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人会把“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常胃痛……”或“我不能吃这个,因为会胃痛……”挂在嘴边,可是肚子不舒服就是胃痛吗?在临床上,“胃痛”一词也常会误导医生与患者本身。专家提醒,胃痛不见得是“胃”这个器官有毛病,除上腹部不舒适外,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这些症状是用来判断疾病的重要表象,如果病患者将焦点集中在“胃”上,可能会延误到其他潜在性疾病的诊断。 因此,不要因为上腹部疼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是以上腹胀满或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古方记载之心痛常指胃痛而言,如《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不在于心”。就是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养生大世界》2005,(9A):15-15
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患有胃病的非常多。但是,由于这个病“不怎么要命”,大多会忽视它的存在,不到医院就诊。心理压力过大,对胃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会导致胃部的不适,没有食欲,持续下去,甚至会导致胃部更严重的疾病。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容易造成胃痛、胃胀、胃部泛酸等症状。而且,一些人由于经常熬夜还养成吸烟的坏毛病,  相似文献   

4.
<正>采用中医外治法中的熨疗法效果就不错,准备香附8克、陈皮6克、三棱3克、乳香3克、小茴香6克,制作时先将上药研成细末,熬炼成膏状备用,然后取药膏趁热熨胃脘部,冷后再外贴于中脘、胃俞部,此方主治胃痛。俗话说,"十人九胃病",此言非虚。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简直把胃当做垃圾桶,爱吃什么吃什么,逮到什么吃什么,不吃到肚子撑也不放手,不舒服的时候,通过腹泻来清空胃里的垃圾了事;还有人把胃当做药罐子,非常喜欢用药,一点不舒服就去吃药。从未想到要好好照顾好自己的胃。胃就这样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等3种类型,其典型和常见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胸痛、暖气、腹胀、上腹不适、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胃痛”“结胸”等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  相似文献   

6.
魏明  张照兰 《河南中医》1997,17(4):239-240
作者采用胃痛颗粒剂治疗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186例,并与应用气滞胃痛颗粒剂者112例相对照。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胃痛颗粒剂组在临床疗效上,在症状,体征消失方面,对胃镜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等方面的改善上均优于气滞胃痛冲剂组,且经统计分析,两组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湿热型慢性胃炎,归属于祖国医学“胃痛”范畴,临床上颇为常见。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待时久症状较重时,病情往往缠绵反复,治疗比较棘手。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以自拟方藿香平胃汤加减冶疗本病120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痛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种中的一个常见症状,目前无论在诊断或是治疗上均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就胃痛的中医治疗问题浅加探讨,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胃痛的治疗原则中医认为,胃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失常,气血淤阻不畅,即“不通则痛”。因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通畅,纳运复常,则痛自已,故有“痛随利减”之说。然而,由于胃痛病情复杂多变,概以通治,显然是不全面的,笔者体会,欲提高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至少要坚持病证结合、胃宜通补和调理气机几个原则。 1.1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胃痛的治疗也必须坚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医学的辨证中 ,肝胃不和是常见的病机。因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 ,则气郁伤肝 ,肝木失于疏泄 ,横逆犯胃 ,有如《沈氏尊生·胃痛》中所说 :“胃痛 ,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甚。以木性暴 ,且正克也。”因五行学说中肝属木 ,胃属土 ,肝木易横逆 ,每易克犯胃土 ,所以本症亦有称作“木乘土”者。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胀闷不适、疼痛或呕吐等 ,且兼见季胁部胀痛 ,脉多见弦象。此类症状在临床较常见。俞募穴相配是针灸取穴配伍方法之一。所谓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背部膀胱经上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在人体胸腹…  相似文献   

10.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的病证,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伴有暖气、烧心、吞酸、呕吐等症状。中医治疗胃痛疗效显著,辨治方法变化多端,但离不开“通”字立法。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通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无论胃痛因于寒热虚实,其共同之处在于胃气失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从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鑫梅 《新中医》2000,32(7):3-4
慢性胃炎无典型与特异的临床症状 ,有一部分病人以胃部疼痛为主者应归在“胃痛”范围 ;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 ,与中医之“嘈杂”相似 ;也有部分病人尤其是伴有萎缩性胃炎者 ,表现为胃纳差、胃部似有物堵塞感 ,但按之虚软 ,应归在“胃痞”范围内。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甚多 ,如气候易变季节 ,尤其不耐寒湿之邪侵入 ;饮食不节致胃腑纳、腐负担过重 ,或浓茶、烈酒及对胃有损害的药物直接损伤胃膜 ;精神因素对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更具有明显影响。本病病位在胃 ,脾胃同居中州 ,肝胆肠及其他脏腑与脾胃关系密切 ,上述各种原因均可造成胃膜…  相似文献   

12.
胃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指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胀、胃痛、打嗝、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胃痞”、“吞酸”、“嘈杂”等范畴。  相似文献   

13.
热敷,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胃痛了或感到有点冷,把热水袋放在肚子上就觉得舒服些;脖子痛、腰痛用热的东西敷一敷,疼痛可缓解些;女人经期疼痛,也会用热敷。  相似文献   

14.
“你是不是到了更年期?”对于许多40岁以上的女人来说,“更年期”是个会令人有些不舒服的词语,一旦表现得脾气大、喜怒无常,就很容易被人冠以这样的形容。而许多这个年龄的女性朋友自己也经常会被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困扰。据河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闫萍介绍,更年期并不是想像得那么可怕,中年女性只要对其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和认识,在心理上尽快适应体内环境的调整,就可以轻松度过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5.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胃炎,胃腺体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见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此病在中国传统医学当属“胃痛”、“胃痞”、“腹胀”、“反酸”等病证范畴,具体治疗视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通阳散郁法治疗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调和气血治疗胃痛临床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病因:一则饮食不节,损伤胃腑;二则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但“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亦滞”。气的功能失调,必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型胃痛常用“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理气、行气)达到和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gauuoesoghagal reflux disease,CERD) 胃食管反流病(gautroesoghag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夜间平卧时呛咳、咽部不适等症状为主。中医与“胃痛”、“反胃”、“吐酸”、“嘈杂”等病的症状有类似之处。笔者应用自拟健脾降逆汤治疗GERD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余松辉 《四川中医》1998,16(11):29-3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痞满,食后饱胀,嗳气,纳呆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癌转率较高,亦尚缺乏理想的疗法。近年来,笔者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归纳如下。1.肝气犯胃.治当疏肝理气以通络沈金鳖日:“胃痛,邪干胃脘痛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本病的发生,多与人的情志,肝木气机条达有关。人的情志不畅,郁怒伤肝,横逆犯胃,遂致肝胃不和而胃痛。胃病日久,久则入络,必有血瘀阻滞。证见胃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嗳…  相似文献   

19.
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302例东海县中医院(222200)朱本荣胃痛,又称“胃脘病”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胀痛,胃脘当心而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相似文献   

20.
眼下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而作为一个全科医生,我发现每到夏季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炎炎夏日里,痛经的患者尤其年轻女性会比平常季节里增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女性朋友的注意。记得一天上午,四五个女孩族拥着把一个女孩抬了进来。一进来就说:“医生,快快,看看她怎么样了,赶紧救救她。”只见那个女孩脸色煞白,四肢冰凉,直冒冷汗,一副休克的样子。我让那个孩子平躺下来,问哪儿不舒服,女孩说肚子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