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腧穴敏化"是基于《黄帝内经》腧穴本质认识的学术新观点。腧穴是敏化态的、动态的、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形态学位点。腧穴具有"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之别。腧穴敏化论是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提高疗效、升华理念、回到临床的理论创新成果。本文回顾了腧穴敏化论诞生走过的历程,以期对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研究及理论创新研究提供思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论腧穴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霞  刘阳阳  赵雪  李中正  郭义 《河北中医》2011,33(7):1039-104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和传导点。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状态[1]。病理状态下,脏腑相关腧穴可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形式主要有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功能改变如腧穴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  相似文献   

3.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4.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4,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腧穴的概念。方法从腧穴的起源谈起,详述了针灸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腧穴分别表现为以痛为腧、以络为腧、以应为腧等不同的形态及功能态。结果腧穴是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反应于体表的不同形态及功能态的反应部位。结论腧穴是与疾病相关的分布于体表、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的部位。痛点、痛面、痛线、病络及有特殊感应的部位皆属于腧穴范畴。  相似文献   

6.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姜劲峰  余芝  徐斌  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2,53(20):1714-1716
腧穴以敏化态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敏化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动态性,腧穴敏化动态过程包涵病理的信息量变内容.探讨腧穴敏化态的科学内涵对于腧穴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腧穴电敏化、光敏化、热敏化、微循环敏化、压痛敏化、声敏化6个方面入手,综述了当前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献回顾表明腧穴敏化具有疾病特异性,表现形式多元且携带有多种疾病相关信息,是与疾病状态相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把握腧穴敏化动态过程中基础性规律,并着力构建和明确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评判体系与标准。  相似文献   

10.
穴位敏化与得气是近年来针灸领域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科学命题。本研究从概念、表现形式、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影响因素、调控机制、临床效应等方面对比发现,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物质结构基础、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等,但穴位敏化并不等同于得气。穴位敏化是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形态与功能的实时、动态变化,属穴位本态范畴,而得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疾病时医患双方对经气的主观或客观感应,属针刺效应范畴,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注重针灸理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思路,还是对于相关的理论阐述,都值得当今借鉴。高武对针灸理论的研究,以《内经》《难经》为准绳,对针灸经典理论进行立题分类和全面系统的分析,突出经络、腧穴、刺灸等理论的渊源和要点,尤其是理论专题研究、医家学术整理等方面,图文并用、理论联系临床,都值得当代针灸理论研究界的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Zhang SJ 《中国针灸》2011,31(12):1127-1130
The idea of acupoint in Internal Classic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And it is held that obviou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cluding sunk surfaces, joint caves, gaps between muscles, collate-rals, pulses, blocked tendons and tenderness at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can be found at where acupoints locat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acupoint conform to its original meanings. To locate acupoints by thei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provides evidence basis for point locating in clinic,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favourable for clinical practice. Since locations of acupoints gradually fixed in later ages, which take proportional measurement as the main method, acupoint locating is also gradually divorced from their early concepts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从络脉论治脑血管病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劲峰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5,25(9):659-662
目的:探求和讨论脑血管病从络脉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从<内经><难经>的相关论述推导脑络的结构组成;从相关理论及实验研究结论说明根据络脉理论用针灸方法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作用途径.结论:(1)脑络脉是由阳明经、太阳经、督脉及其长强络脉所组成;(2)血气丰富是脑络的生理特点,脑络病变是全身络脉的一部分,"虚、毒、瘀"是脑络病变的病理基础,"瘀"是络脉病变重要的病理环节;(3)针刺相关经脉的腧穴、井穴刺血和刺络放血、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三类方法是根据络脉理论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5,25(6):433-435
目的:论述"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这一<内经>时期的针灸核心论治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发掘<内经>中有关层次论治的文献,引述与层次论治有关的九针、刺法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文阐明了"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的原理和治疗方法,认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方法是古代针灸疗法的核心理论之一.经络学说与层次论治是针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针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同时认为层次论治方法还有待结合临床进一步发掘和梳理并系统展现.结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对重新认识<内经>的针灸价值和重新建立独立于方药之外的针灸诊查、辨证、论治体系,丰富针灸疗法,提高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始载于<内经>的四时针刺方法,对认识腧穴内容尤其五输穴有重要意义.此法原旨是四时刺处相异,意在刺处深浅与四时二者之气相合;经不同角度阐发,气之深浅由层次部位为主转为腧穴为主,渐变为五输穴选用原则.循此发掘,方能获得对五输穴有关内容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6.
辨别艾灸过程中和艾灸治疗后机体出现的局部反应、灸感反应、不良反应和其他反应,探讨这些反应对疾病的影响,提出应对各种反应的措施,指导临床施治。体表和穴位局部的反应是常用来判断艾灸疗效的依据之一,灸感反应和艾灸对疾病的影响所出现的反应属正常反应,可不必处理,而不良反应和其他反应可根据情况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7.
宋世安  吕炳强 《针刺研究》1999,24(2):153-155
笔者近年来注意到某些解剖变异与针灸穴位定位越来越为针灸临床所重视。在临床上某些穴位取穴不准和无法取穴甚至伤及脏器均与其解剖变异有关。本文对眶上孔、骶后孔、胸骨孔、剑突孔、掌长肌变异缺如和其相关的攒竹、八髎、膻中、玉堂、中庭、鸩尾、间使、内关穴位的定位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Pang B  Wang ZX 《中国针灸》2011,31(4):371-374
通过对<针灸甲乙经>的研究及对表面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阐述了古典文献<针灸甲乙经>中所涉及和描述到的表面解剖学知识,了解其中对体表标志的描述及应用,对骨骼体表长度、体表与内脏位置关系及动脉体表触诊的记载和动态取穴的相关内容,为腧穴定位及针灸取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