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酸合成酶(TS)和胸苷酸磷酸化酶(TP)在晚期胃癌患者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晚期胃癌患者共82例,行5氟尿嘧啶(5-FU)为主的PLF化疗方案,根据疗效分为化疗临床受益组(CBR组,49例)和非临床受益组(非CBR组,33例)。检测化疗前血清TS、TP水平。根据TS(TP)表达水平分为TS(TP)高表达组和TS(TP)低表达组。观察各组患者疗效并随访预后。结果 CBR组患者的血清TS水平显著低于非CBR组,血清TP水平显著高于非CBR组的患者。TS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2个月和69个月(log-rankχ2=9.34,P=0.00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和39个月(log-rankχ2=5.49,P=0.03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P高表达组和低表表达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71个月和45个月(log-rankχ2=10.42,P0.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个月和27个月,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χ2=5.87,P=0.027)。结论血清中TP高表达或TS低表达的晚期胃癌患者化疗临床获益率高,检测血清TP、TS表达水平对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TS)表达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作为研究材料,应用免疫组化法对标本中的TS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分期、分化程度、5年生存率、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等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肿瘤组织标本中的TS高表达比例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标本(χ2=76.201,P0.05);TS高表达患者和TS低表达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期、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化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S高表达患者与TS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OS、D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90、0.928、1.035,P0.05);COX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Dukes'分期与患者的OS(RH=2.813)和DFS(RH=4.516)具有相关性(P0.05),而TS表达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与患者的OS和DFS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呈现TS的高表达状态,但是大肠癌组织中的TS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指标无显著相关性,也不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胸苷磷酸化酶(TS)表达水平与5-FU疗效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58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中的TS表达。评价患者TS表达情况与5-FU化疗疗效、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S免疫组化结果为癌组织中TS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分别为55%(32/58)和14%(8/58).肿瘤进展时间(TTP)TS(-)者明显优于TS(+)者,分别为(6.5±1.9个月)和(3.8±1.2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检测对预测5-FU化疗疗效、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3):734-742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一种在西方国家相对少见的肿瘤,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而UTUC在中国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近年来对UTUC预后分子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包括Ki-67,P53和HER-2等在肿瘤病理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还有不少有应用前景的膜受体和信号转导分子,以及一些近期较热门的分子,如PD-1和PDL-1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表达情况,评估其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两组尿液外泌体中IGF2表达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尿液外泌体中IGF2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5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IGF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尿路上皮癌患者(71.4%比10.0%,P=0.000)。尿液外泌体中IGF2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为71.43%(95%CI:53.48%~84.76%)、特异度为90.00%(95%CI:78.83%~95.87%)、阳性似然比为7.14(95%CI:3.25~15.70)、阴性似然比为0.32(95%CI:0.19~0.54)。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IGF2呈高表达,其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p120在膀胱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PUC)以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UC)的表达情况.方法 使用HE、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48例膀胱癌标本,28例为膀胱NPUC、20例为IUC,10例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120、E-cad、p6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病理分级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膜p120和E-cad均( ),28例NPUC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7%(16/28)和36%(10/28).而IUC均出现两蛋白的异常表达.其中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NPUC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和P<0.05),但与肿瘤大小、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不显著.结论 p120在膀胱癌表达异常,有可能成为膀胱NPUC新的标记物,对判断肿瘤预后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4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乳腺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胸苷酸合成酶阳性表达率77.7%(43/54)高于正常乳腺组织40.0%(7/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胸苷酸合成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可能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IGF—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受体(IGF-Ⅱ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IGFBP-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PUCB)中术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2例PUCB的纽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UCB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IGF—I、IGF-Ⅱ、IGF—IR、IGF-ⅡR和IGFBP-3、IGFBP-5的水平。