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中判断假体联合前倾角的一种新方法。方法: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126例髋关节疾病行非骨水泥型THA治疗,并应用屈髋45°时股骨头试模边缘和髋臼内衬试模边缘的关系来判断假体的联合前倾角是否在安全区,并以此来调整髋臼杯假体的前倾角。结果:术中发现用屈髋45°定位法,假体的联合前倾角全部符合Dorr的安全区标准,髋关节活动度全部能达到D'Lima标准。结论:THA术中先安装髋臼杯假体和股骨假体试模,利用屈髋45°时股骨头试模的边缘与髋臼杯内衬试模边缘平行的方法来调整髋臼杯试模的前倾角,测试髋关节活动度,最后再依次安装假体的方法,可以使患者的髋关节达到理想的活动范围和低脱位率。  相似文献   

2.
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方法。方法:15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病例,采用自体骨植骨造盖、重建髋臼等方法以达和谐臼容关系、平衡负重力线,恢复股骨头前倾角和颈干角纠正股骨头颈畸形。结果: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年4个月,平均2.6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1.6分。术后下肢短缩0~2.5cm,平均0.8cm。术后X线显示臼容关系良好,植骨块融合。术后2例两侧肢体不等长仍大于2cm,行走时轻微跛行。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术,可以采用自体股骨头松质骨植骨造盖、重建髋臼等方法以达到和谐臼容关系、恢复负重力线,改善病人步态等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对髋周结构的影响及治疗。方法:对1995~2006年收治的18例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患者的髋臼形态、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Harri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相应的髋臼断面角(ASA)及髋臼前倾角AcAVA改变,而中心边缘角(CE角)及髋臼角均正常;采用髋臼加深联合带旋股外侧血管大转子骨瓣移植修复重建股骨头及髋臼2例,全髋关节置换16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4.6年,Harris评分由51,2分改善到89.6分。临床疗效优良率94%。结论: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可导致骨关节炎甚至股骨头坏死改变;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如加深髋臼及调整假体安装位置及角度,可以重建髋臼和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关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后脱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中发生率仅次于假体松动,严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股骨头直径及髋臼前倾角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尚存争议。 目的:探讨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在尸体骨上测量全髋关节置换后影响髋关节后向不稳定的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前倾角在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安装在0°-20°,其中每个间隔为5°。分别应用直径为28,32,36 mm的股骨头进行实验,观察髋关节屈曲90°内收0°以及屈曲90°内收30°时引起脱位的内旋角度。 结果与结论:当髋臼臼杯前倾角从0°增加到15°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P < 0.05)。当髋臼臼杯前倾角度从15°增加到20°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在髋关节屈曲90°内收0°时,当髋臼臼杯前倾由15°增加到2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 < 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当髋关节屈曲90°内收3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 < 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结果提示髋臼前倾角的增加可减少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但是当髋臼前倾角不是很好选择时,应用大直径的股骨头可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对股骨头表面假体植入位置的影响。方法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共32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36±7)岁。随机分为2组,计算机导航手术组(导航组)11例(16髋),在导航系统下进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设定髋最佳植入柄颈角为0°,柄干角为140°;对照组14例(16髋)采用传统手术。术后测定假体植入的角度,进行手术评估。结果术后导航组植入股骨假体柄干角为(140.5±1.7)°,对照组为(135.9±6.5)°,导航组的股骨假体柄颈角为(O.30±1.40)°,对照组柄颈角为(-4.93±4.3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导航组优14髋,良2髋;对照组优9髋,良4髋,中3髋。导航组无一例发生肢体缩短、旋转、内外翻畸形,对照组2例发生短缩畸形,1例内翻15°畸形。随访(14±4)个月,均无假体松动、脱位。结论在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手术操作可以精确地植入假体,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 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的5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假体与生物型假体,是使57例71髋接受人工全髋假体置换成功的基础.结果对57例7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4个月随访,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 s评分,优(>90)44例54髋,良(80~89)10例1 3髋,可(70~79)3例4髋,无差(<70)者,优良率为94.7%.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按分型,加深髋臼或/和自体植骨重建髋臼的顶部和后柱,是使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水平.方法 对65例复杂髋臼骨折、臼顶部骨折14例,臼前壁或前柱骨折,或前壁前柱均骨折18例,臼后壁或后柱骨折,或后壁后柱均骨折20例,臼中央骨折、股骨头半脱位或中央脱位6例,臼内有游离骨块,来源于股骨头或髋臼2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颈或骨盆骨折5例.用后方入路41髋、前方入路17髋、延长髂股切口2髋和前后联合入路5髋.进行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长轴固定.结果 术后按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51髋,满意12髋,不满意2髋.按关节功能(Aubigen6分法)评定,获随访41例,平均时间14.2个月,优30髋,良6髋,可3髋,差2髋,优良率87.8%.