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玲  惠延平  侯英萍  鱼绥和 《医学争鸣》2001,22(19):1752-1754
目的 用新生大鼠急性缺氧模型,探讨NO合成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在缺氧后脑损伤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在早期缺氧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地位。方法 检测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和缺氧前应用L-NAME预处理的新生大鼠血浆ET及脑组织匀浆NO含量及NOS的活性,并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及毛细血管充盈不良程度。结果 缺氧组血浆E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升高(P<0.01),而脑NO水平及NOS活性无显变化(P>0.05),脑脑毛细血管充盈不良程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加重(P<0.05);L-NAME组血浆ET水平较缺氧组显升高(P<0.05),脑NO含量及NOS活性较缺氧组显下降(P<0.01),脑毛细血管充盈不良程度与缺氧组相比明显加重(P<0.05)。结论 急性缺氧早期,ET异常增高是脑损伤的主要因素;此时抑制内源性NO的合成,可加重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而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大鼠胃粘膜灌注中的作用。方法:部分结扎大鼠门脉压力(PV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的变化。结果:PHG组大鼠MAP和心率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NO合成酶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剂量依赖性增加PHG组和假手术组大鼠MAP(P<0.05),而对心率无明显影响(P>0.05)。PHG组大鼠GMBF和PVP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低剂的L-NAME剂量(1mg/kg,4mg/kg)依赖性降低PHC大鼠GMBF(P<0.05),而对假手术组GMBF无明显影响(P>0.05);高剂的L-NAME(12mg/kg)能非常显降低PHG组和假手术组大鼠GMBF(P<0.05)。结论:内源性扩血管物质NO在调节PHG大鼠的GMBF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滤过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未治疗组、卡托普利组及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组,观察4周后糖尿病大鼠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组织匀浆中NO、AngⅡ浓度的改变。结果 糖尿病未治疗较正常对照组的肾重/体重、24h尿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血清及肾组织匀浆中NO3^-和AngⅡ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卡托普利组,除血浆及肾组织匀浆中NO3^-未检测外,上述各项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L-NAME组,除血浆及肾组织匀浆中AngⅡ未检测及24h尿蛋白无明显下降外,余项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早期血浆NO、AngⅡ升高可造成肾小球高功能状态,用卡托普利及L-NAME可减轻糖尿病早期肾脏的高功能状态,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部分门静脉结扎(PVL)法制备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以硝酸还原酶和比色法检测正常组,假手术(SO)组及PVL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门静脉血浆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及NOS抑制剂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门静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SO组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NO,NOS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性差异,PV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NO,NOS,门静脉压力(PVP),门静脉阻力(PVR)明显升高(P<0.05),平均动脉压(MAP),内脏血管阻力(SVR)明显降低(P<0.05),门静脉血流量(PVF)无显性差异,且血浆NO水平与PVP,PVF,SVR,MAP呈显相关性,NAME能使门静脉高压大鼠PVP,PVR显下降(P<0.05),使SVR,MAP显上升(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存在高动力循环状态;NO参与了PVL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脑红蛋白的表达。方法随机将55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脑出血组(25只)和假手术组(25只)。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模型建立后2,12,24,48和72h5个时间点分别处死大鼠5只,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脑红蛋白的表达。结果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脑出血组术后2h脑组织内脑红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开始增高,48h达到高峰,72h开始下降,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脑出血后脑内脑红蛋白表达上调,提示脑红蛋白可能对脑出血继发神经损伤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丝氨酸/苏氨酸(Serine/threonine Kinase Akt)的表达及中药制剂脑溢安的干预作用。方法: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脑内有Akt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细胞与数目。结果:大鼠脑出血后12h时Akt开始表达增加,4d时Akt达到高峰,7d时仍有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脑溢安治疗组在脑出血后24h,2d,4d,7d各时间占Akt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Akt表达增加,脑溢安对Akt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芪丹参复方成分提高胎盘血供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有效防治胎盘血供不足所致妊娠并发症提供思路。方法提取分离黄芪、丹参复方成分,运用NOS(一氧化氮合酶)阻滞剂L-精氨酸甲酯(L—NAME)建立一氧化氮合成阻滞大鼠模型,ELISA法检测妊娠18d大鼠血浆IL-1、IL-10水平。以及胎盘超微形态学变化,大鼠血压、尿蛋白变化,以及仔鼠重、肝重、脑重、胎盘重等。结果一氧化氮合成阻滞模型组IL-1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经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血浆IL-1水平比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IL-10含量较空白组低(P〈0.01),中药组血浆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胎盘形态学、血压、尿蛋白以及仔重、仔肝重、脑重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黄芪丹参复方成分可能对妊娠早期母-胎界面免疫平衡具有调控作用,通过促进局部生理抑制性免疫反应增强和杀伤、排斥免疫反应减弱,从而有利于母胎循环构建,维持胎盘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大鼠脑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SD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产量的动态影响,探讨异丙酚麻醉作用的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其余各组注射异丙酚100mg/kg,在不同麻醉时期断头取脑,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和NO产量。