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2.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对腧穴及经络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50年来 ,我国学者为探明经络的实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他们只能从一个侧面去“窥探”经络的实质 ,还没有一种理论或假说能够较满意地解释经络的所有现象。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对其有关研究的分析 ,笔者认为经络和腧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它们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物物理学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 5个方面 :其一 ,腧穴是在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特殊分化的细胞群体 ,其呈现 (具有 )“混沌”的动力学质特性 ,在针刺、艾灸、电脉冲刺激后 ,会产生生物体电磁波并向远处传播 ,且主要沿其所在经络传播。其二 ,“…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灸法感传现象的存在,并初步总结其规律,以期为临床足三里穴灸法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温和灸法灸正常人体足三里穴30 min,观察灸感的产生及是否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并记录灸感的感觉,感传出现的时间,感传的长度、宽度、深度及方向.结果:142名健康受试者出现灸感循经感传现象,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7.4...  相似文献   

5.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最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相似文献   

6.
关于针刺镇痛、循经感传以及针灸条件反射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有进一步论述的必要 ,故不揣浅陋 ,述之于此。针刺镇痛与免疫关于针刺镇痛的机理是当今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 ,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在神经说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疼痛的最终形成当然和神经乃至大脑有密切的关系 ,然而疼痛闸门的开启又怎么能用神经的功能解释呢 ?笔者认为 ,从疼痛的起始机制上说 ,是免疫 (炎症反应是人体典型的抗损伤过程 ,因此炎症也应该属于免疫范畴 )充当了启闭疼痛闸门神秘之手的角色。例如现在公认的疼痛介质前列腺素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分泌的 ,缓激肽是…  相似文献   

7.
不同腧穴的神经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阐明不同腧穴的神经是否存在于脊髓胶状质。方法应用CB-HRP跨节追踪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支配足三里穴的传入纤维投射于L6-L7节段的背角胶状质内侧;支配合阳穴的传入纤维投射于L6~L7节段的胶状质的中1/3偏内侧;屋翳与风门穴传入纤维投射于C7-T2节段的胶状质,其中屋翳穴主要定位于内侧,而风门穴主要定位于偏外侧,以上两对穴位各自之间存在部分重叠。结论不同经脉的不同穴位在胶状质有其固有占位区,这种占位区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穴位、经络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针灸疗效 ,人们多在辨证取穴 ,手法操作上下功夫 ,而对环境甚少顾及 ,其实早在《内经》就已对针灸施术环境十分重视[1 ] 。《灵枢·本神》篇说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强调针灸治疗中首先是治神。治神的含义主要包括两点 :一、病人情绪宁静 ,神志专一 ;二、医生精神集中 ,凝神于针[2 ] 。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 ,就必须具备一个幽静 ,良好的环境。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施术环境对于针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循经感传与针灸疗效关系非常密切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已指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历代医家均把提高“循经感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适宜的刺激方式。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力敏针刺治疗,B组给予热敏灸治疗,C组给予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三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观察三组疗效差异。结果:C组的愈显率为95%,显著优于B组的65%、A组的30%(P<0.05,P<0.01)。三组治疗前后的简化McGill量表评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C组与B组均优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降低PRI和McGill总分方面,C组最佳,B组次之,二者均优于A组(P<0.05)。结论:力敏针刺、热敏灸、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三种治疗方式对偏头痛均有较好疗效;热敏灸与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力敏针刺;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是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最适宜的刺激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3组受试者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26/30),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24/3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22/30),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赖新生  黄泳 《中国针灸》2007,27(10):777-780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②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③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调神组方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脱落1例)和假针刺组(30例,脱落1例).两组均予基础睡眠健康宣教.针刺组采用针刺调神组方治疗,穴取百会、神庭、印堂、神门、三阴交;假针刺组采用非有效穴浅刺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岐黄文化的发源地不应在目前已知的岐伯故里,而应在黄帝与岐伯活动频繁的地区——河南新密市。方法:根据国内三处岐伯故里的原野调查,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新密丰富的考古成果及遗迹遗址进行分析。结果:依据考证,佐证岐黄之术的产生与河南新密的关系。结论:由岐伯开创的中医学的基础——岐黄之术,与河南新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世界针灸杂志》2015,25(1):24-27
  相似文献   

15.
起搏胶囊治疗家兔病窦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起搏胶囊(黄芪、附子等)对窦房结功能损伤(SND)家兔的心率、心电图、电生理影响,讨论起搏胶囊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动过缓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选用30例家兔制备病窦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起搏胶囊组、心宝丸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10d后观察家兔心率、电生理的情况。结果:起搏胶囊对SND家兔的平均窦性心动周期(SCL)、窦房传导时间(SACT)、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SNTRc)、心率(HR)方面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心宝丸组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起搏胶囊对窦房结功能的恢复是有效的,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腧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朱江  付平  梁军  程凯  王燕平 《中国针灸》2003,23(3):183-186
目的:介绍腧穴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1998-2001年国内4种针灸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4年我国腧穴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腧穴特异性研究,腧穴定位研究,单穴主治研究。结论:腧穴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腧穴主治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确定,腧穴机理研究将为针灸治病原理的揭示掀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腧穴配伍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忠仁 《中国针灸》2010,30(5):437-440
检索1992-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将符合循证医学随机、可比、对照原则的文献进行梳理及研究。25篇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显示,临床针灸治疗的腧穴配伍规则与机体局部解剖、神经、血管、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多个腧穴配伍产生的协同、抑制或拮抗效应,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研究所揭示的腧穴配伍技巧及规律,巧妙应用于临床是针灸疗效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针刺攒竹、风池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攒竹穴、风池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攒竹和风池穴进行治疗。结果:56例患者1个疗程治愈42例,2个疗程治愈8例,2个疗程共治愈50例,治愈率为89.28%。结论: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攒竹、风池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现存文献中岐伯司职的最早出处,并试图对岐伯里籍诸说并存现象提出解释。方法:运用比较研究及文献考证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医家岐伯或非一人所指,里籍有岐山、庆阳、盐亭、新密之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芪珀生脉颗粒抗大鼠心律失常作用的整体疗效。[方法]采用尾静脉恒速泵入乌头碱溶液[10μg/m L,0.5 m L/(min·kg)]致大鼠心律失常动物模型,观察心电图的相关指标,观察芪珀生脉颗粒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芪珀生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延迟大鼠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时间(P0.05或P0.01),其中芪珀生脉颗粒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还可显著延迟心脏停搏出现时间(P0.05或P0.01)及增加心脏停搏时乌头碱耐受量(P0.01)。[结论]芪珀生脉颗粒具有抗乌头碱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