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9岁。主诉进行性双侧下肢麻木4个月、无力2个月,于2008年3月13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2007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足底麻木,逐渐向近端发展;1个月后进展至双膝水平,不伴肢体疼痛、无力;2个月后出现双侧下肢无力,上、下楼需扶栏杆,至2008年1月底发展为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侧与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的84例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资料。42例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单侧组),42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双侧组)。结果 术后4 h、12 h、24 h、72 h、7 d,两组颅内压呈逐步降低趋势(P<0.05),而且双侧组均明显低于单侧组(P<0.05)。术后第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双侧组均明显低于单侧组(P<0.05)。双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1.43%,9/42)明显低于单侧组(35.71%,16/42;P<0.05)。伤后6个月,双侧组预后良好率(61.90%,26/42;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单侧组(42.86%,18/42;P<0.05)。结论 对于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去骨瓣减压术具有一定效果,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较单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Hallervorden-Spatz病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1例Hallervorden-Spatz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分别于术前、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3个月,12个月时对其进行BFM及BFMDM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3个月、12个月的BFMDMS评分分别为114、35、28、14分,症状改善率刺激1个月时为69%、3个月为75%、12个月为88%.持续刺激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不再服用相关药物.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严重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Hallervorden-Spatz病症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经血肿量多的一侧行钻孔引流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双侧CSDH经一侧钻孔引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仅行一侧钻孔引流术16例,1个月后复查血肿明显减少,3个月后复查血肿完全吸收;4例延期行对侧钻孔引流,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双侧CSDH经一侧钻孔引流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侧内囊前肢和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并分别在术前与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由精神科医师进行YBOCS、HAMA、HAMD量表评定以及术后疗效评定.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因疗效不佳而接受二次手术.结果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术后各期YBOCS、HAMA、HAMD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70.6%)明显低于术后2周的总有效率(94.1%),但术后1年、2年的总有效率与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疗效显著,并可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治疗1例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效果。方法在微电极的引导下,将刺激电极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为患者进行UDRS和BFM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UDRS评分分别为94、38和7.5,BFMS评分分别为98.5、42.5和8,随访3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在9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双侧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15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功能锻炼治疗,双侧治疗组加用双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双侧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1);FMA、MBI明显提高(P〈0.01)。结论双侧电刺激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海洛因精神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海洛因精神依赖的临床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4例海洛因成瘾病人术前行美沙酮脱毒治疗;之后采用MRI定位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在双侧扣带回前中1/3交界处射频制造毁损灶;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和帮助其回归社会。结果均顺利接受了治疗全过程,无明显并发症。随访半年,2例病人无复吸;1例术后1个月内偶有复吸,其后无复吸;另1例病人术后4个月起复吸。操守较好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明显缓解,海洛因渴求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海洛因精神依赖,安全、近期有效;可能与精神症状的缓解有关,长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尾状核指数对帕金森病(PD)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双侧GPi-DBS治疗的36例PD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MRI测量尾状核指数、Evans指数及第三脑室宽度。术前、术后6个月应用39项帕金森病问卷(PDQ-39)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评估疗效。根据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分为改善组(n=26)与恶化组(n=10)。结果 术后6个月,PDQ-39评分、UPDRS-Ⅲ评分、LEDD均明显降低(P<0.05)。恶化组尾状核指数、第三脑室宽度较改善组明显增大(P<0.05),而Evans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尾状核指数≥0.16(OR=1.76;95%CI 1.09~3.18;P=0.017)是PD术后UPDRS-Ⅲ评分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双侧GPi-DBs明显改善PD症状,尾状核指数可用于评估PD病人双侧GPi-DBS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脑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对扭转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进行功能确认,对16例扭转痉挛病人同时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采用Burke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手术疗效定量评估。结果病人术后全身各部位症状(包括四肢、躯干、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改善率分别为(27.5±6.8)%(、61.2±1.9)%(、71.3±6.5)%。结论应用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2岁,北京籍,干部,右利手。因发作性抽搐及双下肢无力4个月,加重3个月于1992年11月16日入我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夜间突然全身抽搐伴意识障碍,持续数分钟,清醒后觉头痛及双下肢无力,连续发作6次,服用抗癫痫药及甘露醇治疗后症状减轻。几天后,晨起刷牙时突然头晕、失去知觉,约10分钟后清醒,感四肢无力。1个月后抽搐发作逐渐频繁,双下肢无力加重,行走不能,生活不能自理,伴大小便失禁。脑CT示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无钙化。MRI示左侧顶枕部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大脑镰旁皮质有略短T1和短T2信号;增强后在双侧大…  相似文献   

12.
