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塞通对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聋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迄今尚无定论,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突发性聋发生原因之一。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是以扩血管药物为主体,改善内耳微循环,增强大脑氧供以提高或恢复听力。2000年5月~2002年9月我科应用血塞通注射液(三九万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治疗突发性聋患者50例,取得较好疗效,并对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与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突聋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突聋的血液流变学观察贺广湘,龚询虎,谢金诚,张和平突聋是耳科临床急症之一。对其确切病因国内外尚在探索中。我们对本院1991~1992年住院治疗的80例突聋患者及同期30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正常对照组:3...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聋(突聋)为耳科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多数学者认为耳蜗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突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55例突聋患者的病史、血液流变学和血脂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其与突聋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性及脂代谢特点。方法收集突发性聋病例66例,健康对照者85例,根据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观察对象作血液流变性及脂代谢指标检测,检测结果在突发性聋病例与对照组间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突发性聋病例有多项血液流变性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青年及女性突发性聋病例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循环障碍在突发性聋发病中有重要意义;脂代谢异常是突发性聋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聋虽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但其发病原因并不明了,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回顾分析了突发性聋患者的解剖特点、发病的时间节律、突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等,并结合作者关于突聋发病的时间节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更深入地阐述了突聋与血液流变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突发性聋发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治疗的40例青少年突发性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舒血宁治疗,疗程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以对照组相关指标为基础,观察比较患者疗效与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经系统治疗后,本组患者痊愈10例(25%),显效8例(20%),有效11例(27.5%),总有效率72.5%。这些患者入院时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于治疗后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青少年突发性聋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涉及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聋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中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突发性聋,中医学称之为“暴聋”,是一种发病急骤,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由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我们通过检测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同时应用中药进行治疗,以冀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用药依据及施治方向。1资料与方法1.1 正常对照组:选取30例,其中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44.5岁。全部经心电图、胸透、血常规检查正常,并无出、凝血疾病者。(本组资料由我院血液病中心实验室提供)1.2 突发性聋组l.2.1 样本例数:共随机选取52例,其中男性2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患者外周血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水平,并与健康正常人相比,同时探讨这些指标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148例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的16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分析不同听阈曲线类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的突聋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NLR),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的水平及其与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性。结果①突聋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的比较:突聋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MPV、NLR、PLR、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全血粘度中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突聋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MPV、NLR、PLR、总胆固醇、全血粘度中切均较对照组升高,淋巴细胞、甘油三酯较对照组降低。突聋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比较: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MPV、NLR、PL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其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低频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平坦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较对照组升高;全聋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较对照组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各类型突聋患者与对照组的甘油三酯、血浆粘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不同疗效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比较:突聋组治疗无效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低频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全血粘度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高频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平坦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浆粘度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全聋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PLR较治疗有效组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突聋组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与预后呈负相关性,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与预后呈负相关性。结论突聋患者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脂代谢异常以及血流变学异常,同时发现突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对其预后能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突聋患者的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给予抗感染、降低血粘度等治疗,可能有助于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聋的发病时间规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198例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整体对比分析,探讨突发性聋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仔细询问198例患者的发病时间,每2h为一个时间段,统计每时段的发病人数,观察各时间段发病的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从而更精确的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检测了30例突发性聋患者一昼夜3次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突发性聋患者1d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结果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多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发性聋患者一昼夜血液流变学变化以晨起时的血流变指标为最高。各时间段发病人数以上午4~8时发病者最多,二者占全部突发性聋患者的42.9%,其余10个时段每段发病人数均不超过总人数的9%;12时段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又以上午4~8时段发病者为最高。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突发性聋的发病密切相关,与心脑血管疾病一致,其发病高峰亦在晨时4—8时,且血流变指标高的患者更容易在清晨发病。  相似文献   

10.
光量子血液疗法治疗突发性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6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以单纯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另组以相同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加用光量子血液疗法,结果显示加用光量子血液疗法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效率为93.5%,与单纯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有明显差异(P<0.05)。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认为增加耳蜗的血流量及供氧量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聋患者凝血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状况。方法:检测了42全 聋患者治疗前及23例治疗后,32例血浆中部分凝血因子、抗凝、纤溶活性和血小板功能。结果:42例突聋患者治疗前凝血活性、血小板功能增强,抗凝、纤维活性降低。其中23例突聋患者采用维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治疗1个月后,凝血、抗凝活笥和血小板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P〈0  相似文献   

12.
