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和CT在脂肪肝中低回声病灶诊断中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2011-06~2013-10间在我院行中低回声病灶的脂肪肝患者65例。同时对患者行CT检查,并以术后病理及随访证实为依据,比较两种方法对脂肪肝中低回声病灶的脂肪肝诊断准确性和误诊或漏诊情况。结果 CT对正常肝区、结节性增生、转移肝癌的诊断检出率高于超声(P<0.05),而原发性肝癌、非典型血管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CT对正常肝区、结节性增生、原发肝癌、转移肝癌的诊断检出与术后病理或随访证实比较无明显差异,非典型血管瘤检出率显著低于术后病理或随访证实。CT检查对中低回声结节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结论对脂肪肝中低回声病变病灶,超声配合CT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当超声检查有低回声病变的脂肪肝时,需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减少误漏诊,从而提高低回声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造影剂SonoVue及低机械指数实时造影成像技术,对82例肝脏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并与增强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者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结果:增强CT漏诊原发性肝癌2例,超声造影漏诊原发性肝癌1例;增强CT误诊4例(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2例),超声造影误诊3例(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1例);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检出率分别为98.7%(81/82)和97.6%(80/82),准确率分别为96.3%(79/82)和95.1%(78/82)。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对增强CT扫描阴性的小肝癌病例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脂肪肝背景下肝内低回声结节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脂肪肝患者肝脏内存在低回声结节病例资料,分别应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内的低回声结节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对比金标准,统计分析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疾病诊断的正确率。结果 102例研究对象中轻中度脂肪肝67例,中重度脂肪肝患者35例。病理诊断46例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其中超声检查诊断正确率为61.76%明显低于超声造影检查93.14%的正确率,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有效的鉴别诊断脂肪肝背景下肝内低回声结节病变,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实时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脂肪肝背景下的69个局灶性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结果同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后,1例肝紫癜被误诊,1例肝血管瘤被误诊.超声造影对恶性FLL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9)、96.7 %(58/60)、97.1%(67/69).结论 超声造影可作为脂肪肝背景下FLL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肝脓肿的超声和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超声和CT表现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3例经临床和(或)病理确诊的不典型肝脓肿的超声和CT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超声表现大多为低回声类圆形肝内病灶,边界模糊,后方回声增强,也可表现为高回声区,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门静脉、肝静脉正常。CT表现为平扫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增强后动、静脉期病灶边缘及分隔明显强化,平衡期及延时后病灶较前缩小,但无肝血管瘤的完全“充填”征象。结论:超声和CT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术和螺旋CT检查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中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均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或缓慢消退,肝实质相呈现低回声区;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性充填式增强,并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快速增强,但在实质期开始消退;肝转移癌与肝脓肿及囊肿伴感染虽都在动脉期周边增强,但消退时间不同,转移性肝癌在门脉相开始消退,至实质相呈低回声,而肝脓肿和囊肿伴感染则在实质相缓慢消退;2例局灶性炎症,2例脂肪肝及2例慢性肝病的动脉相、门脉相、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有不同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能明显提高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经穿刺或手术证实为肝脓肿的32例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和造影剂分布特征并对比其与二维超声的诊断准确率.结果:32例中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表现为快进快出型23例、快进慢出型8例、慢进慢出型1例,其中造影剂分布呈不规则结节状增强10例、花瓣状或蜂窝状增强19例、整体不均匀增强3例.二维超声诊断不典型肝脓肿27例,怀疑肝脓肿2例、误诊为血管瘤2例、误诊为肝癌1例,诊断准确率为84.4%,超声造影诊断肝脓肿30例,2例误诊为血管瘤,准确率为93.8%.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在不同时期超声造影呈多样性改变,病灶动脉期一过性周边增强、测值减小、“花瓣征”或“蜂窝样”为其特征性表现,但造影表现不典型改变的也不能排除此病,需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复查有助于诊断,必要时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脂肪肝背景下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脂肪肝背景下的159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同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其中良性局灶性病变126例(血管瘤61例,局灶性脂肪缺失30例,局灶性增生结节(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19例,孤立性坏死结节10例,炎性假瘤3例,肝脓肿3例),分析良性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后,61例血管瘤中的48例表现为动脉期的周边高回声结节或高回声环,进而造影剂向病灶中心进展,其余13例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的快速灌注.30例局灶性脂肪缺失表现为造影三期等增强.19例FNH表现为动脉期的离心性放射状增强或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为高回声或等回声.3例炎性假瘤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但门脉期及实质期为低回声.10例孤立性坏死结节均表现为造影三期无增强.3例肝脓肿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其中2例为蜂窝状增强,3例实质期均表现为低回声.