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分证候,或由卫分直接窜入营分,或由气分传入,或伏邪自营分而发,它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轻浅阶段。叶天士云:“心主血属营”,可见营分证候的病变部位在心,当然也包括心包。因“心主血脉”,故营分证候实际上是热邪深入血脉之中,灼伤营阴(血中...  相似文献   

2.
气分证候,或因卫分证候由表入里,或伏邪自气分内发而产生,它是温热邪气在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因邪气所犯脏腑不同,或在肺,或在胃,或在肠,或在胆……,故气分证范围相当广泛,证候类型亦多种多样。气分证初起,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故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医学》1971,(10)
二、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血热”证候的。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热入血分(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皮肤斑疹、吐血、衄血、便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中焦湿热证候,或由上焦湿热不解,渐传中焦而来;或因素体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蕴,又外感湿热邪气,内外合邪而发。其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湿热病在中焦稽留时间最长,因人的体质有异,或湿邪与热邪二者的轻重程度有别,其证候类型也不相同。若素体阳虚阴盛,或湿邪偏重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变中心在足太阴脾;若素体阳盛,或是邪偏重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病变中心在足阳明胃。即叶天士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若脾湿与胃热并重者,则每呈湿热…  相似文献   

5.
下焦湿热证候,或由中焦湿热不解渐传下焦而来;或因湿热邪气由下焦袭入而致。其病变部位在膀胱或小肠、大肠。其证候类型虽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之别,但因其皆属水液代谢失常,饮食物传导失司的病变,故均以小便或大便排出障碍,舌苔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湿热弥漫,头身重痛,脘痞腹胀,纳呆呕恶等上、中焦症状亦可同时出现。下焦湿热证候的治疗,应以淡渗利湿为法。选用淡渗利湿药物,因势利导,导湿热从小便而出。若膀胱热重者,亦可用苦寒清利之品。大肠湿重于热者,可于淡渗之中加辛温宣化药物,以化湿通腑。大肠热重于湿者,则应以清化湿热,导…  相似文献   

6.
2血分虚证2.1热盛阴伤,心肾不交临床表现:身热口干,齿燥唇焦,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苔薄黄,脉细数。病机分析:本证乃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心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之候,病位在手、足少阴。即吴鞠通所谓:“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之证。在正常生理状...  相似文献   

7.
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由口、鼻、皮毛侵袭肺系,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水液代谢失常的病变,它是湿热病的初起阶段。就湿与热两种邪气的比重而言,一般呈湿重于热,热蕴湿中。其初起邪气虽侵袭于表,但湿热往往又弥漫于里,影响肺、脾两脏,故上焦湿热证候初起多见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还可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上焦湿热证候除肺系病变外,还可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之证,其以身热不扬,表情淡漠,神识呆痴,时昏时醒,舌苔白腻,脉濡滑为主要临床特征。上焦湿热证候的治疗,应以辛…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谓人体病“风”有内外之分,外风是指人体卫表不固时受六淫之一的风邪侵袭的证候,内风为身中阳气所化,多呈火热炽盛或肝阳偏亢所致的一系列气血逆乱之证候。风为阳邪,其性刚劲,致病甚广,尤易耗血,血虚则风邪更盛,风盛又更伤阴血。因此临床上无论是治疗外风、还是内风,均可根据病情,参用养血活血的  相似文献   

9.
热重于湿热重于湿,是以中焦热盛为主,而又夹湿邪的一类证候。因其热重而夹湿邪,故又有人称其为“温热夹湿病”,多见于湿温病化燥、暑湿病或伏暑病中、后期。以高热汗出,口渴心烦,脘痞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为主要临床特征。其治疗,应以苦寒清热燥湿为法。这类证候,因其为热盛而夹湿,从发展趋势来看,往往容易化燥成温而转化成温热病。一旦转化之后,则不再属湿热病范畴,应按温热病辨治。1 阳明胃热夹太阴脾湿临床表现: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身重脘痞,或时泛恶,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洪大滑数。病机分析:高热汗出,烦渴饮冷,乃阳明胃热蒸腾…  相似文献   

