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4.
背景与目的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h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好发于肺脏的真性肿瘤。本文旨在探讨肺IMT的外科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同济医院胸心外科共收治14例肺IMT患者。切除标本均经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立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1~5年的随访。结果 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1~46岁。9例患者无临床症状。5例表现为咳嗽、咳血及气短等症状。IMT的诊断均通过外科切除后病理检查确立。切除肿瘤大小从1~8cm不等。病理组织学上IMT主要由梭形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在超微结构上表现为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本组所有患者手术切除后无临床复发,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病理组织学上。IMT是以肌纤维母细胞混以各类炎性细胞为特征,其中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IMT的首选方法并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6.
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例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对2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病例1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病例2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组织学表现均为增生的梭形或长梭形肿瘤细胞囊状分布,间质小血管增生,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病例1为SMA(+),Vimentin(+),ALK(+)。病例2为SMA(+),CD68(+),Vimentin(+),Cg A(+),ALK(-)。2例病例均不表达CK7、S-100、MyoD1、CK19、α-actin、EMA。2例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与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癌等鉴别,治疗以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7.
8.
陈枫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1):59-60
正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的一种间叶性肿瘤。IMT最常见于肺部,腹腔内罕见,而腹腔内IMT多见于肝脾,胃肠道的发生率更低,关于胃肠道IMT发病率的统计尚未有报道。2013年3月我院收治1例胃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现报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2月于2013-03-12入院,伴贫血,恶心,无呕吐,发热,纳眠 相似文献
9.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近年被认识和正式命名的独立的中间型(低度恶性)肿瘤,涵盖了以往从炎性反应性病变到肿瘤的一系列诊断。发生于肺和全身各处,表现局部肿块,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盗汗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变以单发或多灶发生,局部浸润性生长,侵犯血管,局部复发,少数病程进展快而致死。较大肿块局部浸润性生长临床和影像学颇似恶性肿瘤。组织学显示炎症背景下不同数量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间质为粘液性、纤维血管性或胶原性。病变可类似炎症性反应性增生,也可出现坏死、细胞异型增生易与梭形细胞肉瘤/癌混淆。真正病因尚不清楚,已证实肿瘤内肌纤维母细胞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和表达,并有ALK基因与Rb-2蛋白基因的融合,证实肿瘤性增生本质。本文对该病的认识过程、遗传学研究、病理学、影像学及临床行为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患者,女,42岁。1年前发现会阴下1/3后壁处一约1.0cm×1.0cm×0.6cm卵圆形肿物,无自觉症状,近1个月肿物明显增大。于2001年11月5日在本院行手术切除,大小约3.0cm×3.0cm,包膜完整,无蒂,切面浅棕色,质软。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有明显的细胞密集区和疏松区;密集区瘤细胞呈束状、巢状排列,且围绕在许多小至中等大小薄壁血管周围,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嗜酸性,核仁不明显,核分裂相未见。疏松区间质粘液水肿细胞少,细胞肥胖或梭形。纤细的胶原纤维分布在水肿的粘液间质中。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学、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报告1例确诊为肾脏IMT的诊治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例肾脏IM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及临床表现与转归有一定特征性:(1)CT平扫呈等密度,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皮质期及实质期均呈轻到中度强化,且强化不均,排泄期呈带状环形强化,肿块邻近脂肪囊密度增高,肾筋膜明显增厚,增厚的包膜较广泛;PET/CT检查示肿块FDG代谢增高,肾外其他部位未见明确肿瘤转移征象。(2)镜下见肿瘤内梭形细胞分布,并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弥漫(+)、结蛋白局灶(+)。(3)临床上无血尿表现,随访未见病灶复发或扩散。结论 肾脏IMT少见,容易误诊,熟悉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表现对IMT正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肾脏IMT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和影响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7年本院收治的58例首程治疗或首程辅助治疗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34个月,单纯手术50例,手术+辅助放疗7例。17例治疗失败,16例为LRR,3例DM中2例合并局部失败。5例死因为肿瘤复发或转移。5年LRRFS率为75%、OS率为90%。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切缘(P=0.018)及肿瘤局部分期(P=0)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外科根治性切除联合辅助治疗是提高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51岁,汉族。10余年前发现左大腿外侧皮下一花生米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未诊治。2002年5月因肿物增大如鹅蛋大小,在外院手术切除,术后未行病理检查。2004年6月在左大腿外侧手术疤痕处肿物复发,缓慢生长,至2007年12月增大至成人拳头大小,到当地县医院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不详。2008年1月再次发现手术疤痕处出现肿物,生长快,2008年5月肿物增大如鹅蛋大小,遂到省级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18.
0引言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以往认为是非肿瘤性增生,命名相当混乱,如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瘤等.新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1]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性、少数可转移.目前对于该病的病理特点已经有了全新的认知,临床医生在治疗观念上也得到了更新.本文拟通过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发脑转移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探讨其组织学诊断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类罕见的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偶可发生于青少年。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和放疗通常无效。该研究对11例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2月—2017年11月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共1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对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1例患者中,男性5例(45%),女性6例(55%),中位年龄39岁(24~74岁)。原发病灶位于肺部者2例(18%),位于腹膜后者2例(18%),位于腹盆腔者7例(64%)。其中4例患者为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阳性率为82%(9/11),ALK基因重排阳性率为86%(6/7)。7例接受了ALK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的ALK阳性晚期患者中,缓解率为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8个月(95%CI:7.6~34.0个月)。结论: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成人晚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患者具有非常高的缓解率和较长的缓解时间。这提示ALK信号通路在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1例病理诊断为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肺部病变伴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全身化疔后效果明显.提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虽然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但可发生全身转移,化疗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