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组织芯片技术与神经肿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在神经肿瘤研究中具有高通量分析分子变化的特点,因而正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其检测到的仅是cNDA变化,因而其可靠性仍不肯定。本文介绍的组织芯片技术是在蛋白质甚至染色体水平对基因芯片结果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病理学相比,亦具有高通量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融合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术前准备、注册、CT与MRI等影像模式融合、术中导航定位,比较各种注册方法的精确性,融合精确度,术中定位精确性、术中持续精确性,扩大暴露范围等,提出和改进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技术。结果 神经导航用于颅底肿瘤手术切除,术前有助于开颅皮肤切口及骨瓣的设计,选择最短的手术途径;术中可为肿瘤的切除定向定位,在颅底手术中使术者随时了解颅底肿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如脑干、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等的关系)。结论 颅底肿瘤以及颅底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影响因素较小,脑移位最小,定位精确,及时反馈肿瘤的切除深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加快手术进程,避免脑重要结构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3.
微波技术在神经肿瘤冰冻切片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冻切片是神经系统肿瘤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主要方法,而对于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则需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时间越短,对病理快速诊断越有利。国外报道应用微波技术进行冰冻切片快速黏液染色和PAS染色,以利快速诊断。本文用微波技术与S-P法相结合,应用于神经肿瘤组织冰冻切片,缩短了免疫组化染色时间,提高了免疫标记敏感性,降低了 相似文献
4.
神经导航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74例颅底肿瘤手术中,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操作.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实时定位颅底解剖标志点并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74例平均坐标误差为(2.26+-0.99)mm,预期准确性为(3.00±0.92)mm.CT和MRI融合误差为1.04 mm.靶点准确性为<2 mm.74例肿瘤全切55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8例,穿刺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无变化61例(61/74),加重或出现新症状13例.2例死于与手术无关的原因,分别为窒息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准确可靠,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肿瘤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神经内镜治疗的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共15例.侧脑室肿瘤7例,第三脑室肿瘤7例,脑室内多发肿瘤1例.均于导航指引下手术,术后常规随访,并进行Karnofsky评分(KPS).结果 15例中,单纯神经内镜下活检5例,肿瘤全切除3例,近全切1例;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全切除肿瘤3例,近全切除3例.合并脑积水10例,其中9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2例同时行透明隔造瘘术.术后6例行化疗,3例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2 ~36个月,平均15.8个月.KPS> 80分12例,60~ 80分2例,0分(死亡)1例.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既可通过活检明确肿瘤的病理学性质,又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及性质选择单纯神经内镜切除,或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切除.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材料的性能及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组织工程,组织工程神经,人工神经,神经材料,神经损伤修复”为中文关键词,以“tissue engineering, tissue engineering nerve, artificial nerve,materials,repairing of neural injury”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03有关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材料性能及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应用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讨论组织工程神经修复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能。自体神经移植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应用于神经组织工程,不但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较高的亲和性,而且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生长、组织修复,但取材有限。明胶无抗原性,生物相容性好,可完全生物降解,可以实现神经自身的修复。壳聚糖是天然多糖中惟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无毒性等,但仍满足不了完全相容的需要。纳米修饰技术有望被应用于下一代组织工程神经移植。
结论:随着高分子材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生物可降解性合成材料被证明可以支持神经再生,但仍没有发现一种很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如何寻找一种良好的神经支架材料,具有与神经再生速度相匹配的降解速度、最佳孔隙率、导管厚度、形状等均是问题,而神经支架材料要实现与种子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的最佳搭配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神经再生。
关键词:组织工程神经;神经材料;性能;神经损伤修复;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28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电切除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3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穿刺注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穿刺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有1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收缩反应,优良率为14/15(93%);对照组有7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强收缩反应,优良率为8/1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麻药用量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神经内镜的开发研制,神经内镜技术已被众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神经内镜技术开展的较早,每年都有很多关于神经内镜技术的培训班和学术交流;而我国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起步虽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医院购置了神经内镜的仪器设备,并在神经外科临床不同的方面开展了此项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直接电刺激在功能区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接电刺激在功能区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对44例大脑功能区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应用直接电刺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充分保护功能区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其中39例术中定位出运动区,14例定位出语言功能区;肿瘤全切28例,次全切12例,部分切除4例。平均随访23.5个月,无病生存35例(79.5%),死亡6例(13.6%)。15例术后出现短暂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11例出现短暂语言功能障碍,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无痛苦回忆。结论皮层电刺激是一种可靠无创的脑功能区定位方法,在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应用此技术可在有效保护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功能区病变。 相似文献
11.
