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长期实验发现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相容性能较差,因此多数研究向支架中加入其他材料,以提高其生物活性及力学性能。 目的:制备改性碳纤维-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并检测其性能。 方法:采用溶液潘注/粒子沥滤法制备改性碳纤维-聚乳酸-聚乙二醇复合支架。对比改性碳纤维-聚乳酸-聚乙二醇复合支架与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的超微结构、孔隙率、吸水性、降解率及力学性能。将改性碳纤维-聚乳酸-聚乙二醇复合支架与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分别与SD大鼠成骨细胞共培养,12 h后采用沉淀法检测细胞黏附率;培养1,3,5,7,9 d后,采用 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 结果与结论: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材料表面孔结构分布均匀,孔径为(404.0±10.5) µm;改性碳纤维-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碳纤维表面见大量纵向沟槽,表面孔结构分布均匀,孔径为(433.0±3.0) µm,两组支架孔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改性碳纤维-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的孔隙率、吸水性、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降解率、细胞黏附率与增殖率均高于聚乳酸-聚乙二醇支架(P < 0.05)。表明改性碳纤维的加入改善了聚乳酸-聚乙二醇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生物相容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国产新型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DL-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降解材料PELA无全身毒性、无热原和细胞毒性、无溶血、对皮肤和眼粘膜无刺激、不引起致敏反应,对骨髓多染红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报道最多用于药物控释系统的载体材料是聚乳酸(PLA)及其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它们虽然生物相容性好,降解产物可被人体代谢吸收,也是FDA批准可用于人体的生物降解材料,但存在疏水性太强,对亲水性药物的亲合力弱导致包裹效率低,药物的活性易遭到破坏等缺点。  相似文献   

4.
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体内外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DL-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体内外降解进行了研究。采用凝胶渗透色层法(GPC)测定分子量,扫描电镜(SEM)观察。PELA在最初第5天出现降解,2月时分子量丧失体内外分别为97.28%和92.0%,而重量仅丧失8%。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同时将PELA与DL-聚乳酸(PLA)进行了比较,探讨分析了二者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PELA是一种新型生物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国产新型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DL—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降解材料PELA无全身毒性、无热原和细胞毒性、无溶血(溶血率小于5%)、对皮肤和眼粘膜无刺激、不引起致敬反应、对骨髓多染红细胞无影响。体内植入280天,材料基本降解完全,材料周围纤维囊壁厚度逐渐变薄,炎症细胞反应减轻。因此,可认为降解材料PELA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两性霉素B缓释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研究药物载体材料对药物微球缓释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共聚物作为壁材以相分离法制备含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的微球,研究了不同溶剂/非溶剂、不同分子量共聚物、不同配比共聚物、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其不同用量等因素对微球的粒径大小、分布、药物包封率和药物体外释放等性能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微球的表面形貌,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分布,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药物的包封率。研究发现,聚合物特性粘度和分子量越大,聚合物中LA:PEG的配比越大,微球粒径越大,分布越宽;微球粒径越大,包封率也较大;AmB/PLA-PEG微球具有缓释性能,且含药微球的释放性能与微球的粒径,包封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优良的药物缓释载体,但缓释微球的突释问题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对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缓释微球特征、载药率、包封率、体外释放规律及突释的影响。 方法:以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载体,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微球(实验组)和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微球(对照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聚合物缓释微球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微球在不同时段模拟体液中的利福平药物浓度及累计释放量,计算两组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减小、分散良好,包封率和载药量明显提高。实验组微球3 h内药物释放量最大,1 d左右药物释放趋于平稳稳定状态,1 d药物累计释放量小于20%;对照组微球3 h内药物释放量最大,约为实验组的1.5倍,1 d左右药物释放也趋于平稳状态。表明聚乙二醇可改善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缓释微球的成球率,减小其粒径,增加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控制其突释现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喉软骨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受到供体来源、排斥反应等限制,因而难以推广。 