结果IGFs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阳性染色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其中IGF—IR、IGF—IIR、IGFBP-3、IGFBP~5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浆,而IGF—Ⅱ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IGF—I在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和PUCB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IGF-Ⅱ、IGF-ⅡR和IGFBP-5均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剐为62.96%、50.00%、73.81%;在低级剐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剐为100%、88%、1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分别为100%、88.24%、100%: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1.24、31-36、33.05,P均〈0.05);IGF—IR和IGFBP-3亦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21.43%、16.67%,在低级别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2.00%、36.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是47.06%、41.18%,但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7.12、8.83,P均〉0.05)。结论IGF-Ⅱ、IGF-ⅡR和IGFBP-5在PUCB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对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发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523例单发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本次研究的523例UTUC患者中,女性284例(54.3%),男性239例(45.7%)。术前无含马兜铃酸(AA)药物服用史、肿瘤直径大于5 cm、肾积水和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与术后肿瘤高分期相关;无吸烟史、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肿瘤位于输尿管与肿瘤术后病理高分级相关;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肿瘤位于输尿管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别男性(P=0.008)、肿瘤平坦型(P=0.004)、肿瘤直径大于5 cm(P=0.002)、肿瘤高分期(P<0.001)以及肿瘤伴出血(P=0.012)是单发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位于输尿管(P=0.026)、肿瘤低分级(P=0.009)、输尿管镜检查史(P=0.020)及无淋巴结转移(P=0.027)是单发UTUC患者膀胱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含AA药物服用史(P<0.001)是患者对侧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肿瘤平坦型、肿瘤直径大于5 cm、肿瘤高分期以及肿瘤伴出血是单发UTUC患者CSS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位于输尿管、肿瘤低分级、术前输尿管镜检查及无淋巴结转移是单发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含AA药物服用史是患者对侧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结肠直肠癌组织中TS的表达,用Kap lan-Meier法分析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TS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晚期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病例;低分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组织;2年复发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S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TS可以作为判断直肠癌恶性程度、对5-Fu耐药情况以及预测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synthase,TS)mRNA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54例结直肠癌肿瘤及临近正常肠黏膜中TSmRNA和DPDmRNA的表达,比较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并对其中10例采用免疫组化进行蛋白表达定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TSmRNA含量(1.37±0.72)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0.97±0.59)(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1年间经病理诊断的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 12年中诊断膀胱癌患者4 325例,其中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4例(0.09%),均为男性,年龄45~68岁,临床上均表现为肉眼血尿。行膀胱全切术。4例外观各不相同,表现为平坦浸润型、乳头状、息肉样及溃疡型。组织学上3例为单纯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其中2例伴神经侵犯及多处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经典型尿路上皮癌,仅局灶见微乳头变异型成分;诊断时4例中2例为pT4期,1例为pT3期,1例为pT2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肿瘤细胞HER-2均呈强阳(+)。结论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高级别癌,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易发生淋巴、血管转移,预后差。HER-2蛋白强(+)可能与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及肌层侵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为低级别(LG)和高级别(HG)组、非肌层侵犯(NMIBC)和肌层侵犯(MIBC)组。比较组间IVIM参数[表观弥散系数标准值(ADCst)、慢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快扩散系数(D*),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IVIM参数两两组合的预测概率值;绘制IVIM参数及其组合预测概率值的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HG组ADCst、D和f值低于LG组(P均<0.05),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86、0.72(P均<0.01);ADCst和D、ADCst和f、D和f组合预测概率值的AUC分别为0.91、0.90和0.88(P均<0.000 1)。MIBC组ADCst、D和f值低于NMIBC组(P均<0.000 1),其AUC分别为0.91、0.85和0.88(P均<0.000 1);ADCst和D、ADCst和f、D和f组合预测概率值的AUC值均为0.93(P均<0.000 1)。结论 ADCst、D和f值越低,提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越高,侵犯肌层可能性越大;IVIM多参数组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胸苷酸合酶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主要酶。常见的胸苷酸合酶抑制剂培美曲塞二钠和爱斯万因疗效肯定、副反应轻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广泛应用。笔者就胸苷酸合酶及其抑制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