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评价乡镇中小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农村地区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平坝县内伤寒副伤寒高发区3个乡镇9所学校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伤寒副伤寒知识、态度、行为改变情况.结果 干预后小学生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持有率分别为70.68%,87.95%,19.18%,初中生为73.62%,90.69%,21.72%,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干预前小学生的知识知晓率和态度持有率低于初中生(P值均<0.05),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和危险因素集中地区中小学生的相关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亟待改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广州市社区人群中实施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抽取2个居委会,对社区居民实施1年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随机抽取700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居民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正确率,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分别收回有效问卷627份和618份。干预后,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P〈0.01),知识总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总正确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9.8%和74.7%,上升到干预后的69.7%和82.3%(P〈0.01)。结论开展社区居民结核病健康教育对提高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和澄江县居民对伤寒、副伤寒的认知、态度和行为(KAP)的差异,为开展伤寒副伤寒干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定红塔592人、澄江590人,经由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以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红塔和澄江被调查居民对伤寒、副伤寒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很全面,总知晓率都不高。两地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存在差异,红塔整体上要好于澄江;在伤寒副伤寒防病态度和行为方面,红塔和澄江居民对问题的回答也有差异,红塔同样好于澄江。[结论](1)加强红塔和澄江两地居民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很有必要;(2)在两地宣教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上应采取不同的方式;(3)对红塔和澄江居民喝生水,喜吃凉菜的生活习惯应加以纠正,对制作不洁净凉菜的餐馆和摊点必要时实施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佤族青少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制定云南省艾滋病高发的民族地区学校健康促进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云南边境沧源县12~18岁佤族学生1705名,配以昆明市748名汉族学生为对照,进行AIDS预防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佤族青少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知晓率远低于汉族学生(P≤0.01);歧视HIV/AIDS达69.33%,显著高于汉族学生(P≤0.01);佤族青少年学生吸烟≥1支/周的为14.6%、尝试吸毒的占3.99%、有性行为的占15.31%,其危险行为远高于汉族学生的4.55%、1.87%和3.07%(P≤0.01)。结论佤族青少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对艾滋病患者歧视严重,危险行为高。应加强跨境民族及艾滋病高发区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学校社区一家庭”干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观澜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及态度、行为情况,探讨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2.6%,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总正确率为67.6%,而赞同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有29.4%。结论应加强社区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让广大居民完整地了解艾滋病知识,坚定信念,转变态度,加强安全性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贵阳市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食用碘盐的行为及态度特征, 确定今后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和方向。方法 2021年5月15日0 - 24时(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 通过"贵州疾控"微信公众号, 以有奖竞答形式对关注该公众号的贵阳市居民随机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食用碘盐的行为及态度, 计算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食用碘盐的行为及态度正确率。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3 078份有效问卷, 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1.3%(9 467/18 468), 得分为(51.26 ± 14.30)分;食用碘盐的行为及态度正确率为93.0%(11 446/12 312), 得分为(92.97 ± 13.13)分。不同年龄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03, P < 0.001);不同年龄、民族、职业居民食用碘盐的行为及态度正确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9.66、4.88、24.73, 均P < 0.05), 以≥61岁年龄组、少数民族及学生正确率较低。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获取途径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当前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行为态度,为评价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包头市青山区高中、大学在校学生800名,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3.5%,低于当地大众居民80.25%的水平.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知识基本知晓,而对非传播途径的日常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问题上,青年学生比当地居民的歧视程度更高.结论 包头市青山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并且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越低,对待艾滋病感染者越歧视.今后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应以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治为工作重点,尤其要加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识及反歧视态度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济南市居民对“非典”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便确定今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方法]2003年5月.在济南市历下区,采取随意拦截的抽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43名过往居民进行“非典”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居民对“非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72.61%,88.94%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典”是可以预防的,32.0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典”是不可怕的,有正确洗手行为的只有25.96%。[结论]居民“非典”防治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拥有率均较低,应注重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苏北地区居民肺结核相关知识知晓率,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开展肺结核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北地区3个县(区)的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苏北地区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1.6%。对肺结核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总知晓率分别为58.8%,64.4%和53.8%。主要获取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49.3%)。不同文化层次居民对肺结核核心知识的知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民及农民工群体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结论苏北地区居民对肺结核防治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存在城乡和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应根据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和低文化程度居民设计合适的肺结核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袁立  谢言  蒋伟利  李旭亮  赵琦  徐飚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48-1652
了解西部地区高中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健康教育和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四川、贵州、云南3省的11所学校共随机整群抽取857名高二学生,对其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高中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61.3%,知识得分合格率为63.8%,四川的学生知识得分合格率较高(OR=3.398,95%CI=2.125~5.432).受调查者结核病防治态度总体正答率为91.04%,23.9%的学生对结核存在消极态度,来自四川(与云南相比,OR=2.613,95%CI=1.523~4.482)和贵州(与云南相比,OR=3.378,95%CI=2.000~ 5.707)、家人无结核病史(OR=4.512,95%CI=1.010~ 20.167)的学生消极态度比例较高.98.2%的学生愿意了解有关知识,97.5%愿意参加宣传活动.受调查者结核病防治行为总正确率为31.9%,曾主动了解和向别人讲过结核病知识的学生分别占27.7%和29.3%;学生知识得分合格的学生曾主动讲过知识的比例更高(x2=25.798,P<0.01).学生获得结核病知识的途径排名前三为电视(66.9%)、报刊杂志(61.3%)和口口相传(57.2%).结论 西部地区高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较低,对结核病防治态度积极但行为消极,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薄弱.应重点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纳入社会宣传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黎慕  严龙鹏  曾正  王志锋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8):639-641,656