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与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各脑区NOS活性明显回升(P<0.01或P<0.05),清醒期组NOS活性继续回升;与对照组比较,皮质、脑干NOS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产量均降低,其中脑干、小脑下降明显(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降低(P<0.01);恢复期组各脑区NO产量回升,其中脑干NO产量上升明显(P<0.05);清醒期组各脑区NO产量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皮质、海马、脑干NO产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可降低不同麻醉时期大鼠各脑区NOS活性和NO产量,此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NO作为第二信使可能在异丙酚的全麻作用分子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缺氧方式和程度对大鼠不同部位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中、重度低压缺氧及慢性轻、中度缺氧对大鼠血液、心肌、脑皮质一氧化氮(NO)分泌的影响,进而探讨不同缺氧方式、程度时大鼠各部位NO调节的异同。方法: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中、重度急性低压缺氧和慢性轻、中度低压缺氧大鼠的血液、心肌和脑皮质NO含量。结果:急性中、重度低压缺氧后即刻。大鼠的血液、心肌、脑皮质NO含量均比地面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慢性轻、中度低压缺氧后,各组大鼠血液NO含量显著低于地面对照组(P〈0.05或P〈0.01);慢性轻度低压缺氧6d组和8d组大鼠皮质NO含量显著高于地面对照组(P〈0.01),10d组皮质NO含量与地面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中度低压缺氧4d组和6d组大鼠皮质NO含量显著高于地面对照组(P〈0.01),8d组和10d组则显著低于地面对照组(P〈0.01)。结论:急、慢性轻、中、重度低压缺氧后,大鼠各部位NO水平的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酸性神经肽1对VD小鼠脑内SOD、MDA和NO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酸性神经肽1(BANP-1)对血管性痴呆(VD)小白鼠脑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小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分别在高脂血症的基础上,用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法建立VD模型,其中1组为VD模型组,其它3组在手术后分别给予BANP-1 1.5g/(kg.d),0.75g(kg.d),0.3g/(kg.d),连续灌胃15d,每天1次,每次1ml,15d后将小白鼠断头处死并立即在冰盘中开颅取脑做组织匀浆,取上清液测MDA、NO含量和SOD活性。结果:VD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脑内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NO含量明显升高(P<0.01)。BANP-1各治疗组较VD模型组脑内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NO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BANP-1可明显升高VD小白鼠脑内SOD活性,降低MDA和NO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及MMP-9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150只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及EPO组,线栓法复制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缺血组于再灌注开始前10 min经腹腔注入生理盐水2 ml,EPO组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kg)+生理盐水2 ml,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72 h、7 d及10 d,采用Zea Longa法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断头取脑,按Elliot公式计算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相应时间点MMP-9免疫阳性细胞数。结果缺血组再灌注6 h出现神经功能障碍,48h最严重,72 h开始恢复;缺血组脑含水量在再灌注6 h轻度升高,24-48 h时达高峰;缺血组再灌注6 h有少量表达MMP-9的免疫阳性细胞,12 h开始增多,48 h达到高峰,72 h后有所下降,7 d、10 d明显降低。EPO治疗组与缺血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和MMP-9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MP-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行为学及脑含水量变化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黄芪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以Berderson评分评定行为学变化、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结果①脑出血组和黄芪组在大鼠脑出血后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并逐渐加重,48h行为学评分最高,之后逐渐恢复,至7d基本恢复正常;黄芪干预组48h、72h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脑出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脑出血组和黄芪组在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即开始增加,48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d基本恢复正常;黄芪干预组48、72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脑出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对脑出血后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含水量变化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平肝熄风汤对脑出血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缺损症状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及中药制剂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方法: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神经缺损积分评定神经功能;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悬液的荧光强度反映线粒体膜电位。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迅速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平肝熄风汤能明显降低神经缺损症状积分。脑出血大鼠线粒体膜电位于术后4 h显著下降,1 d时膜电位下降达高峰,3,7 d逐步恢复,仍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 )。平肝熄风汤治疗组在脑出血后1 d,3 d,7 d,线粒体膜电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平肝熄风汤能阻断膜电位下降,同时能减轻出血后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脑皮质BDNF表达的影响,并阐明其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训练后的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操作,不给予改良的Feeney氏法自由落体撞击;对照组采用改良的Feeney氏法制作大鼠脑外伤模型;丙泊酚组在脑外伤模型制备后继续经尾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L/(kg·h) 100 mg/(kg·h),持续6 h.