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脂肪肝背景上肝脏良性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因此可用于脂肪肝基础上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增强MSCT对腹部占位性病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8例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超声造影检查、增强MSCT检查诊断腹部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结果 68例腹部占位性病变中,超声检查检出60例与病理结果相符,诊断准确率为88.24%;经MSCT检查诊断出64例与病理结果相符,诊断准确率为94.12%。高于超声检查(P<0.05)。肝癌超声图像表现为呈不均质低回声或高回声肿块;MSCT表现,当出现中心坏死,表现为低密度。肝脓肿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脓肿壁表现为稍强回声,周围可见环状回声的水肿;MSCT显示脓腔为单发低密度区,可见典型"双环征"。卵巢囊肿超声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肿块,部分内可见分隔,内部无明显钙化;MSCT表现为子宫附件或附近区均匀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胰腺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其中6例可见胰管扩张,呈"截断样",2例伴有腹水;MSCT表现为实性肿块,可见典型"双管征"。结论超声与MS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腹部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MS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率更高,但超声具有无辐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肝泡型包虫病早期诊断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4例疑为肝包虫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手段测量的各疾病病灶估测体积;对比两种检查手段肝占位性病变患者检出情况.结果:常规超声在肝泡型包虫病和原发性肝癌病灶体积估测低于超声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手段在转移性肝癌、肝硬化增生结节、肝脓肿和肝血管瘤病灶估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在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手段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硬化增生结节、肝脓肿和肝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能提高肝泡型包虫病诊断率,且在测量病灶形态学信息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后的特点,评估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共91个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原发性肝癌(HCC)动脉相早期呈整体增强,呈快进快出高增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早期周边先环状强化或直接整体强化,门脉相及延迟相迅速消退,呈"黑洞"征表现;胆管细胞癌动脉相早期周边开始强化,至门脉相早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呈慢进快出高增强.肝血管瘤呈典型的慢进慢出高增强,肝腺瘤呈快进慢出低增强,肝脓肿呈网格状快进快出低增强.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轮辐状"快进慢出高增强,不均质脂肪肝及肝硬化结节呈等增强,其增强方式与周围肝实质一致.结论 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超声造影特点,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低回声型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常规二维超声发现的75例肝内低回声型病灶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与造影剂SonoVue对病灶进行实时造影检查,最后通过增强CT、MRI与组织病理学来明确病灶性质。结果:75例肝内低回声型病灶,其中有原发性肝癌18例,转移性肝癌12例,血管瘤20例,FNH5例,非均质脂肪肝13例,肝硬化结节7例。普通彩超诊断准确率为80%,超声造影为97%。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低回声型病灶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对比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脓肿的诊断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1例肝脓肿患者的肝脏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基本情况,病灶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情况,CDFI分布特征及有无占位效应等;超声造影记录分析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超声表现.[结果]超声造影发现,动脉期大部分病灶显示区域较常规超声观察的范围增大;部分动脉期见一过性增强.[结论]常规超声较难将不典型的肝脓肿与血管瘤、恶性肿瘤等鉴别开来,而超声造影可显示组织及病灶的微循环,增加肝脏超声的观察项目.提示在肝脓肿诊断的应用中,两者结合可大大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肝脏不典型局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8例患者的119个肝脏不典型局灶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手术或穿刺活检)或增强CT(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增强MRI(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19个常规超声检查不能明确性质的肝内声像图不典型局灶性病灶中,确定87个占位性病变,其中39个病灶CEUS考虑恶性病变,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或CECT、CEMRI等确诊恶性病灶36个,临床最终诊断恶性病灶37个;CEUS诊断48个良性病灶,误诊1例,临床最终诊断良性病灶50个;CEUS排除肝内占位性病变32个,其中非均匀性脂肪肝19个,再生结节13个.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声像图不典型局灶性病灶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92.2%、97.0%、0.892、97.9%、90.2%.结论 超声造影可有效地反映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特征,对肝脏不典型局灶性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以提高肝脏病变超声造影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23例肝血管瘤患者共28个病灶的CEUS表现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诊断得到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或随访的证实.结果 CEUS表现:26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逐渐向中心扩展,直至完全或不完全增强,其中25个门脉期和延迟期回声高于周围肝实质,1个延迟期回声低于周围肝实质.2个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整体强化不消退.结论 CEUS可明显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但对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行增强CT或MRI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应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张建芳  姚玉娟  付轶  宋琳 《西部医学》2009,21(6):967-968
