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在门诊进行清创缝合及其它小手术时,多由单人操作,既要缝合、打结,又要剪线,需频繁地交替使用持针器及剪刀,十分不便。为解决上述不足,笔者发明了持针、剪线两用器。 1 器械特点 在原持针器的钳身后部设计两个紧密对合的剪刃(附图),使用时用持针器钳身前部缝合、打结,再用后部剪刃剪线。本产品已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专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变传统实心缝合针的结构和穿针线方式,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手术缝合器械。在1991年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912044632。该器械由空心缝合针、缝合线线卷、导线构件与持针器结为一体,在手术缝合中,缝合线盒装在持针器上固定位置。针与线相连,线易拉出不断延长,不管缝合多少针,剪断多少次线,针线只需穿一次,并实现针不离开持针器,简便,易操作,线不散乱,可防止线被污  相似文献   

3.
<正>2007年4月~2010年12月,笔者医院对116例患者的头皮伤口和手术切口的缝合进行了技术方法的改进,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116例患者,其中男71例,女45例。年龄3~81岁,平均47.5岁,共129个头皮伤口,长度3.5~27.0cm,平均18.6cm。1.2治疗方法:头皮以内常规逐层缝合,皮肤层缝合方法改进为间断联缝。具体如下:第一针起自伤口的一端,间断缝合头皮,用持针器打结,打结后不  相似文献   

4.
缝合技术及缝合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普通外科面临的常见问题。2008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牵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普通外科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的专家共识,对提高临床医师规范化操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10年,普通外科在缝合材料方面出现了抗菌缝线、药物洗脱线、倒刺线、防渗漏缝针、防刺伤针、新型直线切割闭合器、生物3D吻合器等,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同时,伴随手术技巧的进步及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出现了三角吻合、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等缝合技术。本文综述了新型缝合材料的进展,介绍了普通外科缝合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对制定2018年版普通外科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相关专家共识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持针钳”为外科手术中最常用医疗器械之一,通常使用的持针钳仅有单一的持针功能,作经多年潜心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种多功能持针钳,在临床手术中实用、方便,并于1996年9月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医疗器械具有多种操作功能,除具有在手术中进行持针缝合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对术区渗血渗液的吸引及深部手术操作的照明功能。  相似文献   

6.
1981年,笔者改制了一种外科两用挂线缝合针,经过3年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该针制作容易,经济安全、使用方便。该针不用器械护士引线,也不用倒针和拔针。术者1人,当针尖通过缝合组织及皮肤、露出挂线钩时,左手挂线,右手的持针器将针退回把线拉出来结扎即可。针的做法是:任意选择一个外科角针,在针尖的外刃缘前1/3处,用细锉向针尖方向成45°角锉一个钩,钩内能挂上“7号”丝线即可,钩深不能超过角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持针法缝合技术与传统持针法缝合技术在3D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持针法组与传统持针法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胆总管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持针方法采用单向倒刺线(可吸收缝合线V-Loc~(TM)180)分别行3D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连续缝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胆漏、住院时间、术后胆总管狭窄等情况。结果:8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96.0±25.4) min vs.(129.0±30.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住院时间、术后胆总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持针缝合法用于3D腹腔镜胆总管缝合操作简单、易行,缝合确切,已熟练掌握腔镜缝合技术的医师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钩型针在无需气腹条件下缝合套管穿刺器(Trocar)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81例,其中186例采用钩型针缝合套管穿刺器切口(钩型针缝合组);195例采用常规方法缝合套管穿刺器切口(常规方法缝合组),观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观察戳孔疝的发生率。应用SPSS 19.0程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术后3个月、6个月、1~3年发生戳孔疝的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3年,钩型针缝合组发生戳孔疝1例,发生率为0.54%,常规方法缝合组发生戳孔疝9例,发生率为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01,P0.05)。结论在无气腹条件下钩型针缝合套管穿刺器切口与普通缝合方法相比,术后戳孔疝的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已逐渐普及,手术技术也不断发展,包括腹腔镜下针持持针行疝囊缝合结扎、单孔法使用自制带线钩针或雪橇针缝合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自2006年2月起,我院对该手术方法做了适当改良,即在腹腔镜监视下,于体表使用常规针持持大圆针刺入腹腔高位缝扎疝囊,截至2010年10月已完成77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持针钳”为外科手术中最常用医疗器械之一,通常使用的持针钳仅有单一的持针功能,作者经多年潜心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种多功能持针钳,在临床手术中实用、方便,并于1996年9月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医疗器械具有多种操作功能,除具有在手术中进行持针缝合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对术区渗血渗液的吸引及深部手术操作的照明功能。此外对持针钳的持针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对比无针缝合器与传统的二期针线缝合和蝶形胶布拉拢对感染切口的闭合疗效。方法对49例肝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待感染切口引流物明显减少、创面有健康肉芽生长时,应用立辰无针缝合器逐步闭合切口。另81例肝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别采用蝶形胶布拉拢或二期传统针线缝合,对比3组患者切口自换药开始至切口拆线的愈合时间。结果无针缝合治疗组的愈合时间为(23.0±6.5)d,明显短于蝶形胶布拉拢组的(31.0±10.4)d和二期传统针线缝合组的(34.0±14.1)d(P<0.05)。蝶形胶布拉拢组与二期传统针线缝合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针缝合器治疗感染切口可在引流换药的同时逐步闭合切口,促进其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新鲜锤状指(均为伤后1周内)173例,分为闭合性及开放性损伤两类。随机行石膏、支具外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加肌腱缝合术,结果以卡方检验分析,我们认为克氏针内固定加肌腱缝合方法效果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方法:先用克氏钳将暴露在体表的鱼钩尾端膨大部掐掉,以碘酒、酒精严密消毒,然后用持针器挟住其残端,使在体内的鱼钩尖端朝向体表并穿出皮肤,使倒刺露出皮肤面即可,用持针器挟住倒刺部沿着鱼钩弯曲方向,牵拉取出。  相似文献   

