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最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控制预防中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表单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本院ICU在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接收的4302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基本资料展开统计分析,然后利用系统随机将其划分成两组,对照组(n=2151例)与研究组(n=2151例).其中,对照组选择普通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CRBSI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2 344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确诊患者血液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18例确诊为CRBSI,感染率为9.3%;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2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4.7%、革兰阴性杆菌占21.1%、真菌占14.2%,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8.9%、14.2%、8.3%及8.3%;革兰阳性菌耐药严重,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很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性相对较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良好,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对伏立康唑较敏感。结论 CRBS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现象严重,治疗困难,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目标监测2008年8月-2009年7月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对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监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16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感染发生率为14.88%;年龄〉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19.59%)高于〈60岁患者(8.45%);导管留置时间〉10天感染发生机会增高;留置部位不同无统计学差异;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72.0%(18/25)。结论: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较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提升患者置管的安全性及患者干预满意率。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置管患者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导管留置的时间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1,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与住院天数分别为(11.29±2.00)d和(15.65±2.02)d,短于对照组的(15.42±2.12)d和(18.34±2.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后,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预防效果较好,可保证患者置管安全,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提升置管患者干预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治疗中应用不同输液接头对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PICC治疗患者339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机械阀组、肝素帽组、分隔膜组,每组各113例,3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输液接头治疗,对比3组患者感染率、发生时间、插管天数,并对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结果 339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12.68%;分隔膜组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65%,机械阀组为18.58%,肝素帽组为16.81%,分隔膜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阀组与肝素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隔膜组感染患者平均插管天数为(10.47±0.79)d,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4.4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6株占35.56%,以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分隔膜类输液接头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明显较低,且导管使用时间长;同时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中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病原菌,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1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2例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30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62%;共检出病原菌3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分别占34.21%及21.05%;患者年龄>60岁、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次数≥3次、留置导管时间>15d、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及合并糖尿病是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专项风险评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ICU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76±3.68)min,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成功率为86.15%,导管留置时间为(58.34±6.78)d,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6.15%;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34±3.17)min,一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5.38%,导管留置时间为(59.07±5.97)d,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为0.77%,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有效途径,由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问题也日益突出;该综述简述了CRBSI的定义、诊断方法及危险因素,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从规范教育培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规范、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导管、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加强置管后导管护理、建立ICU-CRBSI目标性监测、降低患者内在感染风险等多方面加以预防与控制,对于降低CRBSI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10月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并对全院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实施PICC置管维护规范化管理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86例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一年102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患者资料的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资料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对钙液外渗的保护作用,探求一条有效防止钙液外渗的新途径。方法将127例新生儿按照补钙途径分为外周静脉组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其中外周静脉组62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65例,观察两组钙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外周静脉组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钙液外渗,而中心静脉置管补钙的患儿中,未有钙液外渗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外周静脉补钙相比,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更为安全,可有效减少钙液外渗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9年6月180例次PICC的护理资料,找出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结果 180例PICC术后发生局部渗血8例,局部红肿6 例,静脉炎4例,静脉血栓3例,导管阻塞8例.针对这些异常情况及时采取了相应护理措施,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PICC实现了由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输液途径,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4.
姜琦  朱波  姜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623-3624
[目的]研究使用集束化干预措施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中从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期间所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统计2009年1~6月CRBSI发生率作为基线数据,在2009年6~12月利用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CRBSI,统计CRBSI发生率与实施干预措施前比较。[结果]在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后CRBSI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6‰降至实施后的3.8‰(P﹤0.01),CRBSI发生的时间由干预前的平均6.2d延长至干预后的9.4d(P﹤0.02)[结论]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本ICU病房中CRBSI发生率,推迟CRBSI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5.
钟燕萍  揭晓 《现代医院》2010,10(10):90-91
目的探讨对ICU中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其导管尖、导管远段进行细菌学培养的区别。方法分析ICU颈内静脉置管22例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情况。结果 13例(59%)患者的培养结果为阴性;9例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7例发生了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2例为局部感染。结论导管尖的培养对于血行感染更敏感,而导管近段的培养对局部感染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在新生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名出生体重很低的婴儿 (VLBWI)经用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 (PICC) ,获得良好疗效。与常规的静脉营养法比较 ,PICC在输液天数 ,输入浓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上更为优越。它能提高VLBWI的存活率 .还分析和讨论了穿刺的深度及发生的并发症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危重病人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9年12月唐山市3家综合性三级医院ICU172例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卡巴胆碱组(67例)和莫沙比利组(63例),分别给予不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随着治疗的进行,各组血浆细胞因子均有下降之势,卡巴胆碱组不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组不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同时间点卡巴胆碱组和莫沙比利组血浆CRP、IL-6、TNF-α水平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卡巴胆碱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莫沙比利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巴胆碱能抑制危重病人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在改善胃肠道缺血和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86例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科收治的86例危重症患者,观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发现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主要有:腹泻、腹胀、高血糖、吸入性肺炎。结论重视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早预防,可使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危重症患者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老年病科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危重症患者按一定入排标准入组。入组后给予rHu-EPO 10 000 u皮下注射,每周2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入组时和rHu-EPO治疗一个月后的APACHEII评分、血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治疗前后一个月内的输血次数和输注浓缩红细胞的量(简称输血量)。收集使用rHu-EPO后相关不良事件。结果共23名患者入组,使用rHu-EPO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APACHEII评分减低,Ret升高,一个月内输血次数及输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在ICU长期住院的危重症患者,使用rHuEPO可以提高Ret,减少输血次数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