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方法,按神经原性膀胱诊断指标,选16例病人,并经B超或X线证实。采用带蒂游离非管状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两组织裸面粘合成统一体,协同收缩加强逼尿肌收缩力,使排尿通畅。术后观察,12例排尿顺利,4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9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表明乙状结肠肌瓣收缩力强,与膀胱同属盆神经支配且两者位置相邻近。本术式加强了逼尿肌功能,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10例,8例优良,2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者6例,术后排尿通畅,残余尿量少于100ml。认为乙状结肠有收缩力强、容量大、可完全包裹膀胱的优点。去粘膜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加强了膀胱通尿肌收缩力,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能有效保护肾功能,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新术式-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方法 根据乙状结肠的解剖生理学特性,采用游离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治疗膀胱通尿肌收缩无力症8例。通过临床观察、B超、尿动力学、血液生化及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例病人术后随访1-8年,手术效果良好5例,剩余尿由术前800-1100ml减少至术后的5-50ml,症状改善1例,2例无效。结论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尿动力学检查选择逼尿肌无反射性膀胱患者8例,通过手术将膀胱置于腹直肌及其前后鞘之间,观察手术后患者症状、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的改变。结果:手术后62.5%的患者可自行排尿,症状好转或消失;手术后残余尿量较手术前有显著性减少。结论: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原性膀脱可引起膀航逼尿肌收缩无力,其后果可导致排尿困难、尿储留、肾功能不全而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自1992~1995年采用自行设计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膀优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脱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目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8~25岁。3例均以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双肾积水及双输尿管扩张、便秘、贫血、消瘦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有轻度肾功能损害。2例为隐性骶推裂,1例为囊性骶椎裂。残余尿800~1000ml。3例术前和术后作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膀优通尿肌无反射,尿道压力…  相似文献   

6.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本院设计的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39例,效果良好。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主要治疗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压正常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十分重要,随诊中应注意残余尿量,有无尿路感染及结石,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影响疗效及损害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神经原发膀胱的治疗及康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原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 ,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之一。神经原性膀胱的发病原因很多 ,常见于脊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解决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可降低泌尿系统的并发症 ,控制排尿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目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目标。1 神经原性膀胱的表现脊髓损伤后 ,在休克期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 ,自主性神经活动抑制 ,逼尿肌不能收缩而使排尿反射消失 ,导致尿潴留。休克期后 ,排尿中枢 (S2~S4)及其下方损伤时 ,出现自律性膀胱 ,可有微弱的逼尿肌收缩但无排…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妇女膀胱颈部梗阻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膀胱颈梗阻患者行膀胱颈电切术,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8 min,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3~5 d,不给予持续性膀胱冲洗。术后患者Qmax、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量、排尿时间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排尿困难,经尿动力学检显示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尿失禁及尿瘘。结论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女性膀胱颈部梗阻,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张玉海医师的来信编辑同志:阅读了本刊1998年第13卷第1期第36页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后,对文中所述不能理解,现请教。此术式选择了3例神经原性膀胱,临床资料中介绍有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便秘,会阴感觉消失或减退、肛门括约肌张力减低,尿流动力学显示膀胱通尿肌无反射,为典型的神经原性膀胱。经治疗后,2例优良,最大逼尿肌压力正常。讨论中谈到膀航和乙状结肠同有单式平滑肌结构,同属盆神经支配,两者可协同收缩,尿液充满膀航,刺激乙状结肠和膀航,使膀肌收缩。我认为此…  相似文献   

10.
本组报告10例,采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和腹直肌转位术的综合手术治疗尿道内括约肌痉挛型的逼尿肌无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手术特点:能解除膀胱出口梗阻,改善膀胱逼尿肌的功能障碍。术后病人能自行排尿,术前反复发作急性尿路感染术后均得到控制,术后血肌酐、尿素氮正常者9例,术后残余尿量均小于50ml,最大尿流率15~20ml/s,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术前平均下降7.42kPa,功能性尿道长度较术前平均缩短2cm。  相似文献   

11.
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低反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逼尿肌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膀胱顶部逼尿肌分别取自 11例神经原性膀胱手术患者和 7例意外死亡新鲜尸体膀胱 ,透射电镜观察两组逼尿肌超微结构差异。 结果 低反射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有去极化现象 ,超微结构改变包括肌细胞外形不一致、分布不均匀 ,走行紊乱 ;细胞中间连接少 ,常填充以胶原纤维和无定形成分 ;肌质膜下胞饮小泡减少 ;细胞内线粒体减少 ,肌丝走行紊乱 ,致密体分布不均等。正常平滑肌细胞外形、大小基本相似 ,分布均匀 ,走行整齐一致。细胞中间连接多 ,细胞间距小、均匀 ;胞饮小泡与密区沿肌质膜均匀分布 ;细胞内见各种细胞器 ,肌丝及致密体平行整齐排列。 结论 低反射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可能和逼尿肌去神经性无力 ,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原有平衡失调 ,造成膀胱出口相对阻力增加等有关。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临床上宜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继发性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对其收缩能力的进一步影响  相似文献   

