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脊髓损伤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伤后4周给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和对照组(伤后8周给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观察排尿功能指标,检测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出现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的膀胱容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3,t=6.352,t=7.214,t=6.896,t=6.752;P<0.05);血清NGF、NTF及BDNF含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1,t=5.273,t=8.832;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膀胱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来红淼 《药物与人》2014,(6):306-30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随机选取我院康复中心自2012年5月--2013年3月一年以来收治的58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率(6.90%)明显低于对照组(17.2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1,P〈0.05);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20,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用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脊髓功能恢复和排尿功能,减少排尿次数及尿路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对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外科长期留置尿管患者376例,随机分为冲洗组与非冲洗组,冲洗组随机选择不同冲洗液,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组之间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冲洗第1、3、5、7、14天冲洗组与非冲洗组之间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冲洗液冲洗的患者之间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冲洗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长期留置导尿病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观察42例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术治疗前和治疗4 w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治疗前,而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检查中24 h尿沉渣检查和细菌计数等2项指标均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术可促使神经原性膀胱膀胱功能的恢复,并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间歇性导尿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18年1月-2019年4月的相关文献,纳入间歇导尿用于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检索公式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5.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73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性导尿组患者在膀胱功能恢复方面和尿残余量两方面均优于常规留置导尿组,间歇性导尿组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低于常规留置导尿组[RR=0.31,95%CI(0.24,0.40),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导尿相比能降低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纳入研究的仅为中文文献,仍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的RCT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张鸥  宋涛 《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03-103,105
目的 探究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脊髓损伤而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均来自2009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诊治病人,随机分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管理,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术.两组均给予规律饮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的康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感染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12.5%),且残余尿量(97.16±8.35)少于对照组(328.38±18.53).结论 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患者满意度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实验组24例,两组均参照临床指南,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加压排尿的方法,实验组使用间歇导尿术,治疗时间为两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膀胱容量(401.9±29.3ml)明显高于对照组(350.3±2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尿后残余尿量(48.2±6.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17.5±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术能够明显增大膀胱容量、减少尿潴留,对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恢复膀胱功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与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造成的相关症状的治疗及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57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插管导尿及TDP理疗仪等.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Barthel指数小便功能项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小便功能项评分为(8.93±6.27)分、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3.7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16±6.82)分、67.86%(19/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生理性膀胱冲洗与被动性膀胱冲洗对脊柱损伤患者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性。方法收集骨科2010年3-12月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共83例,将主动增加饮水量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生理性膀胱冲洗),未增加饮水量者作为对照组(被动性膀胱冲洗),对各组尿路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感染率为63.0%,观察组感染率为32.4%,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饮水量2000ml组,感染率为61.5%,2500ml组为28.6%,3000ml组为10.0%,结果显示,每日保持饮水>2000ml对预防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结论对于住院脊髓损伤留置导尿患者,积极地增加每日饮水量,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比被动性膀胱冲洗法预防尿路感染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1病因外伤、血管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医源性损伤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脊髓受损[2]。  相似文献   

11.
医院感染(HAI)目前成为医学领域的突出问题,其中泌尿系感染约占医院感染的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膀胱冲洗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是一项无菌操作技术,也是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了关于膀胱冲洗的效果以及冲洗的间隔时间,发现膀胱冲洗是个耗时及浪费的措施,冲洗液对膀胱壁会产生机械性损伤,操作时易增加接尿口的污染机会,并使导尿管管腔中尿液逆流入膀胱,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诊疗技术,是一种侵人性治疗,不仅可造成尿道、膀胱黏膜损伤,也为细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可增加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入组开始-结束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照组39例患者,研究组39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比其观察指标: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分组研究的方式,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这一时间段进行抽样,抽样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抽选数目为57例,将抽选到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7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护理,为观察组。从患者护理前后膀胱功能、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四个方面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护理的作用。结果 实施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从膀胱功能评分、逼尿肌压力、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数据均较为接近,差异较小(P>0.05);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逼尿肌压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方法,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5.
PDC-1膀胱功能电刺激器的原理及其动物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截瘫的病人多数伴有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膀胱内压很高,残余尿量多,常常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积水,而肾功能衰竭是此类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解决此类病人的排尿功能障碍,根据不同类型肌肉在电刺激下反应不同的机理自行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膀胱功能电刺激器,本文对该电刺激器的设计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电刺激器设计分为信号产生、发射和接收三部分,带有单片机控制,通过液晶显示片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方便地设置信号幅值、脉宽、频率、占空比等参数,以便达到最佳的排尿效果。通过4条犬5次动物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影响。方法纳入临床确诊的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叩击法排尿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24小时排尿次数、留置导尿时间、膀胱恢复情况(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的差异。结果(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0%,而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升高,其有效率为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留置导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残余尿量、24小时排尿次数均降低,而膀胱容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者住院天数明显下降,而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方法及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50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采用综合康复方法,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均已恢复,且效果明显。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尿液残余量分别为(274.2±177;121.3)ml、(99.4±177;43.2)ml,留置导尿管时间为(155.2±177;112.4)d;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尿液残余量分别为(421.2±177;66.9)ml、(38.3±177;13.2)ml,留置导尿管时间为(41.4±177;3.6)d。结论: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膀胱功能障碍,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影响,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康复医学中心收住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5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的同时寻找正确而安全的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常规选择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达到平衡膀胱,但干预组达到平衡膀胱所需的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2、4、6、8周后泌尿系感染率分别为11.4%、8.6%、5.7%、2.9%,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5.7%、17.1%、11.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后,实行个体化膀胱功能常规训练方法,可有效恢复平衡膀胱并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Meta分析系统评价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性,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万方资源等数据库创库至今所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GRADEprofiler质量评价系统进行证据质量分级评定,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3.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累计1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纳入病例1 233例,其中治疗组619例,对照组614例。分析结果显示:普通针刺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91;95%CI:2.79~8.64;P=0.000);电针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17;95%CI:2.18~7.97;P=0.000);灸法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83;95%CI:2.27~6.45;P=0.000);芒针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86;95%CI:1.26~6.49;P0.01);将所有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其他手段,2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04;95%CI:2.98~5.49;P=0.000)。结论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所纳入文献中多数文献质量分级为低质量等级,高质量文献有限,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本结论。  相似文献   

20.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技术,它不仅是手术后病情观察的需要,也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主要措施。但是留置导尿极易导致尿路感染,泌尿系感染的发生80%~90%与使用导尿管有关,且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概率越高。因此,留置导尿中如何预防感染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