目的总结老年无痛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32例61-79岁的老年无痛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不典型。入院正确诊断率低,为40%(8/32)。22例经B超检查,上腹部CT(平扫结合增强)检查,确诊10例。2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30例应用抗生素加B超引导下反复经皮肝穿刺,辅以全身支持治疗,28例治愈,4例好转。结论老年肝脓肿的临床表现缺乏“上腹痛”之主要症状,易造成漏诊,上腹部超声检查且需密切复查随访是主要手段,结合CT检查、诊断性穿刺避免误诊,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加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为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岳湘竹  李亚珂  王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781-178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肝脏局灶性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患者的42个常规超声不能明确诊断的肝内局灶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42个肝内占位病变中,CEUS考虑恶性病灶19个,良性病灶14个,排除肝脏占位性病变9个,其中非均质性脂肪肝6个,再生结节3个,经手术、穿刺病理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或确诊恶性病灶18个,良性病灶15个,非肝脏占位性病变9个,CEUS正确诊断39例,超声造影定性诊断准确性为92.9%(39/42)。误诊3例:1例血管瘤误诊为胆管细胞癌、1例炎性假瘤提示可疑恶性占位、1例肝细胞中-低分化癌误诊为血管瘤,误诊率为7.1%(3/42)。结论超声造影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提高了超声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增强特征,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为明确诊断,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31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肝炎性假瘤2例,病变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2例经组织学活检未能明确病理性质,经严密动态观察4mo无变化,目前仍在随诊中。结果31例患者29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表现为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转移性肝癌8例增强模式表现不同,5例动脉期快速增强,但增强的程度不同,3例增强不明显,但延迟期均减退;肝血管瘤6例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期周边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延迟期无退出,增强的时间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增强较明显,其中3例动脉早期可见自中心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增强血管影,1例呈均匀团状增强,之后持续增强至大部分延迟期,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延迟期开始轻度退出;肝炎性假瘤2例在动脉期不均匀增强并呈网格样灌注;消退时间不一;2例增强不明显,无明确改变,经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活检也未能得出明确结果。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中形成不同的增强方式,从而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微小肝血管瘤的超声(US)、CT影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微小肝血管瘤患者38例45个病灶,均行超声及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8例45个病灶超声检出45个病灶,其中34个病灶呈强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呈筛网状,周边见裂隙征;2个病灶呈低回声,周边见带状强回声,具有典型血管瘤表现而确诊;1个病灶表现为单发圆形直径约lcm病灶,与小囊肿无法明确鉴别,经过CT增强及超声造影(CEUS)确诊;8个病灶表现为低回声,界限欠清晰,与非均质性脂肪肝及小肝癌难以鉴别,经过CT增强及超声造影确诊;超声造影10例14个病灶具有典型的肝血管瘤特征。38例45个病灶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未检出3个病灶;平扫+增强未检出4个病灶。结论:超声检查灵活方便、无创经济,可作为肝血管瘤的初筛方法;应用CT及超声造影检查为确诊定性手段,对微小肝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较高,可将超声的高敏感性及CT的高特异性相结合,提高微小肝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肝细胞性肝癌及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均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并病理确诊的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其中31例肝细胞性肝癌,23例肝血管瘤,并与常规超声、增强MRI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肝细胞性肝癌96.8%(30/31)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门脉相快速廓清呈低回声改变的造影灌注特征.3.2%(1/31)门脉相及延迟相均呈等增强.肝血管瘤91.3%00(21/23)表现为动脉相环状增强,门脉相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高增强.8.7%(2/23)整体快速增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分别为61.3%,65.2%,63.0%,96.8%,91.3%,94,4%及93.5%,95.6%,94.4%.超声造影、增强MRI同病理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Kappa值分别为0.89,0.89),比较常规超声有显著提高(Kappa值为0.25).结论:肝细胞性肝癌和血管瘤在超声造影中表现为不同的灌注特点,超声造影为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定性诊断技术,有较常规超声更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