目的评价贵州省平坝县中小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平坝县内伤寒副伤寒高发区的城关镇、夏云镇和羊昌乡的9所学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学生及家长伤寒副伤寒知信行的改变。结果干预后城关镇(学生为61.70%,家长为78.30%)、夏云镇(学生为78.90%,家长为74.20%)、羊昌乡(学生为71.90%,家长为69.30%)学生和家长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正确态度总体持有率学生为89.10%,家长为87.88%,正确行为总体形成率学生为20.25%,家长为30.13%,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已实施的健康教育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正确态度和行为形成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气象及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汇总桂林市辖区12县1991-2005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资料及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收集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2个县和最低的2个县共46个乡镇地质因素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和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县达到69.0/10万,最低的县为7.3/10万。伤寒副伤寒多年月平均发病率与多年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无统计学相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岩溶分布中的岩溶区、岩性条件中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饮用水类型中的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中的裸露型岩溶水-裂隙溶洞水等5个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作用大小的地质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岩溶分布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饮用水类型为岩溶水的乡镇其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其他地质因素类型。结论气温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相关;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岩溶区、碳酸盐岩岩性地质类型、裸露型岩溶水地下水类型、岩溶饮用水类型为影响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掌握岱山县199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岱山县1990-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1990-2009年岱山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72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万,2002年以后发病率逐惭下降,发病率均在10/10万以下。发病具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占72.86%(524/7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渔船民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对群众,尤其是渔船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吉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现况,为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效果评价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方法,对吉林省的常住人口(12-65岁)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结果 共调查居民7 193人。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6.96%,男女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农村居民知晓率高于城市(χ^2=92.65,P〈0.05),不同户口类型居民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 吉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需加强结核病知识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碘缺乏病防治效果的影响,为完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济南市4个县12个乡,在乡中心小学开展碘缺乏病危害健康教育活动;在每个乡随机抽取3个村,共抽取36个村,在全体居民中开展社区碘缺乏病危害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健康教育项目前、后,在每所小学随机抽取5年级1个班的30名学生,同时随机抽取学校附近15名家庭主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调查调查小学生360人,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总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为81.11%、健康教育后为97.22%(P〈0.01);历城区提高最多,由60.00%提高到95.90%(P〈0.01),章丘市提高最少,由95.19%到97.41%(P〉0.05)。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调查家庭主妇180人,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总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为85.00%,健康教育为96.00%(P〈0.01);平阴县提高最多,由72.59%提高到92.59%(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提高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怀远县农村和城市社区居民的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以城镇社区和农村行政村为抽样单位,被抽取单位中各抽取一定的样本,采取面对面调查方式,分别调查400名城镇居民和400名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居民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73.25%明显高于农村居民(63.25%)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01);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人群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也随着升高(χ2=44.36,P0.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文化程度(OR=0.688,P=0.004)、咨询服务(OR=0.373,P=0.036)和免费宣传材料(OR=0.071,P0.001)为知识掌握程度的促进因素,而报刊书籍(OR=2.392,P0.001)、医生(OR=2.979,P0.001)为知识掌握程度的阻碍因素。结论怀远县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大咨询服务和免费宣传资料的发放有利于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海南省儋州市农村居民和学生登革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择干预村和对照村,在干预村采取入户宣传、集中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农村居民和学校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照村仅调查干预前后登革热媒介变化情况。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农村居民、学生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持有率变化情况,及干预村和对照村登革热媒介密度变化情况。结果对儋州市18岁以上农村居民(1445名和1442名)和中小学生(2412名和2400名)进行了干预前后的调查。干预前,居民登革热各项知识知晓率均在65%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80%以下。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居民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干预前,除"适合蚊虫孳生的场所"外,学生其他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60%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70%以下。健康教育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学生登革热防治相关知识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村和对照村媒介密度指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干预村下降幅度大于对照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农村居民和学生为目标的健康教育方式能较好的提高其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降低蚊媒密度,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李俊峰 《中国健康教育》2014,(11):1013-1016
目的探讨济南市居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为食品安全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偶遇的方法调查济南市居民1527人,对被调查居民食品安全相关的KAP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济南市居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60.2%,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越高,大学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8,P〈0.05),25~35岁组居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最高(65.8%),与其他年龄组的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P〈0.05),女性的知晓率(62.4%)显著高于男性(57.8%)(χ2=33.3,P〈0.05),随着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增加的趋势;92.9%的居民希望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居民最常选择超市购买食品,最担忧农药或者兽药超标的食品安全问题,但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处理不够积极。结论济南市居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普及率不高,但态度比较积极,食品安全相关行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