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牙以及前牙并前磨牙缺失修复前后对下颌牙根尖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用环氧树脂制作正常[牙合]、前牙缺失、前牙并前磨牙缺失的下颌光弹模型,并在翻制好的模型上进行常规活动义齿修复。2.0kg垂直加载后,在光弹仪上对牙根尖和牙槽嵴中相应观测点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进行观测。结果:前牙缺失以及前牙并前磨牙缺失后,余留牙根尖主应力方向偏远中颊侧的程度加大,而且随着缺牙范围由前向后的逐渐增大,这种变化趋势也愈加明显。义齿修复后,整体牙列的根尖主应力方向与正常[牙合]相比没有差异,但在局部义齿修复区域的牙槽嵴相应观测点上,主应力方向与正常相比更偏向近中舌侧。无论是前牙缺失或者前牙并前磨牙缺失,余留牙的承力水平在义齿修复前明显高于正常[牙合]各牙,在义齿修复后承力水平回落至与正常[牙合]无差别的状态。但在义断修复的区域其应力水平仍较正常[牙合]相应位置稍低。结论:前牙或前牙并前磨牙缺失会对下颌余留牙根尖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造成显著影响,牙槽嵴对咬合力沿下颌骨向后方的传导特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活动义曲修复后这种影响可以部分消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门诊患者因正畸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1颗作为研究样本,通过Micro-CT扫描并联合应用4种软件模拟重建下颌第一前磨牙深型楔状缺损模型,模型分别用复合树脂和瓷嵌体两种材料修复,洞形制备分为有倒凹和无倒凹两种方法。加载200 N垂直载荷后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应力分析。结果    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后其颈部牙体组织等效应力显著降低,其中采用全瓷嵌体修复缺损的模型颈部牙体组织等效应力降低最多。各模型修复体位移和颊尖位移均无明显差异。Ⅲ度楔状缺损各修复模型中,单纯采用树脂修复模型的修复体等效应力和最大应力均低于其他两种模型。Ⅳ度楔状缺损各修复模型中,采用全瓷嵌体修复模型的修复体等效应力和最大应力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模型,采用树脂修复的两个模型其修复体等效应力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修复治疗可缓解楔状缺损牙缺损区的牙体硬组织应力集中。Ⅲ度楔状缺损可采用树脂修复;Ⅳ度楔状缺损推荐优先选择全瓷嵌体修复,树脂修复则建议增加固位倒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残根长度对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长度残根的三维光弹模型,对其进行常规桩核冠修复,运用光弹应力分析法分析残根长度对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正常长度残根应力峰值与天然牙无明显区别(P〉0.05),根缩短1/6的残根应力峰值略大于天然牙,但小于天然牙的2倍,根缩短2/6的残根应力峰值略大于天然牙的2倍,根缩短3/6的残根应力峰值远大于天然牙的2倍。结论:正常长度残根,根缩短1/6的残根可用桩核冠修复,根缩短2/6的残根应慎用桩核冠修复,根缩短3/6的残根不宜用桩核冠修复。  相似文献   

4.
套筒冠可摘局部义齿对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电阻应变计电测技术对套筒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后的支持组织应力分布进行了测试,并与卡环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后的测试结果作对比,证明前者的修复方法较后者更接近完整牙列时应力分布的状态。作者认为,套筒冠可摘局部义齿对余留牙和缺牙区的支持组织产生生理性刺激,能延长天然牙的寿命,减缓牙槽骨吸收,是值得推广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颌第一磨牙分根后2种修复方式对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和Mimics、Geomagic、UG处理图像,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分根术后单冠和联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计算正常下颌第一磨牙及2种修复方式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应力。结果:垂直载荷时,2种修复模型与正常磨牙牙体、牙周应力分布相似;牙体应力极值和牙周膜最大主应力值均增加,单冠模型增幅较大。斜向载荷时,联冠模型与正常磨牙牙体、牙周应力分布相似,单冠模型远中根及牙周膜颊侧根下半部应力集中区增大;牙体应力极值和牙周膜最大主应力值均增加,单冠模型增幅较大。结论:下颌第一磨牙分根术后选择联冠修复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上中切牙桩核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将桩长与牙本质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揭示二者对牙体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上中切牙桩核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牙本质领分别为0mm和2mm时,桩长的变化对牙体应力的影响。结果:桩越深入牙体,牙体内最大主应力、Von Mises应力越大。在桩长相同的情况下,牙本质领高度越大,牙体内的综合应力水平越低。结论:减少桩长和增加牙本质领高度可协同降低牙体应力。  相似文献   