目的:观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修复喉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将20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组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组,建立喉软骨缺损模型后分别采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修复。 结果与结论: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组大鼠造模后3,5,7 d时喉骨缺损直径显著小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组大鼠喉软骨缺损部位基本修复,表面平整,且与周围其他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组大鼠喉软骨缺损部位存在凹陷,表面粗糙,和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界限。说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能够促进喉软骨缺损部位修复,修复喉软骨缺损的效果更理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研制性能优良的新型三维多孔复合人工骨材料,并评价其相关性能. 将牡蛎壳粉、消旋聚乳酸(PDLLA)按一定比例复合,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多孔复合人工骨(OPCB)材料,检测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将OPCB和纯PDLLA薄片浸泡于37℃的生理盐水中,观测不同时间点OPCB和纯PDLLA体外降解变化参数,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所研制的OPCB材料平均孔隙率为85.1%;电镜下孔径测量大小为100~300 μm,孔隙之间的连通较好,孔隙形态、取向规则有序;压缩强度为2.12 MPa;在观测周期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OPCB和纯PDLLA的质量损失率、PDLLA的分子量及浸泡液的pH值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两组各时期的各项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TIPS法制得的OPCB材料,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体外降解性能可满足骨替代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背景:微囊是目前靶向治疗给药体系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大小为数微米到数百微米,可用于口服、注射、动脉给药及局部靶器官治疗等多种治疗途径。目的:制备骨碎补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并对微囊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骨碎补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单因素分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浓度(60,100,140,180 g/L)、搅拌速度(50,1 000,2 000,4 000 r/min)、初乳乳化时间(2,4,6,8 min)及水油比(1∶5、1∶10、1∶15、1∶20)对微囊大体形态、粒径分布宽度与微囊中总黄酮包封率的影响,筛选出微囊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包封率较高的骨碎补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结果与结论: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140 g/L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液,匀浆机2 000 r/min搅拌速度,初乳乳化时间6 min,水油比为1∶15。优化工艺下所制备的微囊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789.8±712.3) nm,粒径分布宽度较窄,基本小于5 μm;扫描电镜下观察所见微囊呈圆形,边缘较规则;微囊平均包封率为47.72%。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聚谷氨酸苄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凝血时间实验、血小板的黏附和变形实验、血浆蛋白的吸附实验来评价聚谷氨酸苄酯 /聚乙二醇(PBL G/PEG)嵌段共聚物膜的血液相容性 ,PEG嵌段的引入对共聚物血液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均聚物的血液相容性优于玻璃和硅油 ,共聚物的血液相容性优于均聚物 ,且随着 PEG含量增加 ,其血液相容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模压挤出条件对聚(D,L-乳酸)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下由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了聚(D,L)-乳酸(PDLLA),并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作为扩链剂分别合成了MDI扩链聚(D,L)-乳酸(PDLLA/MDI)和MDI扩链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MDI)复合材料,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压挤出设备着重研究了成型加工条件对这两类可生物降解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PDLLA和PDLLA/MDI的弯曲强度分别为35.1MPa和51.3MPa,弯曲模量分别为2413.6MPa和1830.9MPa,PDLLA/HA和PDLLA/HA/MDI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分别为31.2MPa和55.4MPa。弯曲模量分别为1735.0MPa和2068.5MPa,可见,MDI扩链可显著提高PDLLA和PDLLA/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以木瓜蛋白酶(papain)做蛋白水解酶,通过测定酶解前后聚谷氨酸苄酯/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BLG/PEG/PBLG)嵌段共聚物膜的重量和分子量的变化来研究其体外生物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分子量及PEG嵌段的含量影响它们的降解速度.共聚物的分子量越大,其降解速度越慢.PEG含量越高,共聚物的水溶胀率越大,而共聚物的水溶胀率越大,其降解速度越快.通过调节共聚物中PEG的含量和共聚物的分子量可以控制共聚物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14.
