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
温病,是指一种以温邪为主要病因、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温病多热象偏重,故易化燥伤阴.清代医家吴鞠通(吴瑭)以擅长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在其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辨证为纲、以病名为目,开创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先河,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笔者通过研习《温病条辨》及《吴鞠通医案》,探求其...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三焦辨证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民 《光明中医》2007,22(1):7-9
通过对《温病条辨》条文的分析,论述了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三焦辨证在温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即在上、中、下三焦的病位、病性等,对三焦病的划分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吴塘首倡三焦学说,将其用于温病辨证施治,为温病理论与临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在治疗温病时重视调整气机以达到邪除病愈的施治特点,并未引起诸医家的注意。本文试从《温病条辨》一书探讨吴塘在治疗温病过程中注意调整气机的学术特点。一、湿温为患调整三焦吴氏注重调整三焦气机以驱邪外出、邪除病愈的思想,在《温病条辨》一书中随处可见,而以文学论述最精辟却是湿温病。湿温病其  相似文献   

5.
李华  周语平  刘光炜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24-1025
吴瑭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著作。书中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纲领一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形成了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下,吴瑭提出温病三焦辨治养阴思想,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针对温邪侵袭程度,结合三焦辨证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三焦辨治养阴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瑜之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55-1455,1464
清.吴鞠通是稍后于叶天士的温病学大家,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之浅深轻重,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互补,相辅而行,从而使温病的辨证论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于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吴氏的三焦辨证更注重湿温病的辨证施治,因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邪为患论述  相似文献   

7.
《新中医》2016,(5)
正《温病条辨》由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以三焦所属部位,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证候,用以阐明其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的辨证方法。其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  相似文献   

8.
王剑发 《新中医》2009,(4):110-112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9.
三焦学说由来已久,但把三焦作为温病辨证的纲领,并系统地立以理法方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则始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用以概括温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同时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用以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八纲辨证为目,用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此外又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意义与特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对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理法方药推崇备至,在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大量录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温病的医案,其中涉及的条文97条,方剂101人,吴氏将这些医案分门别类,再参以三焦理论,创建和发展了温病三焦辨证学说。深入研究《温病条辨》与《临证指南医案》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大有裨益。本文后附有《温病条辨》有关方证和《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对照表,为同道进一步研究提供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1.
预后 ,指医生对病人患某一疾病之后的发展过程和后果的估计和预见。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对每一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后果 ,均具有足够的、充分的估计和科学的预见 ,充分体现了仲景的医学预后思想。兹仅就《伤寒论》中有关对疾病预后的论述 ,浅析于后。1 据天人相应理论 ,论邪气欲解之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天之六淫能伤人致病 ,然一年、一季、一天的阴阳盛衰序变 ,亦能助人之正气抗邪外出。基于此 ,仲景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提出了六经病证的欲解时间。如第 9、1 98、2 72、2 75、2 91、32 8条 …  相似文献   

12.
试论通法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2,17(5):11-12
何谓通法 ?凡是能通过正确的辨证施治 ,达到使人体五脏元真通畅 ,气机升降复常 ,气血调和敷布 ,邪气散解 ,积滞化除者 ,皆可谓之。它是一个融汇贯穿于八法之中的 ,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指导性的法则。应该说 ,它高于八法 ,八法都应当体现出“通”的共性。如果八法不能体现出“通”的共性 ,那他就失去了其治疗的意义。《易》云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然界 ,流通是永恒的 ,人的生命亦然。对人之疾病的治疗 ,同样也应该贯彻这一基本精神。不论何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都只有一个 ,那就是促进、维护或修复这一流通的过程 ,使五脏元…  相似文献   

13.
从《尚论篇》谈喻嘉言对《伤寒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国医论坛》2004,19(6):20-21
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杂证的诊治,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学本经旨,推崇仲景,深究医理,博采众长,颇多创见。著《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其中《尚论篇》成书于公元1648年,原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篇分为前后两篇共八卷,包括《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  相似文献   

14.
厥阴病篇是《伤寒论》中争议最多的一篇,自陆渊雷提出“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认为“是杂凑成篇”,作了“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的推论以来,不少医家赞同此说。近人更从版本学角度考据,提出厥阴病篇仅有4条,“厥利呕哕”应单独成篇,并日“对厥阴篇与厥利呕哕篇来说,合之则两伤,分开则两利”。总之历经百年,学术界对《伤寒论》厥阴病篇内容更多仍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伤寒论》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开阖枢学说)、六经气化理论《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六经气血多少、阴阳盛微及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等方面的阐述,认为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应从整体上去揭示六经生理.  相似文献   

16.
小便不利的病机常与气化不行、湿热、津伤、气不化津有关,成因主要由于三焦气化不能运行。小便的变化,反应人体津液之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对诊断疾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疾病在表还是在里,病性属寒还是属热,以及太阳腑证之属于蓄水还是蓄血,皆可于小便不利这一体征中获得准确信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协调运转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诊疗时不可偏于一征一症,必须全面观察,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复杂的病症面前,认清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伤寒论》针灸理论叙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研究古典医籍《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及临床论述。[结果]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指出:"伤寒三阳经病,实热证居多,宜用针法,三阴经病虚寒证居多,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结论]张仲景遵六经循辨证,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及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喻氏,名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其生于明万历己丑(1589)年,八十而殁,一生离弃曲折,"自儒而之禅,自禅而之医",晚年信奉"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陆续撰写了<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简称<尚论篇>)和<医门法律>等著作.<尚论篇>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的专著,稿凡八卷,前四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后四卷论述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病,以及脉法、方剂等.  相似文献   

19.
译者说明:本文译自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宋以前伤寒论考>一书.2007年底,译者从东洋学术出版社得到此书后,就产生了尽快将相关内容向国内同道作介绍的想法,由于整本书的篇幅太长,也由于日常教务较忙,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只能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20.
在<伤寒论>中有关"恶寒"的条文有50多处,仲景用其来提示关键性的病机转变以及内蕴的潜在病机,对"恶寒"这一症状的辨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此,笔者遴选出<伤寒论>中出现"恶寒"的相关条文以阐发其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