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空运后送伤员救护信息系统,用于战时无网络环境下空运后送伤员救护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方法:该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采用SQLite3,采用二维码、蓝牙等进行信息传递,并配套搭载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持终端和便携式蓝牙打印机。整个系统由伤员医疗救护信息录入、救护信息扫描、救护信息管理、数据导入和系统设置5个模块组成。结果:该系统可以实现地面救护、空中转运和地面救护移交环节空运后送伤员的救护信息录入和管理,提高了伤员救护的时效性,降低了后送医疗救护的差错率。结论:该系统可迅速、准确地记录和管理空运后送伤员信息,为空运后送伤员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大批伤员在急诊室抢救与护理的经验。方法对交通事故大批伤员救护过程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结果所有伤员的救护工作都在严密科学的组织下有序进行,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护。结论急诊室对大批伤员的救护高效有序,医院各部门充分协调,医护密切合作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适应未来战争伤员救治需要.研制在后送转运中为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和护理的救护包。方法:根据救治范围,确定救护包的功能、物品配备的种类及数量等;设计适合野战条件下使用的囊袋、包装,按功能划分6个模块,便于快速展开、救治、补给;到野战部队试用,参加作战演习。结果:研制出一种适合平战两用的后送途中便携组合式救护包。结论:便携组合式救护包能够适应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伤员救治的需要,提供救护人员在前接后送途中为伤员进行救护处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军民融合模式下海上医疗救护演练中实战化伤员化妆技术,为建立军地融合模式下的海上医疗救护演练标准工作流程提供借鉴。方法 根据演练任务进行化妆用品准备;组织进行模拟伤员相关技能培训;制定标准化妆工作流程。结果 大批模拟伤员化妆组织有序、迅速,伤情模拟逼真,贴近实战,为实现海上医疗救护的实战化、模块化、信息化、标准化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论 实战化伤员化妆技术的实施有助于医务人员快速检伤分类、展开救治,更好的达到训练目标,从而提高医疗队员在现代战争海战伤的医疗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在,救护伤员主要是靠救护车进行的。但是,在不能用救护车的地方,如偏僻区域、海岛、道路差、高速公路以及运送时间太长的地方,应该考虑使用新的救护工具,对此,美国及欧洲诸国在积极采用飞机、特别是直升飞机进行救护。日本也在采用飞机、直升飞机救护伤员,但不象美国及欧洲诸国那样在医院中有专用救护直升飞机。  相似文献   

6.
1引言 为了适应伤员救治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当前复杂环境伤员搜救、救护信息收集管理困难的问题,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技术、射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移动通讯、条码自动识别、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根据一线救治、伤员救治、伤员后送、卫勤指挥等业务流程,以伤员信息采集、存储、传输为核心,集成伤员求救、伤情评定、生理监测等功能,研制开发了电子伤票系统,初步实现了伤员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存储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伤员救护可视化,较大地提高了伤员救治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部战争条件下大批量重症伤员紧急救护演练的组织及效果。方法由院校专家设计局部战争条件下发生大批量重症伤员情景,医疗队分两批组织紧急救护演练。每次演练的方法是人员编组与调配、物资装备、训前培训及推演、紧急救护流程演练、训后评价与总结、修订救治方案等。比较两次演练效果(检伤分类时间、等待处置时间、第一诊断准确率、考评得分及工作效率)。结果两批伤员检伤分类时间、等待处置时间及第一诊断准确率均在参考范围内。考评得分及伤员满意率第二批高于第一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批次伤员救护效率均高于参考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批组织局部战争条件下大批量重症伤员紧急救护模拟演练,能持续提高大批量重症伤员救护效率及医疗队人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适合当前军队医院的战创伤院内救护模式.方法 构建战创伤新的救护模式,通过反复演练和将该模式应用到院内批量伤伤员救治中,以验证其临床效果.结果 战创伤救护新模式可保证成批伤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治,并在战创伤批量伤伤员演练和批量伤病员救治中显著缩短伤病员停滞急诊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结论 战创伤救护新模式可作为后方军队医院院内战创伤救护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事故现场的医疗急救和脱离现场后的医疗运送救护都属于院前救护。运送救护是现场医疗急救的延续,旨在支持伤员的生理功能、控制伤情或防止病情发展,安全迅速地将伤员送达医院。运送救护是在各种交通载体内进行的,由于载体可用空间有限,并受行驶条件及气象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运送救护技术操作相对困难。相对现场急救而言,运送救护的突出特点是“运动中的急救”。病态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呈现的变化可能是迅速而复杂的,以往的事实证明,  相似文献   

10.
1引言57式和63式急救包是目前军队装备的一种战场救护(自救、互救)器材,它由帆布包裹一条三角巾构成,其缺点在于三角巾不含药物,不能及时有效地止血、止痛、防感染,对于较大外伤往往无能为力,并且由于形状的限制,对某些部位的损伤不便做很好的包扎。此外,新时期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伤员具有重伤多、复合伤多,且伤员流向不规则的特点犤1犦,所以研制出一种具有止血、止痛和抗感染功能,并便于战场自救、互救的单兵救护器材有着重要的意义。2材料与方法(1)材料:尼龙粘扣、棉纱布、药芯、网眼纱布。(2)方法:将棉制纱布置于尼龙粘扣带上,将…  相似文献   