对用紫外辐照法在聚砜膜表面接枝的聚乙二醇作了初步的研究。通过静态水接触角测定、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及原子力学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接枝前后聚砜膜表面的性能进行了测定,证明采用同步接枝法和二步接枝法在聚砜材料表面接上了聚乙二醇,表面亲水性大大提高,两种接枝方法的接枝覆盖率分别为77.3%和41.9%,表面形貌、相位图等参数较接枝前变化明显,说明用同步法在聚砜膜表面产生了分枝的聚乙二醇层,而二步法在聚砜膜表面产生了薄煎饼状的聚乙二醇层。这一研究为下一步拟在聚砜中空纤维膜表面接上聚乙二醇刷分子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D,L-乳酸)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熔融缩聚反应合成一系列聚(D,L-乳酸)(PDLLA)/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两亲性二嵌段共聚物(PEDLLA),采用IR、^1H-NMR、DSC、WAXD和TEM等手段分析和研究PEDLLA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EDLLA的结构和组成与设计相一致,结晶度和熔点均低于均聚物,且随着PEDLLA中PDLLA含量的增加,mPEG嵌段熔点降低,随着PDLLA嵌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PEDLLA降解速率增大。载药纳米粒呈核壳结构,载药量达30%。  相似文献   

16.
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用取向模压增强的聚 ( D,L-乳酸 ) /羟基磷灰石 ( PDLLA/ HA)复合物圆棒 ( 3.2 mm)在37℃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降解试验 ,结果显示 HA对 PDL LA的降解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圆棒的力学强度保持时间比纯 PALL A棒长。讨论了 PDL LA在 HA存在下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7.
PL与PLEG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的高分子材料,利用它们作为药物控释载体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我们合成了含不同PEG链段长度的PLEG共聚物,并利用PL与PLEG这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制备载有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的共混微球以提高hCG在微球中的包埋率,结果表明采用P(L-co-PEG6000)(90:10)与PL共混制备得到的微球中,hCG的包埋率高于单独用PL或PLEG制得的微球。hCG的体  相似文献   

18.
It is an useful method for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to load protein by electrostatic method to improve the immunogenicity of protein antigen. In this article, anionic poly(ε-caprolactone)-poly(ethylene glycol)-poly(ε-caprolactone) (PCEC)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modified emulsion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and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s a model protein, was absorbed onto its surface due to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The prepared anionic PCEC nanoparticles, with mean diameter of 136.9 nm, had zeta potential of ? 33.14 mV. The surface charge and particle size of bFGF/nanoparticles complex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bFGF/nanoparticles mass ratio. The encapsulated bFGF could be released slowly from bFGF/nanoparticle complexes. The animal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humoral immunity induced by bFGF/PCEC complex was improved greatly than that created by naked bFGF. Otherwise, the cytotoxicity of anionic PCEC nanoparticles was also evaluated by 293 cell viability. The prepared anionic PCEC nanoparticles might have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basic protein vaccine delivery system.  相似文献   

19.
对溶液静电纺丝制备直径小于200 nm的超细聚D,L-丙交酯(PLA)纤维进行研究,以期获得与细胞外基质尺度相近的组织修复物。以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貌,结果表明溶剂是决定PLA超细纤维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丙酮相比,N,N-二甲基甲酰胺是PLA静电纺丝较为理想的溶剂。在PLA溶液中加入有机盐三乙基苯氯化铵,可使溶液的电导率大大提高,从而导致PLA超细纤维直径从500 nm降低至100~200 nm。表面活性剂Span-80的加入并没有使PLA超细纤维变得更细,而是形成了带有珠状缺陷的纤维网。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负载紫杉醇的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L-乳酸)二嵌段共聚物纳米粒(Paclitaxel-loaded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b-poly(L-lacticacid)diblockcopolymernanoparticles,PMT),采用动态光散射、紫外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压液相色谱等手段研究了PMT的形态结构、粒径和粒径分布、体外释放等。实验结果表明PMT呈核/壳结构的球形,粒径为纳米级,随着载药量的增大而增大;PMT的体外释放无突释现象,释放速率缓慢,且随着释放液置换量的增大,累积释放量增大。本研究为开发紫杉醇新型静脉注射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