12.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无反射性神经膀胱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选择无反射膀胱患者54例,通过手术将膀胱置于腹直肌及其前后鞘之间,手术后2症状、 情况及残余尿量的改变。结果:手术后81.5%的口才可自行排尿,症 状好转或;手术后残余尿量较手术前有显著性减少。结论: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治疗神经膀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原性膀胱的发病原因很多 ,常见于脊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往治疗目的主要是引流尿液。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治疗的追求目标。避免上尿路损害、降低膀胱充盈压及控制排尿是目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方向。现对神经原性膀胱中逼尿肌反射亢进类型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以往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通常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 (CIC) ,目前这种方法多用于早期排尿障碍的治疗 ,对于提高病人的预后非常关键。一项对脊髓损伤病人治疗的回顾性调查发现 ,大约有8%的病人在 4年内出现输尿管返流而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效果及预测其疗效的尿动力学参数。方法对57例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出口梗阻并伴有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予以TURP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症状及排尿情况,并将术前尿动力学参数与术后的排尿后剩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_(max))、残余尿量(PVR)均有显著改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膀胱出口梗阻指数、膀胱收缩指数与术后PVR及Qmax有更强的相关性。结论对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行TURP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其它尿动力学参数对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的治疗抉择和疗效预测有更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73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腹部肌肉收缩和体位前倾锻炼,腹部膀胱区按摩及诱导定时排尿等训练,结果:训练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排尿障碍好转。训练前后比较,经χ^2检验,P〈0.005,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提示加强排尿功能的训练,能有效地促进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保留膀胱粘膜的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近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un X  Li J  Chen Y  Sun D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16-119
目的 探讨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对术前临床评价均为“差”的2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选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行保留膀胱粘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其中12例合并输尿管返流;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对比手术前后血电解质、尿素氮、肌酐的变化,同时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流动力学观察及临床评价。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尿流率较术前增加,逼尿肌压降低,残余尿/膀胱容量比值较术前降低,无抑制收缩减轻。术后临床评价4例为优,9例为良,改善和差者各4例;7例恢复尿意,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均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异常。结论 保留膀胱粘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近期疗效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工逼尿肌装置在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岁龄雌性杂交犬16只,骶上组8只于L5~6水平完全锐性横断脊髓,骶下组8只在此基础上完全破坏骶髓建立脊髓损伤性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外科手术将人工逼尿肌装置植入固定于犬盆腔.模型建立及人工逼尿肌植入前后均采用Life-Tech Ⅳ型尿动力仪检测评价.结果 骶上型犬表现为储尿期逼尿肌自发或诱发性收缩反射亢进,膀胱容量减少,呈低顺应性膀胱;骶下型犬则出现逼尿肌无反射,膀胱容量增大,呈高顺应性膀胱.人工逼尿肌装置植入后2组模型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无显著改变;骶上组剩余尿量由(174.8±24.7)ml降至(13.0±9.7)ml,骶下组由(182.2±30.0)ml降至(35.4±2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逼尿肌装置能有效增强排尿动力,减少剩余尿量,降低膀胱内压以避免膀胱处于储尿期的长期高压状态及继发性的上尿路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逼尿肌注射以及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两种不同注射方法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逼尿肌注射组(A组)、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组(B组),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PUF评分、QOL评分.结果 A组及B组治疗后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PUF及QOL评分降低,残余尿量无明显增加,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相比,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及PUF评分改善更明显,残余尿量与QOL评分无明显区别.结论 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注射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疗效好,生活质量提高,采用逼尿肌联合三角区部位的注射,症状缓解更为明显,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术后护理。方法对18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术后做好常规护理。同时切实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定期冲洗膀胱:加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性健康指导。结果本组术后获得11~95个月随访,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下降、肾功能改善。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11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导尿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经按时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8例,其中1例因合并尿路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其余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可保证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1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10例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32岁,平均16岁。病程4~20年。其中脊髓栓系综合征8例,脊髓损伤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骶神经根切断和膀胱手术。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同时作返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 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结果术后随访11~57个月。术前漏尿者10例,术后仅3例仍有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SCr)由(263.8±109.8)μmol/L降至(113.1±23.2)μmol/L(P< 0.01),膀胱容量由(61.9±37.7)ml增至(373.0±88.1)ml(P<0.01),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由(54.2±44.8)cm H2O(1 cm H2O=0.098 kPa)降至(17.7±10.6)cm H2O(P<0.01)。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由9例17侧减少至1例1侧。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4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按时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0例,其中1例需抗生素治疗。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