11.
海上伤员分类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实现海上批量伤员伤情与救治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和传输,实现对海上批量伤员的快速分类,进行伤员信息自动化管理。方法:运用PDA、Wi-Fi、射频识别、北斗卫星通讯等技术,开发研制海上伤员分类器,系统包括伤票采集、查询模块,战创伤评分模块,伤票标识模块,伤员分流模块等。结果:海上伤员分类器能够快速地进行批量伤员的战创伤评分、分类,实现教学模拟训练、综合演练等功能。结论:海上伤员分类器实现了伤员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保证了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和连续性,有效提升了军队海上伤员救护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楠  李涛 《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0):42-43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数字化野战救护转运车。方法:总结现有野战车辆的特点,结合野战实地情况设计具有数字化特点的野战救护转运车。结果:设计出了具有数字化、节能化和兼容性强特点的救护转运车。结论:该数字化野战救护转运车的设计完善了伤员的搜寻、转运、抢救和治疗流程,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高原搜救直升机的应急医疗救护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平战时搜救直升机对高原危重伤员的医疗急救。方法:根据M17B-7直升机的特点.研制了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系统由呼吸复苏与监护设备箱、急救背囊、保温袭和转运担架等组成。结果:研制的复苏与监护设备符合人体工效要求,高原急救背囊和保温袋的功能可满足对重症伤员综合急救复苏处置和复温、保温的要求。该系统能独立完成复合伤、多发伤的包扎、止血、固定等紧急处置,能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及有效的呼吸支持,可维持重症伤员生命体征检测和进行冻伤复温救治。结论: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能独立开展对重症伤员的急救监护,具备良好的救治能力、野战生存能力.能够按勤务要求和部队建制体制编配.将为高原遇险人员的搜索和紧急救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4.
军队医院应用野战救护模式对大批量地震伤的救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汶川特大地震突发大批量伤员的救治过程中,成都军区总医院以野战救护模式投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是地震灾区唯一的以全建制、全员额、全方位投入抗震救治的综合性大型医院。从迅速建立伤员分类救治场、及时对伤员进行伤势评估、分层次对伤员进行准确分类、及时对伤员进行手术会战、迅速整合护理人力资源、有效应用创伤护理流程等应急处置程序挽救了大批伤员的生命,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各种事故和自然灾害发生后受困伤员颈椎及脊柱伤情特点,对伤员快速固定装置进行优化设计.方法 通过功能分析,进行三维建模设计、采用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拉伸强度验证,并制作样机进行试验.结果 设计的伤员快速固定装置能满足对伤员实施安全救护的需求,通过优化设计,在不降低强度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核化条件下野战医疗队演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化条件下野战医疗队对大批核化伤员开展救护的模式。方法:开展模拟核化条件下的野战医疗队演练。结果:摸清了核化条件下野战医疗队的演习与救护程序,突出了高科技医疗卫生装备的重要作用,保持了核化伤员流的畅通。结论:应大力发挥高科技医疗卫生装备强大威力,提升野战医疗队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未来战场伤员搜救作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救护效率,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伤员搜救系统。通过人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完成以战场伤员感知信息引导下多种搜救作业模式的有效应用,作业过程清晰可视,实现由战场粗略感知寻找伤员向快速精确定位救护伤员的历史性转变。经检验应用表明,系统作业效能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救保障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制用于核事故放射性污染伤员空运后送防护服。方法 根据放射性污染伤员的后送救护和污染防护要求,选用防污材料,设计结构布局,在演练行动中论证该防护服的合理性和实用并加以改进。结果 该型防护服材料具有较好的防渗透、耐腐蚀等理化特性,整体采用连体式结构,对伤员体表覆盖率达到97%,设计6个医学操作窗口和体侧游离拉链,达到了有效防止伤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扩散和方便医疗救护的效果。结论 完成了放射性污染伤员空运后送防护服的研制,可满足核事故救援行动中伤员转运需要。  相似文献   

19.
常杰 《保健医苑》2021,(1):62-64
正回顾历史,18世纪70年代法国的一名外科医师建立了首个急救系统,主要用于抢救战场上的伤员。此后百年间,急救系统的不断改进也基本源自战地救护的需求。随着战乱的平息,从事战地救护的医生和护理人员逐渐认识到将战场救护的组织模式和技术应用于和平年代下,  相似文献   

20.
10 373名地震伤员安全转至省外救治后,伤员转运工作组遵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迅速调整工作职责为以"伤员返川接收工作数据统计及伤员治疗信息统计"为重点,制定新的工作流程,高度关注,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省市联系,了解伤员救治情况.一是建立了沟通机制,及时与卫生部前方协调组、各兄弟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沟通;二是配合民政部门,建立了地震伤员返川接收安置协作机制,在车站和机场设置了分诊点,对需康复治疗和因有基础疾病、慢性病需继续治疗的返川伤员建立了护送制度和接收制度,妥善安排到相关医疗机构康复和继续治疗;三是对现仍在外省治疗的危重伤员建立了情况通报制度.密切关注伤员返川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