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敏  刘树堂  时高峰  王琦  秦洪涛 《河北医药》2013,35(12):1783-1785
目的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诊断价值。方法 45例患者行CT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多层螺旋CT机行胰腺平扫、多期增强及CT灌注检查。CT增强及灌注采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通道注射,以5.0ml/s的速度团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50ml,采用电影模式(每圈0.55),分析病灶和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均值;常规增强扫描期相分为:动脉期25s,胰腺期45s,门脉期70s。结果 45例患者中,胰头癌17例,胰颈癌2例、钩突癌6例、胰体癌8例、胰尾癌7例,累及胰体尾胰腺癌5例。共31例取得病理。平扫期16例呈等密度;动脉期8例呈等密度;胰腺期1例呈等密度;门脉期2例呈等密度。平扫、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各期对胰腺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80,P=0.000)。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病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及CT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灶与正常胰腺组织间的BF、BV、MTT及PS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的BF、BV及PS值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而MTT值则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病变的检出率胰腺期最高,增强扫描多期明显高于平扫期;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胰腺癌的灌注参数BF、BV及PS值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而MTT值则高于正常胰腺组织。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10例为等密度,4例为略低密度,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2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1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1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可靠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其扫描计划。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 cm)在平扫和皮质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实性15例,囊实性1例,囊性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1例呈明显全瘤性强化,密度等于或稍高于肾皮质;4例呈轻中度强化,稍低于肾皮质;2例呈不均匀或分隔状或边缘强化。静脉期强化稍低于肾皮质。实质期肿瘤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强化进一步减退。5例肿瘤边缘可见假包膜。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动脉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呈更低密度,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加扫静脉期图像有利于观察小肾癌与正常肾皮质强化模式的区别,避免假阴性或假"驼峰肾"的出现。扫描计划应包括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4.
汤文 《中国当代医药》2012,(24):105+107
目的本文将对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癌的应用及诊断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用于确定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癌的应用及诊断现状。方法使患者取仰卧位,将增强对比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自患者掌侧及臂静脉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造影剂,注射总量为75.0mL,注射速度为2.5~3.0mL/s。在两个不同时相对门脉期和动脉期实施增强扫描,注入非离子造影剂延迟扫描分别为45s和23s。结果胰腺头部的肿块能够使胰腺局部增大,从而发生比例失调,引起患者胰腺形态改变。结论胰腺头部肿块是患者可能患有胰腺癌的最常见的CT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孙道东  江功远  尹劲东 《安徽医药》2012,16(11):1632-1633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术后病理证实胰腺癌的双期螺旋CT扫描图像,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时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及脏器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一胰腺正常组织之间的最大密度差为动脉期(70±15)HU,与平扫及实质期期密度差有显著差别(P〈0.05)。病灶与周围动脉之间的关系于动脉期显示清楚,与周围静脉及脏器之间的关系于实质期观察清楚。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以满足临床对胰腺癌的诊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万载鑫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53-2653,266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胰尾4例,胰体2例,胰头3例。CT平扫9例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重要征象,囊性部分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肿块各期强化CT值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部分。结论 CT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细胞癌42例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师光永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03-150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64个.平扫44个病灶中低密度38个,6个病灶高密度,19例伴有肝硬化表现.动脉期64个病灶中高密度强化21个,不均匀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35个,低密度病灶8个.门静脉期54个病灶呈低密度44个,等密度和高密度各5个,8例可见到门静脉侵犯及癌栓.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原发性肝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涛 《北方药学》2013,(10):120-121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1年肿瘤防治中心行肝癌手术切除并且术前行螺旋CT双期扫描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共54个病灶,将螺旋CT所见假阳性病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4个病灶中,癌灶50个,假阳性病灶4个,所有肝癌病灶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状态,且病灶边缘清楚、能见包膜,假阳性病灶的螺旋CT征象与肝癌灶类似。结论:通过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有效诊断肝癌病灶,而假阳性病灶同肝癌病灶在双期螺旋扫描的CT征象无太大差别,因此在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不典型表现,提高HCC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16例HCC患者平扫后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l/s,然后开始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结果 7例肝动脉期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和范围较动脉期大,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出延迟强化.4例肝动脉期边缘部呈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此强化环呈等密度,内见壁结节影.2例肝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3例三期增强扫描始终无明显强化表现,呈低密度.结论 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不典型强化方式是HCC的病理基础和生长方式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32例,分析胰腺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结果 32例胰腺癌患者,其中胰头部21例,胰体部8例,胰尾部3例;肿瘤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动脉期及实质期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癌的诊断及手术切除性的判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胰腺癌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和穿刺活检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甲胎蛋白(AFP)检查。结果 15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花环样或不规则状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逐渐向病灶中心强化,病灶周边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12例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长病灶中央呈网格状强化;5例合并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例合并胆管结石或小斑片状钙化灶;23例AFP检查为阴性,5例AFP检查为阳性。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性,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22例均进行肝、胆、胰、脾平扫加动态增加扫描。结果原发性肝癌呈典型CT表现18例,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呈非典型表现4例。虽早期不出现高密度增强,但分析其时间密度曲线,仍为速升速降型,符合原发性肝癌的特点。结论螺旋CT扫描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能进行原发性肝癌的准确诊断,以进行术前评估,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的“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瘤30例,比较其螺旋CT增强扫描、MRI扫描资料,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94.33%,93.33%患者在增强扫描中肿瘤边缘可见斑点状、结节状强化.MRI扫描对肝脏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98.11%,动态增强扫描中90.00%患者动脉期肿瘤边缘可见斑点状、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增强范围增大,延时期强化范围进一步增大.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均能较好显示肝脏血管瘤的特异影像特征,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肝脏血管瘤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期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DSA、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多期CT增强扫描的CT表现特点。结果28例正常胰腺实质血供丰富,26例胰腺癌为乏血供的肿瘤。胰头癌常使胰十二指肠动脉环向右移位,而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及胆总管下端肿瘤可将胰十二指肠动脉环向左推移。结论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诊断、正确判断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6例胰岛细胞瘤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结果胰岛素瘤4例,大小为1.5~2.5cm。平扫3例呈等密度,1例呈等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高密度,3例门静脉期均呈稍高密度,1例门静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大小为2.6~5.0cm,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胰岛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转征。螺旋CT三期扫描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本组11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发生于胰头部3例,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3例。本组14例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线2.1~10.8cm(平均7.77cm)。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中度-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呈进行性强化,3例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灶,2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侵犯邻近胰腺,1例伴肝转移。MRI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度持续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的密度或信号变化能够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6例中发生于胰头区和胰体尾部各3例,其中1例发现肝脏转移。CT表现为胰腺稍低密度占位,边界清楚,其内均可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胰腺期及平衡期肿瘤可持续强化或变成等密度。MRI平扫及动态增强信号表现与CT所见大体相似,但MRI在动脉期及胰腺期瘤体周围环形薄壁高信号强化为其特有特征。结论 CT和MRI结合检查,能显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