患者的795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氏菌,使用多重PCR方法筛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再结合生化实验验证。结果在795份腹泻标本中共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80株,检出率为10.06%。其中ETEC 34株,检出最高,其余依次为EAEC 18株、EPEC 16株、EIEC 7株和EHEC 5株。按季节分布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两季为主要流行时段。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分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人群分布分析,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淮安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主要流行型别为ETEC,夏秋两季为主要流行时段,≤5岁和6~18岁为易感人群,今后应加强对重点时段和人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收集西南战区部队和地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做细菌分离与鉴定,分析病原菌组成。对分离的部分生化反应符合大肠艾希菌,但血清学证明不属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菌株,做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检测,了解西南战区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的大肠艾希菌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常规法分离,用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编码系列(API-20E或GYZ-11e系统)和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生化分析仪以及弧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编码系列(GYZ-9V系统)进行系统鉴定,PCR扩增法检测耶尔森菌HPI毒力岛。结果在1 352例腹泻病人中检出36个属种594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3.93%,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检出率为6.14%、肺炎克雷伯菌为5.62%、变形杆菌4.66%、志贺菌4.07%,EIEC 1.85%,检出36株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大肠艾希菌,检出率为2.66%。结论从135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占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变形杆菌、志贺菌分别居第三、第四位。西南战区存在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的大肠艾希菌。  相似文献   

11.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中毒力岛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以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毒力岛在大肠杆菌中的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方法 PCR扩增和原位杂交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93株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毒力岛的检出率为32.25%(32/93),而且这些阳性菌株中的毒力岛大部分连接到asntRNA(天门冬氨酸tRNA0位点。结论 产毒性大肠杆菌是致病性较强的病原菌之一,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大肠杆菌中阳性率较高的分布。对于进一步研究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毒力的变化和毒力的调控以及细菌毒力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探讨毒力岛在大肠杆菌中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对毒力岛的关键基因irp2、fyua和asn-intB进行PCR扩增和DNA测序,并对irp2和fyua进行原位杂交。结果 在检测的93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和10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irp2的检出率分别为32.25%(30/93)和30%(3/10),fyua的阳性率为21.51%(20/93)和30%(3/10),而且这些阳性菌株中的毒力岛大部分连接到天门冬氨酸tRNA(asn tRNA)位点。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较高的阳性率,对于大肠杆菌毒力的变化和毒力的调控以及细菌毒力的进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探讨毒力岛在大肠杆菌中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对毒力岛的关键基因irp2,fyua和asn-intB进行PCR扩增和DNA测序,并对irp2和fyua进行原位杂交。结果 在检测的93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10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irp2的检出率分别为32.25%(30/93)和30%(3/10),fyua的阳性率为21.51%(20/93)和30%(3/10)。而且这些阳性菌株中的毒力岛大部分连接到天门冬氨酸tRNA(asntRNA)位点。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和致病性大肠肝菌中较高的阳性率,对于大肠杆菌毒力的变化和毒力的调控以及细菌毒力的进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HPI毒力岛阳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存在情况。方法使用PER和杂交技术对152株HPI毒力岛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在152株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中,基本上未栓出常见的5类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但是部分菌株检出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PAI毒力岛基因yc73和prrA以及RTX毒力岛基因rtx615。结论这些大肠杆菌和已知的致泻性大肠杆菌有明显不同,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可能包括几个不同的群,可能存在其它的尚未发现的毒力因子,有必要继续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丽江市鼠疫疫源地内家犬中携带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各2个乡镇,逐户采集犬肛拭子及血液标本。肛拭子经4 ℃冷增菌后,采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三种致病性耶尔森菌进行分离;对所分菌株再进行生化鉴定、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型检测;对血液标本进行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 共采集467份肛拭子,分离到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及假结核耶尔森菌;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2株为O∶3血清型和非1A生物型,毒力基因齐全为致病株;另2株为1A生物型血清型未定,毒力基因阴性为非致病株;467份血液标本中26份为F1抗体阳性,其中1份阳性标本与1份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肛拭子来自同一只家犬。