7.
下颌第一磨牙牙体缺损全冠修复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术后不同程度的远中牙合面(distal oeclusal简称DO)牙体缺损,在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修复后再用全冠修复的应力分析,了解牙体缺损程度对牙体抗折力的影响,比较两种修复DO洞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方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三维造型设计建立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壁未破坏的最小、中等、最大以及髓室壁部分破坏的最大远中黯面牙体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4种模型4种载荷下牙本质Mohr应力分布,比较牙本质最大Mohr值。结果:在最大、垂直、斜向载荷下,两种修复体牙本质最大Mohr值均明显小于牙本质拉伸极限强度。在水平载荷下,两种修复体牙本质最大Mohr值均有急剧增加。银汞合金、全冠修复应力面积普遍大于复合树脂、全冠修复应力面积。牙本质最大Mohr值总的趋势复合树脂、全冠修复的大于银汞合金、全冠修复的。结论:在正常咬合下,下颌第一磨牙(36、46)DO牙体缺损髓室壁牙体组织未破坏,牙体预备体颊、舌侧厚度不少于1mm;髓室壁牙体组织部分破坏,牙体预备体舌侧厚度至少1mm、颊侧厚度至少2.5mm,临床可考虑用复合树脂、银汞合金修复再加全冠修复。在存在磨牙症情况下,应采取减轻黯力的措施。对较大面积牙体组织DO缺损且破坏到髓室壁的病例以复合树脂加全冠修复为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残根长度对桩核单冠及桩核联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长度残根的三维光弹模型,对其进行常规桩核单冠及桩核联冠修复,运用光弹应力分析法分析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正常长度残根应力峰值与天然牙无明显区别(P>0.05),缩短1/6残根应力峰值小于天然牙2倍,缩短2/6残根应力峰值单冠修复略大于天然牙的2倍,联冠修复小于对照组2倍,缩短3/6残根应力峰值单冠修复远大于天然牙的2倍,联冠修复略大于对照组2倍。结论:正常长度残根,缩短1/6残根可用桩核单冠或者联冠修复,缩短2/6残根应慎用桩核单冠修复,可用桩核联冠。缩短3/6残根不能用桩核单冠修复,应慎用桩核联冠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补偿曲线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分布的影响,为预防上颌全口义齿基托折裂和上颌全口义齿修复时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研究不同补偿曲线时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及其分布状况。结果:前牙加载时,Ⅳ号模型切牙乳突区压应力最大;单侧后牙加载时,Ⅲ号模型腭顶、腭皱襞区压应力最大;双侧后牙加载时,Ⅰ号模型唇系带切迹、切牙乳突区压应力最大;全牙列加载时,Ⅰ号模型唇系带切迹区压应力最大。结论:在牙合力作用下,正常补偿曲线较异常补偿曲线的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水平较低。提示补偿曲线正常的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分布更加合理,义齿修复前应对下颌天然牙进行调牙合、重建正常的牙合曲线。  相似文献   

10.
两种桩系统修复对根管治疗牙强度影响的有限元应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桩修复对根管治疗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根管治疗后的上颌中切牙分别采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及铸造镍铬桩核修复的二维有限元模型,牙体预备均保留1.5mm的牙本质肩领。分析受力后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不同材料的桩修复会在根管治疗牙牙根内产生明显不同的应力分布形式。玻璃纤维修复时牙根内的应力分布与天然牙近似,并且整体应力水平较低。铸造镍铬合金桩修复改变了天.然牙原有的应力分布形式,在桩一牙本质界面和桩末端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结论在选择桩的材料时要考虑其对根管治疗牙应力分布的影响。在保证牙颈部的强度和边缘密合性的同时,选择与牙本质弹性模量相近的桩可以减少根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