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截肢后残肢功能重建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通过22例截肢者功能训练、肢体理疗、按摩、中药外敷及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22例截肢患者通过综合康复指导治疗,使残端愈合时间,残端定型,关节功能,穿用假肢后肢体功能等诸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使残肢残而不废,尽量发挥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地震致截肢患者残肢的特点和原因、观察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从残端皮肤情况、残肢形态、残肢长度、残肢肿胀、残肢关节活动度和残肢肌力等方面对52条残肢进行评定,并进行物理治疗、残肢塑形和运动治疗。 结果52条残肢中,残端有溃疡或窦道、残肢肿胀、圆锥形残肢和短残肢分别占76%、73%、34%和40%,残肢关节活动受限者占42%,所有患者残肢肌力明显减退。经康复治疗后,残肢无肿胀、溃疡或窦道完全愈合,残肢形状、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明显改善,已达到假肢装配条件,均装配假肢,并获得良好的功能。 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残肢条件,早期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康复,安装假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震伤员下肢假肢装配前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安装假肢前后对地震伤员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残端处理(按摩和拍打、残肢塑型)、运动疗法(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站立与步行训练等)、物理治疗、心理治疗。 结果42例残肢中,残端有溃疡或窦道、残肢肿胀、髋膝关节屈曲挛缩、残肢痛分别占74%、72%、41%和5%,残肢肌力明显减退。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残肢无肿胀、溃疡或窦道完全愈合,残肢形状、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明显改善,已达到假肢装配条件,均装配假肢,并获得良好的功能。假肢行走功能结局,良好:20例(51%);一般:17例(44%);较差:2例(5%)。 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安装假肢前后对地震伤员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确保假肢装配成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90例截肢患者的残端整复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患者经整复手术后早期进行综合康复处理,减少了残端综合征的发生,达到了理想的目的,优良率达80%,本文 指出,医生在做截肢手术时应考虑到术后患者要安装假肢的问题及当时残肢的处理问题,以便安装假肢后可以弥补残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地震后下肢截肢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地震后下肢截肢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16例地震后下肢截肢患者,其中小腿截肢5例,大腿截肢11例。采用防止关节挛缩、残端脱敏塑形、关节松动术、残肢肌力训练、作业疗法、心理治疗,以及物理因子治疗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后测定膝和髋关节活动范围,以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以VAS量表评定幻肢痛。结果: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膝和髋的ROM增大,ADL能力改善,幻肢痛减轻,康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后下肢截肢患者幻肢痛明显减轻,下肢功能改善,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相似文献   

6.
下肢截肢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饶珍保  陈海霞 《中国康复》2002,17(3):190-191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 ,截肢后的患者康复意识正逐渐加强 ,从康复的角度考虑 ,截肢不仅仅是破坏性手术 ,也是功能重建的开始。我院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对截肢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有效避免了截肢术后残端感染、肢体肿胀或肌肉挛缩 ,使患者有良好的残肢条件装配人工肢体 ,取代被截除肢体的功能 ,为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因肿瘤或创伤而住院的患者 11例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11~ 5 8岁 ;下肢肿瘤 5例 ,其中 2次入院 3例 ,3次入院 2例 ,均为手术后再次复发 ;下肢创伤 6例 ,其中 3例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汶川地震截肢伤员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22例挤压伤截肢患者的24条截肢残端实施护理、摆放良肢位、运动治疗、残端塑形、紫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石蜡疗法、音频电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关节松动、按摩和拍打、超短波治疗、作业疗法和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直至截肢伤员出院为止。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评定幻肢痛疼痛强度、测定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范围、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活动。结果治疗前幻肢痛疼痛强度为2.95±1.33,治疗后为0.50±0.96;治疗前肘关节活动范围为(90.0±28.3)°,治疗后为(135.0±7.1)°;治疗前肩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68.8±27.8°),治疗后为(137.5±9.6)°;治疗前肩关节收展活动范围为(53.8±7.5)°,治疗后为(96.3±4.8)°;治疗前膝关节活动范围为(91.0±23.0)°,治疗后为(123.0±6.7)°;治疗前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86.9±25.9)°,治疗后为(132.3±13.8)°;治疗前髋关节收展活动范围为(46.9±10.9)°,治疗后为(64.6±8.7)°;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57.05±18.69,治疗后为78.18±13.85,康复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综合康复治疗能促进截肢残端伤口愈合和消除残肢疼痛,可明显改善残肢条件,有利于地震截肢患者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为后期的假肢安装及步态训练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应用现代截肢技术处理15例17个肢体截肢的体会,指出现代截肢术同传统截肢术主要区别在于残端负重点的改变,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截肢术后装配假肢带来的皮肤搬痕化等并发症,提出了术中、术后处理方法,并对患者康复期残肢训练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小腿截肢残端假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残端假体增加下肢截肢后骨残端的横截面积,降低负重时截肢残端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减少由于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重建离断肌肉的下位附着点,使之保持肌肉的合适初长和原有肌力,并维持肌力平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保持截肢平面上位关节的正常活动,提高截肢肢体穿戴假肢后的功能。