术后3 d和14 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分)和Morris水迷宫试验判定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取材损伤皮质分别行RT-PCR、Western blot测定脑皮质BDNF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术后3 d、14 d 脑NSS评分增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皮质BDNF表达仅在术后3 d减少(P<0.01),术后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脑皮质BDNF表达在术后3 d、14 d表达均增加(P<0.01);且术后14 d,NSS评分减少、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结论 丙泊酚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促进BDNF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大鼠胸腺内注射髓鞘碱性蛋白(MBP)诱导免疫耐受对手术脑受损(SBI)引起的脑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水肿的影响。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BI模型组和MBP处理组,模型组胸腺注射等渗盐水,MBP处理组注射MBP,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NSS)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检测各组大鼠脑水肿体积及血清炎性因子,PCR检测脑组织FasL mRNA表达。结果显示大鼠胸腺内注射MBP诱导免疫耐受,可改善SBI大鼠的脑神经功能缺陷和脑水肿,减轻炎性反应,说明MBP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减轻脑受损大鼠的脑神经功能缺陷和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ICH)大鼠血肿周围CD34^+血管数的动态变化,探讨G-CSF对ICH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治疗组各21只。利用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右侧苍白球注入断尾获取的自体动脉血制备ICH模型,治疗组于造模1h后腹腔注射重组G-CSF60μg/kg,假手术组、ICH组经腹腔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三组大鼠于术后6h、24h、48h、72h、7d、14d、21d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CD34^+血管数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大鼠从24h开始各时间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较ICH组明显增加(p〈0.05)。假手术组见少许CD34^+血管表达;ICH组6h开始CD34^+血管表达增多,14d达高峰;治疗组各时间CD34^+血管表达较ICH组明显增多(P〈O.05),高峰提前至7d。结论G-CSF可增加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生成,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马尾松松针提取物(PN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依达拉奉组、PNE小剂量组(200 mg/kg)、PNE中剂量组(400 mg/kg)、PNE大剂量组(800 mg/kg),于造模前连续7 d及造模后6 h分别灌胃给药。其中,手术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渗氯化钠溶液,依达拉奉组灌胃给予等渗氯化钠溶液的同时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 mg/kg,PNE各组灌胃给予各剂量PNE。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于再灌注24 h后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并统计正常神经细胞数;TUNEL法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脑皮层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3、磷酸化JNK3、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胱天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大鼠肢体痉挛的改善作用及对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 45 只大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大鼠 33 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巴氯芬组,各 11 只,另设手术对照组(10 只)。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分别用电针疗法和巴氯芬干预,模型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不干预,仅抓取固定。采用 Bederson 神经功能评分和平衡木行走实验评价神经功能;电生理描记法检测肌张力;苏木精--伊红(HE) 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析大鼠大脑皮质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实时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PCR) 检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1a(Grm1a)、γ-氨基丁酸 B 型受体 1(Gabbr1)信使RNA(mRNA) 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术后第 7 天电针治疗组、巴氯芬组神经功能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 12 天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下降(均P<0.05)。术后第 7 天,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电生理描记结果均降低(均P<0.05),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电生理描记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 12 天,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电生理描记结果均升高(均P<0.05)。手术对照组无细胞水肿及变性,细胞核无固缩,间质未见出血;模型对照组出现细胞水肿变性、间质充血;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质水肿变性和间质出血均减轻。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 Glu 含量、Grm1amRNA 相对表达量均增加,GABA 含量、Gabbr1 mRNA 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和巴氯芬组 Glu 含量、Grm1a mRNA 相对表达量均减少,GABA 含量、Gabbr1 mRNA 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P<0.05)。结论:电针疗法可能通过调节大脑皮质中 Glu 和 GABA 表达,调节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适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大鼠模型,并探讨尼莫地平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枕大池内注入0.3 mL生理盐水)、SAH模型组(无抗凝自体血0.3 mL注入枕大池)及SAH尼莫地平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建模后30 min及术后每日均腹腔注射尼莫地平0....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间段脑损伤程度与脑组织NO含量和C9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胶原酶法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均等的3部分(每部分32只),分别用于脑组织含水量测定、脑组织NO水平测定和C9表达检测。每部分又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共2组,每组16只;每个小组16只大鼠再4个为一组,于造模后2、12、24、72h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C9表达,NO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24~72h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多、脑组织C9表达增多、NO含量减少。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的脑组织损伤程度与脑组织NO水平、脑组织C9表达有一定关系,临床治疗中改善脑循环、减轻炎症反应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