结论 丽江市家犬中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且有致病性菌株;此外,在一只家犬中,发现存在着鼠疫耶尔森菌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共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test systems to preparations of heat-stable enterotoxin (ST) derived from Eschericihia coli strains recovered from diarrheal disease of humans, pigs and calves. Sterile broth culture supernatants of enterotoxigenic strains of E. coli were heated at 65 degrees C for 30 minutes and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heat-stable enterotoxin. Three test systems, namely, ligated intestine of weaned pigs, ligated intestine of rabbits and the infant mouse test were used in attempts to detect ST in the culture supernatants. Two patterns of reaction were observed in response to ST-containing preparations: either the preparation elicited a response in the three tests or the preparation elicited a reaction only in the ligated pig intestine. A response in all three tests were observed for 5/5 human ST-producing E. coli, 5/5 bovine enterotoxigenic E. coli, 5/5 "atypical" porcine enterotoxigenic E. coli, 3/3 St(+)LT(-) porcine E. coli of serogroup O138:K81 and 4/24 LT(+)ST(+) porcine E. coli. A response only in the ligated pig intestine was obtained with 5/5 ST(+)LT(-) porcine E. coli belonging to serogroups other than O138:K81 and to 20/24 ST(+)LT(+)E. coli from pigs.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T, one of which (ST1) reacts in all three tests and the other (ST2) which reacts only in the ligated pig intestine. Th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infant mouse test as a means of detecting ST in porcine isolates of E. coli, since the test fails to detect ST produced by a large number of these E. coli strains. There appeared to b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s) of ST produced and the animal species from which the producing organism was recover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六安市家禽家畜感染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特性和分布规律,为在六安市开展该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8年采集猪、狗、鸭、鹅等动物的粪便663份,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以及毒力基因等检测。结果 本项研究监测的663份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12.22%,其中猪粪的检出率最高,为23.49%,其他家禽家畜粪便中均有该菌的检出;猪粪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种粪便在各年度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致病性菌株中猪粪检出株占总致病性菌株的95.83%;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为O:3型;致病性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主要为基因Ⅲ型,基因Ⅲ型占总致病性基因型菌株的91.67%。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普遍存在,该菌在家猪粪便的检出率最高,且致病性菌株携带率最高,致病性血清型为O:3型和O:9型。  相似文献   

18.
陈玲  姚庆完  何龙英 《吉林医学》2010,31(36):6659-6660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的检测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三种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的热稳定肠毒素。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与双向琼脂扩散实验的LT检出率与实验灵敏度比乳鼠罐胃实验要高,而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能同时测定十几个样品。结论:三种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热稳定性肠毒素,其中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双向琼脂扩散实验是测定LT的经典方法,敏感性较高;乳鼠实验被认为是测定ST的常规方法,但其检出不高且受很多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9.
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性小儿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  Zhu Q  X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27-1429
目的:探讨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HPIEC)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地位。方法:采用PCR扩增和菌落原位杂交检测HPIEC-irp2毒力岛基因,并用血清学分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类致泻大肠杆菌。结果:从1032例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652株大肠杆菌,经血清学和PCR毒力基因分型,检出各类致泻大肠杆菌225株,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20株,ETEC81株,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SLTEC)47株,产志贺样毒素侵袭性大肠杆菌(ESIEC)74株,产毒素大肠杆菌(EIEC)3株。所有致泻大肠杆菌和未能分型的普通大肠杆菌株,再用HPIEC-irp2探针作菌落原位杂交,共检出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HPIEC-irp2)112株,总阳性率为17.2%。其中41例是从致泻大肠杆菌ESIEC(24/74)和SLTEC(17/47)中检出。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性小儿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87.5%),腹痛(58.0%),腹泻(>6次/d,75.9),发热(50.9%),以粘液便为主(69.6%)。结论: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