方法:山羊10只,随机分为2组,左小腿膝下截肢后,分为对照组和假体放置组。假体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呈蘑菇状外观。术后穿戴假肢开始负重。观察站立和行走的时间,残端皮肤情况,并进行骨残端组织学检查。结果:假体放置组羊能在截肢术后较早穿戴假肢,负重站立和行走,无残端皮肤溃疡。假体与残端骨接合紧密,肌腱与假体连接良好,坚固。未发现任何假体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截肢后骨残端安放假体能明显增加骨残端横截面积,很好保持残肢末端的圆锥形,加之假体材料的缓冲作用,明显减少截肢骨残端与假肢接受腔间软组织单位面积上的压强,使之能较早安装假肢,减少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增加假肢穿戴后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小腿残肢与假肢接受腔界面应力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装假肢是截肢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和外观的主要康复手段.假肢接受腔作为截肢患者肢体残端和假肢之间载荷传递的唯一通道[1],是影响假肢适配性的重要部件.残肢软组织不适合承重,过高的压力和剪应力会导致残端皮肤和软组织的破坏[2].因此,研究残肢-接受腔之间界面的载荷传递特性对提高假肢性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假肢装配前的综合康复治疗与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医工结合的基础上,对247例上肢前臂截肢患者进行了康复综合治疗前后的情况分析。通过测试评定,残肢端冷、胀、痛、麻等综合征均有明显好转,肌电发放水平提高达98%的患者符合配装肌电假手要求。实践证明康复综合治疗和功能训练,能改善残肢症状,提高肌电发放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促进截肢患者早日掌握假肢使用方法。 方法对3例截肢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干预,同时针对假肢装配、使用方法进行强化性训练。 结果3例截肢患者残肢创面均全部愈合,残肢端呈圆柱状,残肢肌力为5级,残肢髋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装配双侧大腿假肢后均取到满意的假肢使用疗效。 结论通过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假肢装配及假肢使用训练后,双侧大腿截肢患者均能取得满意假肢使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独立生活能力,从而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肢体截肢术和安装假肢前的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赵丹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84-1484
缺血性肢体截肢术是重建残肢功能的重要手段,章介绍了截肢平面的选择、截肢的共有原则及术后康复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肢截肢患者的常规康复治疗、残肢肌电信号训练程序以及装配肌电假肢的方法,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对20例截肢患者(22个残肢)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肌肉收缩控制训练和残肢并发症的处理。采用德国Otto Bock公司提供的肌电信号检测和训练软件系统进行肌电信号训练(分为基础肌电信号训练和视觉反馈训练两个阶段),并装配肌电假肢。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20例截肢患者22个残肢肌肉无明显萎缩,肌力好,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患者能较好地控制残肢肌肉收缩。装配肌电假肢20例(20个),所有残肢均能有意识地引出肌电信号,控制假肢的手指打开、闭合以及腕关节的旋转或肘关节的屈伸。 结论残肢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信号训练对装配肌电假肢,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假肢功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截肢后疼痛是截肢术后病人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残肢痛、幻肢痛和幻肢觉。残端神经瘤形成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外周发病机制,针对痛性神经瘤进行毁损治疗简单易行。旨在研究超声引导下残端神经瘤毁损治疗截肢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的短期与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就诊的截肢后残肢痛和/或幻肢痛的病人共53例,其中36例病人最终纳入分析。治疗前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截肢位置、病程、残肢痛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是否伴有幻肢痛。在末次治疗后随访至12个月,记录末次治疗后2周、6月和12月后残肢痛的NRS评分、残肢爆发痛发作次数、幻肢痛的变化,并观察治疗的并发症。结果:共36例病人,治疗后残肢痛NRS评分和幻肢痛均较治疗前缓解,爆发痛的发作次数降低。在术后2周时有效率86.1%,术后6月和12月时有效率均为77.8%。所有病人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截肢后疼痛的病人,可以用超声技术寻找是否有残端神经瘤;射频消融和无水乙醇注射毁损痛性神经瘤能有效缓解截肢病人的残端疼痛和幻肢痛(随访12个月),...  相似文献   

16.
下肢截肢后不良残肢的临床评估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下肢截肢后不良残肢发生的原因,并介绍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109例下肢截肢者(共计110个残肢)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残肢皮肤软组织状况、长度、形状、关节活动度、肌力、幻肢痛、残肢痛等,然后对不良残肢进行相应的理疗、体疗或手术处理。结果本组合格残肢64肢(占58%),不合格残肢46肢(占42%)。不合格残肢主要表现为:残端形状不规则20肢,短残肢18肢,残端不稳定瘢痕伴感染13肢,残端肿胀及臃肿14肢,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8肢,神经瘤2肢,经理疗、体疗或手术处理后,均达到装配假肢的条件。结论对不良残肢要进行对症处理,使之能装配或穿戴假肢。由于假肢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残肢的长度不再是影响假肢装配的主要原因,而残端皮肤软组织的条件已成为影响假肢装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肢体截肢术是重建残肢功能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截肢平面的选择、截肢的共有原则及术后康复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合办的南洋长宁康复医疗中心积极开展了对肢体残缺者进行医工结合的康复工作,主要为上肢截肢后的病人装配假手,初步取得成效。现将上肢前臂残肢者康复前后的综合测试评定和综合康复治疗与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截肢后残肢处理和假肢安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主要就截肢后残肢处理和假肢安装前、后训练,及老年人缺血性肢体截肢护理注意事项进行叙述,具体如下。 术后断端处理 一般采用弹力绷带固定残端的软包扎法,也采用石膏固定的硬包扎法。此外,保持肢体术后安静和均匀受压,防止肢体位置不佳引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电训练康复仪对提高残肢者残端肌电发放功能的康复机制.方法利用肌电训练康复仪,通过对残肢者残端训练时指示灯的颜色变化作为反馈信号,显示肌电发放已达到水平.结果实验表示,受试者通过康复训练,肌电发放功能显著提高,训练1次,肌电拮抗情况均有改善.训练5~6次后,由反向拮抗转为正常.10次以后,肌电发放趋于正常.结论残端肌电发放不良者,肌电训练康复仪的康复治疗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