从ABR角度观察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从ABR角度,观察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药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突聋病人4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22例,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B组26例,用脉络宁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ABR和40HzAERP,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组ABR短声反应阈和40HzAERP阈值均显著降低,ABRI、Ⅲ波引出率均有提高。脉络宁治疗组ABR短声反应阈、40HzAERP阈值均降低,而ABRI、Ⅲ波引出率则无改变。两组的40HzAERP的降低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突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突聋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突聋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中,11例在起病7天内开始治疗,疗效优于7天后开始治疗组;25例中,14例当静滴尿激酶时有耳鸣改变,耳鸣改变组疗效优于耳鸣无改变组.结论尿激酶治疗突聋时的疗效与治疗开始时间和治疗中耳鸣是否改变有关,耳鸣改变可能是内耳微血栓溶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耳聋罹患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搪塞突发性耳聋(突聋)的罹患因素,方法:对突聋患者的年龄,血压,免疫球蛋白G、A、M,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听阈值,及凝血 谱系列和听阈值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方法中前一个回归分析的KPTT值及后一个回归分析中的PT值与听阈均呈线性正相关性。结论:突聋患者血循环并非均呈高凝状态,治疗上常规抗凝、扩溶疗法应谨慎施行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进行突发性聋(以下简称突聋)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2006年收治突聋患者332例的临床资料:对1980年至2006年我院耳鼻喉科突聋住院人数和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进行了统计。结果332例突聋中,男164例,占49.3%;女168例,占50.6%。发病年龄以41-50岁最多(89例)。右耳患病144例,左耳患病157例,双耳间隔50天至5年相继发生突聋者31例。听力下降前后出现耳鸣者295例,占88.9%,以低调、持续性耳鸣为主。有耳闷者111例,占33.4%。按职业分类:白领127例,蓝领101例,退休或无业居家者80例,学生22例,儿童2例。发病诱因:无明显诱因者78.3%,有感冒病史者10.5%,有劳累、压力大、情绪波动因素者9.3%,有其他因素者1.8%。根据突聋是否伴有头晕或眩晕将其分为三类:单纯表现为听力减退者179例(占53.9%),伴发头晕者59例(占17.8%),伴有眩晕者94例(占28.3%)。332例中伴发高血压病、冠心病和/或糖尿病者62人(占18.7%);其中160例检查了血脂,查出血脂异常者92人(占57.5%),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分析我院1980年至2006年突聋患者住院人数占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的构成比发现:80年代构成比为1.69%,90年代为3.31%,2000年后为4.6%,三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332例突聋中男女发病构成和左右耳患病构成基本相同。以中、青年为高发人群。男性患病与职业有明显相关性,即白领比蓝领和居家者更易患突聋;女性患病与职业无明显相关性。精神压力大、过于劳累的人员易患突聋。突聋中单纯表现为听力减退的病人数多于伴有眩晕者,伴有眩晕者又多于伴有头昏者。其最常见的伴发病症为血脂代谢紊乱,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近26年来我院突聋住院人数逐渐增多,提示突聋发病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突发性聋患者耳声发射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利用GSI-60型及CELESTA-503 型耳声发射检测仪对29例突发性聋的患者进行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测试,并对其进行了治疗和随访. 结果患耳的DPOAE检出率、幅值低于健耳与正常组,检测阈升高.OAE 检出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检验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突聋患者OAE 呈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改变.OAE检出与否与预后好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135耳)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病历资料中是否规范地加用巴曲酶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69例(79耳)与巴曲酶组52例(56耳),常规治疗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就诊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8月,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3例,对比两组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评分及治疗依从性优良率。结果干预后,相较于甲组,乙组MSSN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依从性优良率较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药配合辨证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西药配合针刺辨证论治),对照组30例(单纯西药治疗),观察和比较治疗后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的听力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0%,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配合辨证取穴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