神经干细胞特性及其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分化潜能且能增殖自身的细胞。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应用是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为探讨神经细胞发生、迁移、分化和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不存在神经干细胞 ,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 ,一旦受损乃至死亡 ,再生是不可能的 ,因为成熟神经细胞是不能分裂的 ,这种观念使人们对神经系统发生和神经疾病治疗的认识受到了很大局限。近 10年来 ,神经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及特征 ,特别是成体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具有划时代…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cell,NSC)的发现和分离成功 ,脑组织具有自我修复的潜能 ,这对“神经组织损伤不能再生”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NSC就是神经系统自我修复的细胞学基础 ,NSC的生物学特性 ,分离和增殖、分化及其调控 ,已成为神经组织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焦点 ,动物实验研究为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一、神经干细胞、祖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的概念1 992年Reynolds等[1] 从胚胎鼠脑的纹状体区 ,首次分离出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且具有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群 ,这些细胞群具有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够直接客观测量脑功能变化的工具[1],主要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 ,EP),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神经重症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正确掌握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关键技术,对于准确判断N IC U病人的脑功能损害程度,进行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介绍 EEG和 EP在 NICU中的应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切除术,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辅助肿瘤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诊断:室管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5例,脂肪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随访6~17个月,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恢复1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脊髓髓内肿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5.
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定位的精确性,应用范围,最佳手术入路设计,安全可靠性。方法 对65例颅内及椎管内病变患者在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灶均精确定位,平均误差为1.7mm,所有手术入路设计可在术前完成,避开功能区,使病灶完整或最大限度切除,同时保留正常脑组织及重要结构。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准确性高,可靠性强,切除病灶彻底。副损伤小。特别是对于深部病变可精确定位,经脑沟、脑裂显微手术入路,术后病人恢复快。术中存在脑组织移位的问题.但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组病例无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微阵列初步探讨63例脑胶质瘤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应用微阵列考察不同类型脑胶质瘤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信息。方法术中收集不同类型胶质瘤共63例以及5例正常脑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成32P标记的cDNA探针,与Atlas人肿瘤微阵列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微阵列杂交图,应用AtlasImageTM1.01a分析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肿瘤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结果高恶性度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多,而低恶性度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少。15个在胶质瘤中差异表达频率最高且表达趋势一致的基因中原癌和抑癌作用基因约各占一半。大部分已知与胶质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已有报道相符。结论胶质瘤是一种多基因病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胶质瘤的发生可能是促进和抑制肿瘤作用基因失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窥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9,自引:15,他引:104
目的探讨微侵袭内窥镜神经外科的手术技术方法.方法应用单纯内窥镜手术(EN),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EAM),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ECM),并结合立体定向、激光等技术,治疗各种神经外科疾病84例.其中各类颅内囊肿33例,脑囊虫6例,脑积水16例,颅内肿瘤15例,颅内血肿8例,立体定向和姑息性手术6例.结果对颅内囊肿应用EN治疗21例,ECM10例,EAM2例,其中30例术前症状改善;颅内肿瘤用EN切除1例(1.5cm直径),ECM全切5例,EAM全切9例,其中13例症状缓解,1例无变化;6例脑囊虫均用EN摘除,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其余30例(脑积水、活检、血肿、肿瘤姑息手术)均行EN手术,26例改善症状.84例中有4例出现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和一过性心肺功能异常.结论 (1)神经内窥镜对颅内囊性病变、脑室内病灶、脑积水、脑囊虫和颅内深在的小病灶有独到的价值.(2)神经内窥镜对显微外科手术有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手术质量.(3)神经内窥镜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可减少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神经导航系统在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经蝶窦切除垂体瘤具有损伤小 ,安全性高和疗效好的特点 ,术中需C臂X光机协助定位。神经导航系统定位准确且无术中放射危害 ,为了验证其是否适用于经蝶窦手术 ,我们从 1997年开始对 4 1例垂体瘤患者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蝶窦手术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 4 1例垂体瘤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预报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级别,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方法对25例不同级别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患者的手术前常规MRI及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根据肿瘤中心、周边区域及对侧正常区域N鄄乙酰天冬氨酸(N鄄acetylaspar鄄tate熏NAA)和胆碱(choline熏Cho)代谢物峰下积分值,计算Cho/NAA比值,分别比较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与对侧正常区域的差异(配对秩和检验),以及不同级别肿瘤之间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的差异。结果与对侧正常区域Cho/NAA比值(0.68±0.19)相比,肿瘤中心(4.50±4.94)和周边区域(1.07±0.39)Cho/NAA比值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中心Cho/NAA比值,低级别肿瘤组为(2.17±0.88),高级别组(6.22±5.86);肿瘤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低级别组为(0.84±0.22),高级别组(1.23±0.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直观的活体代谢检查技术,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病理级别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随着该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必将成为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有关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病例来自于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患者,收集的连续的全部病例。记录下列临床数据:性别、就诊年龄、职业、居住地、首发症状、原发部位、病理诊断、WHO病理分级等资料。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收集病例2670例,其中男性1599例(59.9%),女性1071例(40.1%),男女比例为1.49:1。发病年龄4个月至75岁(中位数年龄为42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瘤1392例、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44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384例、室管膜瘤243例、髓母细胞瘤111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42例、脉络丛肿瘤33例、松果体区肿瘤21例。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患者以20~69岁居多,男性患者较多。不同类型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的构成比以及好发部位与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是所有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而癫痫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有一定关系。结论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类型,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构成比最高;不同肿瘤类型的构成比、好发部位、病理级别与患者年龄有关;各类型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的构成比无性别差异;癫痫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