报告27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行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杏仁核毁损术,随访1~5年,6个月有效率75%,1年62.5%。10例随访2年,有效率80%;6例随访3年,有效率50%;20例随访5年以上,有效率45%。对术后疗效的巩固、手术适应证、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对三叉神经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三叉神经各向异性值(FA)值在术前、术后短期(1W)及术后长期(6个月)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患者组术前三叉神经FA值患侧较健侧下降约7%(P=0.001);术后1W患侧FA值稍有上升,双侧差异缩小为3%(P=0.081);术后6个月患侧与健侧已无明显差异(P=0.493)。对照组双侧FA值无差异(P=0.609)。结论DTI序列从影像学上证实MVD术可通过恢复病变三叉神经纤维的正常走行及髓鞘再生两个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病人,女,33岁,因泌乳4个月、闭经2个月伴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 d入院。在当地医院行MRI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腺瘤。泌乳素也明显增高。但未予正规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视力、视野正常;眼球运动无异常;双侧乳腺泌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入院后行头颅MRI检查示(图1):垂体增大,见大小约1.2 cm×2.2 cm等稍短T1等、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脑立体定向手术对全身性扭转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行功能确认,对19例全身性扭转痉挛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其中单侧手术8例,同期双侧手术9例,分期双侧手术2例。毁损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丘脑底核及丘脑腹外侧核。采用Burke的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对6例患者进行手术疗效定量评估。结果 全部19例患者术后手术对侧的肢体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行疗效评估的6例患者中,3例单侧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改善率分别为(13.3±4.4)%、(27.2±5.6)%和(29.7±11.1)%,主要表现为手术对侧肢体症状明显改善,躯干有轻度改善;而3例同期双侧手术患者肢体和躯干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改善率分别为(25.9±7.6)%、(58.1±1.7)%和(65.4±6.9)%。结论 应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全身性扭转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12月分期CEA治疗的17例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顺利完成双侧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症状均好转或消失。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小梗塞1例、基底节区出血1例、术区皮下血肿2例,均保守治疗治愈。17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23.5±12.3)个月,头颈部CTA+CT灌注成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未发现再发狭窄。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采用分期CE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病例 患者,男性,42岁.因"饮酒20年,成瘾2年,凭空见蛇,虫爬感,疑人害3d".于2011年4月24日首次住我院.既往无服用抗精神病药史.查体:双侧乳房正常,无压痛.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力正常,问答切题,引出言语性幻听、幻视、幻触,有被害妄想,情感不协调,无自知力,对酒渴求.诊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给予利培酮2 mg/d及保肝治疗;2周后幻觉妄想消失;治疗至第43天时患者诉双侧乳房肿大、疼痛.查体:双侧乳房增大,触及边界清晰的肿块约4 ×4 cm2,有触痛,无溢乳.患者心情烦躁,痛苦,情绪焦虑.考虑为利培酮致男性乳房发育症;即停用利培硐,改用阿立哌唑口崩片10 mg/d,并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焦虑情绪.25 d后双侧乳房疼痛减轻,肿块减小;3个月后痊愈出院.2个月后电话随访双侧乳房肿块消除,无疼痛,情绪平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MRI扫描确诊,采用双侧同步钻孔、各置双管引流的治疗方法。结果 53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门诊随访,1~2个月后复发3例,再次行钻孔引流后治愈。结论双侧同步钻孔、各置双管引流是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附3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具有严重双侧症状和轴性症状的33例PD病人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DBS治疗。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7.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UPDRS运动评分平均改善率在“关”状态下为62.3%,在“开”状态下为24.2%。记忆力下降2例,情绪改变7例,睁眼困难1例,肢体异动15例;无明显的致残性永久并发症和副作用。结论双侧丘脑底核DBS手术的安全性较高,可明显改善PD病人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多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0R=3.640,95%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0R=3.995,95%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0R=5.324,95%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