结论 争取早期手术,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直视下行解剖复位和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是提高复杂髋臼骨折疗效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CT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反求工程软件.对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结构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探讨髋关节骨性形态的测量方法及意义.方法实验组共44个脱位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分为2个亚组:半脱位组,共30个髋;全脱位组,共14个髋。单侧脱位患儿的“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共41个髋。以Mimics软件读取CT原始数据.进行前处理.得到髋关节的点云数据,输入至反求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性关节面进行球面拟合.测定股骨头上下两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结果大龄髋脱位儿童髋臼球面半径较乎、浅(全脱位组为27.470±6.299,半脱位组为24.340±2.637,对照组为21.710±1.975),股骨头发育小;3组中全脱位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的上下两部分和骨性髋臼关节面匹配误差比较:全脱位组、半脱位组P〈0.001.对照组P〉0.05.显示股骨头上半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高于下半部分。结论髋脱位儿童股骨头上下两部分与髋臼的匹配差异提示了复位手术时股骨近端内翻截骨的必要性。适当的内翻截骨可以使匹配程度较高的股骨头上半部作为主要负重区。良好的球面匹配能获得良好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或推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全髋置换术中臼杯置放角度对关节屈伸活动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髋臼及臼杯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臼杯假体安装角度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安全性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三维运行软件拟合出髋臼及臼杯三维结构,利用MPR技术重建出髋臼水平及冠状切面,测算出臼杯前倾及外展角,并构建髋关节活动过程中,角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前倾的增加,臼杯外展角呈增加趋势;臼杯初始置入前倾角较大或外展角较小者,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前倾角变化的幅度较大。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骨盆前倾状态的增加,臼杯前倾角呈减少趋势;臼杯初始置入的外展角越大,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外展角变化的幅度越大。较大的初次臼杯置入前倾角,能减缓骨盆前倾状态增加所致臼杯前倾角减少的幅度。结论: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间互相制约,在安全角度范围内作臼杯置入可取得髋臼杯对股骨头良好包容及生理安全活动度间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髋臼假体放置是否准确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稳定性及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臼杯位置安放不合理可能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应重视CT影像学检查。目的:分析CT图像以水平面和真骨盆平面作为参照的髋关节置换髋臼相关参数的差异,明确其对治疗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患盆腔软组织疾病但髋关节正常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对测量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于自然平卧位下基于垂直水平面予以CT扫描,通过CT定位片及其扫描图像对双侧髋臼的前倾角、髋臼角、髋臼深度、髋臼宽度、股骨头中点一髋臼边缘角、外展角予以测量,同时对真骨盆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予以测量。选取CT软件予以三维重建,再次于真骨盆平面垂直予以扫描,采用相同方式对上述参数予以测量。左右侧髋臼及2个平面下参数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对2个参考平面的夹角与所测量参数的差值予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水平面与真骨盆平面上的左右侧髋臼参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盆倾斜角度与两参照面间股骨头中点-髋臼边缘角、髋臼前倾角差值呈正相关,与髋臼角、髋臼深度呈负相关;③提示平卧位CT扫描过程中,骨盆伴有旋转状况,以真骨盆平面作为参考的参数与直接测量得到的髋臼参数有误差,因此全髋关节换前制定髋臼假体放置方案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53例,其中男64例、女89例,年龄21~8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79例)和PLA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应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进行假体角度测量,进而依据Nakata方法判断股骨假体位置(以股骨假体内翻3°~外翻3°为假体处于中心性固定),依据Pradhan方法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髋臼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为髋臼假体位置安全范围)。结果 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较长[(68.61±7.15)min与(63.45±8.82)min],切口长度较短[(10.47±0.88)cm与(12.06±0.91)cm],术中出血量较少[(131.40±42.83)mL与(155.70±48.09)mL],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94±0.92)d与(4.79±0.95)d],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较短[(3.91±1.09)d与(6.34±1.35)d],术后1、3天疼痛VAS较低[(4.05±0.70)分与(4.38±0.75)分、(2.47±0.80)分与(2.82±0.88)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较高[(82.46±3.82)分与(77.59±4.78)分、(89.11±3.61)分与(85.82±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术后髋臼外展角44.11°±4.61°、前倾角18.57°±3.81°,PLA组髋臼外展角43.04°±5.55°、前倾角18.27°±4.28°;髋臼杯位于安全区域比率DAA组为94.9%(75/79)、PLA组为93.2%(69/74),股骨假体位置居中率DAA组为93.6%(74/79)、PLA组为97.2%(72/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与PL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6/79)与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DAA较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康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计算机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术,研究假体位置对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以CT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技术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三维模型,在不同假体位置模拟关节运动并测量关节发生撞击前的最大活动范围。 