10.
食积发热是儿科常见证候,散见于“厌食”、“积滞”、“疳证”等篇。何金梅主任医师师承于刘云山主任医师,继承了刘老之经验,结合自己的临证所得,论治此候,现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本人妇科临证所见因宫寒不孕者颇多,而宫寒不孕,又多以冲任二脉受病使然。现将诊治此病的一得之见,简介如下:张景岳说:“凡血寒者,经水后期而至。”可见“血寒”为月经后期原因之一。但血寒又分虚实两种,实寒之生,多因行经之际,或恣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邪,客于胞宫,血为寒凝,经脉不通。虚寒之生,多因阳气素虚,寒凝血滞,气化不行,血海不盈,月事不  相似文献   

12.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人身阴阳之根本。少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心肾阳气衰微,全身机能极度衰退而呈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证候,所以少阴病的性质属于全身虚寒证。肾阳素虚、寒邪直中,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均可损伤心肾而形成心肾虚衰的少阴病变。  相似文献   

13.
温病辨治汇讲:——第10讲 温热病传变规律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第5~9讲中可以看出,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是温热邪气袭表,首先引起卫分证候,继而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传变,逐步深入发展。从这四个层次的发展过程来看,体现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的传变规律。若从病变部位来...  相似文献   

14.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本病的发生为感受湿热所致,多发于夏秋季节,夏秋暑湿当令,若正气不足,感受暑湿,加之饮食不节或不洁,邪留中焦,湿热熏蒸脾胃、肠腑而产生。本病初起,多卫气同病,邪入气分,湿热逐渐转盛,由于湿热遏伏,缠绵难解,故病程较长,证候变化复杂,但一般不外乎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的表现,当邪热化火,传入营血,发生血热妄行,如出血量多,阴血骤耗,正虚邪陷,而产生气随血脱的危重证候。湿温病的整个  相似文献   

15.
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久病或热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究其病机,有实证及虚证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由实火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血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则治法各异,应注意辨明。  相似文献   

16.
龚去非主任医师辨治皮肤瘙痒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瘙痒病是一种无任何原发损害的皮肤病。本病以阵发性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 ,可因多种因素而诱发 ,短者数分钟即过 ,长者可达数小时之久 ,多以夜间为甚。患者常因瘙痒无度而夜寐不安 ,心绪不宁。龚老认为本病因是内受血热、血虚、血瘀所干 ,外受风、寒、湿邪所袭。治以“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理 ,采用凉血、养血、活血、败毒、化湿、散寒、祛风的治法。内外结合 ,表里同治 ,风血同治。以达到疏风、熄风、消风、搜风、和中、调营、清热止痒的目的 ,收效良好。1 清热凉血 ,疏风止痒此证型多见于青壮年之人 ,好发于夏季 ,以血热为主证…  相似文献   

17.
通常中医治疗肺部疾病,一般责其虚实,虚为气阴不足,实属寒热居多,抑或虚实类杂、寒热相兼。由于肺具朝百脉,助心行血之功能,故肺脏病理与血证有联系,表现血虚、出血和血瘀证候。笔者结合临床实践,试述肺病血证辨治体会。一、血虚证治《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经气”包涵经脉之气血,汇聚于肺,再布散于全身百脉,以营养各脏腑组织。气、血和津液在体内相互转化,都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  相似文献   

18.
卫分证候,是温热邪气由口、鼻、皮毛侵袭肺系(口、鼻、皮毛;手太阴肺经;肺脏),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简称卫外失司),肺之宣降功能障碍(简称肺失宣降)的病变。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或但咳为主要临床特征。因其病变部位在表(口、...  相似文献   

19.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迁延转化而来,由于病久正虚,正不胜邪,邪毒与血凝结成块,水湿不化,停滞下焦。除观察到“不通则痛”外,临床上还常夹有“不荣则痛”的病理过程。笔者临证常用以下五法辨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介绍如下。清热化湿,理气活血适用于  相似文献   

20.
1 祖国医学对肺部感染性疾患的认识肺部感染性疾患较常见,尤以肺炎、肺脓肿居多。肺炎初起,多见发热,恶寒,咳嗽,呼吸急促,脉浮等麦现。一般说来,或见于伤寒病的风寒束肺证;或见于温热病的卫分证。随着病情的发展,继而出现高热,喘促,甚至鼻翼煽动,咳吐黄痰,胸痛,脉滑数等表现时,相当于温热病的气分证(亦有“喘咳”、“肺胀”等称)。若邪热秽浊之气灼液成痰,内闭心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