14.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髌骨骨折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髌骨骨折98例,其中20例采用粗丝线环形缝合固定,36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42例采用镍钛聚髌器(NT-PC)固定。结果:粗丝线环形缝合固定组:优7例,良11例,中2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组:优18例,良16例,中2例,镍钛聚髌器固定组;优39例,良3例。结论: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比较结果表明镍钛聚髌器固定效果最好,其优良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一步证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作研制的腹腔镜腔内缝合打结器以普通丝线取代钛夹和生物夹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应用该缝合打结器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2例。结果 全部病人于术后第4—5天出院,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在LC术中应用该缝合打结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且由同一手术团队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共400例,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应用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对照组应用大圆针及Endoclose腹壁缝合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92例。回顾分析2组不同方法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住院费用[单侧:(6.29±0.32)千元比(7.40±0.53)千元,双侧(8.85±0.65)千元比(9.60±0.38)千元]、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106/208比48/192)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疝针"或腹壁缝合器即能完成手术,费用更低;而且该技术微创、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方法:切开皮肤、皮下、臀大肌筋膜,用血管钳分开肌肉,然后伸进左食指朝断针纵深方向边分离边触摸。触及断针后,右手以持针器在左食指指腹,指尖指示下,夹住断针。再以左食指尖检查,在不附带软  相似文献   

18.
普通的缝合可视作以进针点和出针点作为着力点,使伤口对合的一种“平面”缝合。这种缝合方法一直应用在切口疝的缝合中,但存在诸多问题。缝合材料的形态学进展促进了缝合技术和缝合方法的创新。通过鱼骨线上的突起,可改变缝合的受力点,如“齿轮”的齿一样,通过连续缝合,可形成“齿轮”的组合,如“变速箱”样的结构,收紧缝线即可收缩空间,称为“立体”缝合。将“立体”缝合应用至切口疝的缝合中,可有效消除疝囊空间,确切关闭筋膜缺损,同时恢复腹壁厚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立体”缝合技术将有可能为切口疝的外科治疗提供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制尿道缝合器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制尿道缝合器修补尿道狭窄的效果。方法 25例后尿道狭窄或产锁患者应用自制尿道缝合器行经会阴尿道端端吻合术。结果 手术一次成功,并可缩短尿道吻合时间及 邻脏器的损伤,均恢复正常排尿,结论 该缝合器是尿道端端吻合的最佳器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埋线重睑术进行技术改良,减少术后线结外露、重睑线变浅甚至消失等并发症。方法:采用"V"形缝合,经结膜入路贯穿上睑全层,将皮下与睑板缝合,缝合确切、增加粘连的范围,使重睑线对称、不易脱落;打结后,双线穿针,原针眼进针,在眼轮匝肌中穿行3~5mm,出针并剪线。结果:用该术式对52例就医者行重睑术,其中50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2个月,48例对手术结果表示满意,满意率96.00%,2例不满意。1例术后3个月上睑肿胀,1例术后6个月右眼外侧的1个线结发红,对症处理后改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V"形缝合三点埋线重睑术相较传统的三点埋线重睑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缝合确切、重睑线不易脱落等优点,降低了线结外露及结节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