结果 (1)髋臼外展角增大可导致屈、伸、屈曲90°内旋活动范围增大,对外旋影响小;髋臼及股骨前倾角增大均可导致屈及屈90°内旋活动范围增大,而伸及外旋均减小。(2)为满足日常活动需要,取较大髋臼外展角时,髋臼前倾角宜适当减小;取较小髋臼前倾角时,股骨前倾角宜适当增大,反之亦然;而髋臼外展角与股骨前倾角的相对位置取决于髋臼前倾角。 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把握好假体的相对位置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关节稳定性。此外,本结果对髋关节假体翻修术中假体安放及术后脱位患者日常活动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fine the morph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acetabulum in normal Chinese adults and to statistically compare these data with the available data worldwide. This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diagnosis of dysplasia and treatment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this study, the gender and bilateral differences were evaluated. One‐hundred CT scans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se individuals showed no signs of 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s in either of the hip joints. Thirty‐five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acetabulum were measured. The size of acetabulum was evaluated by the acetabular perimeter,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vertical diameter, the depth and width of fossa ovalis in both transaxial and coronal plane. The parameters of acetabular orientation were the acetabular angle, 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 neck shaft angle, 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d abduction angle. The coverage of acetabulum was examined as the, acetabular head index, center edge angl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emoral head, and acetabulum. Gender and bilateral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for each parameter, and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worldwid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genders and also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other human races in some parameters. In conclusion, gender, bilateral and raci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morphology of acetabulum. The data may be helpful for the desig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nat Rec, 297:643–649, 2014.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 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0月52例病人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行THR,对本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并发症、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术后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20ml。影像学评价51病例假体位置可,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术后2天脱位后行翻修术。术后1、3、6月Harris评分平均85.1、87.2、90.8分。结论前外侧微创入路具有单一切口能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创伤少,真正肌间隙入路,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适应症,需要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和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髋臼杯的位相、大小型号选择不当可导致髋臼假体固定失败。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分析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的关系。 方法:选择髋关节正常者63例126髋,在CT三维重组VR图像上去除股骨头观察髋臼前后壁的形态,在MPR标准冠状位和横轴位上测量髋臼中心层面髋臼前后壁高度差、前后径、前倾角、上下径、横径、外展角,比较左右侧、男女性别及相同性别不同年龄参数的差异,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髋臼前唇形态分为曲线型(54/126,44.44%)、平直型(30/126,23.80%)、不规则型(22/129,17.46%)及成角型(18/126,14.28%)。不同侧别和不同年龄髋臼位相及开口形态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的髋臼上下径、前后径明显大于女性(P < 0.01),但前倾角和外展角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女性前倾角与髋臼前后壁高度差、上下径与前后径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展角与横径呈明显负相关。前倾角与前后壁高度差高度相关,与前后径呈明显低相关,数值上前倾角≈前后壁高度差;男性前后径与上下径、横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外展角与前后径呈明显正相关。其余参数相关不明显。髋臼位相与开口形态学参数有一定相关性,两者的相互匹配,对髋臼假体的设计及全髋关节置换计划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