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喉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及追踪观察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Han DM  Huang ZG  Zhang W  Yu ZK  Wang Q  Ni X  Chen XH  Pan JH  W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29-2032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对喉癌患者的毒理、药理作用。方法将 12例各期喉癌患者随机平分成 3个剂量组 (1× 10 1 0 VP、1× 10 1 1 VP、1× 10 1 2 VP) ;局部注射rAd p5 3,1次 隔日× 5次× 2个疗程 ,经 3年以上的追踪 ,通过症状、体检 (含喉镜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其副作用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 1× 10 1 2 VP组 1例患者出现自限性发热 ,余 11例无异常。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常规和重要脏器等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rAd p5 3特异性抗体在治疗后 2~ 3周后转阳性 ;rAd p5 3治疗患者肿瘤组织p5 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2例患者治疗后SIL 2R水平异常和T细胞亚群失调指标好转 ;所有患者随访 3年以上示无瘤生存。结论 rAd p5 3局部治疗喉癌安全、有效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16例鼻咽癌随机分为基因治疗联合放疗组(治疗组,8例)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8例).治疗组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瘤内注射每周1次,连用6周.两组放疗方案一致.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CT以观察肿瘤变化.结果 治疗组缓解率较对照组高(87.5%vs37.5%,P=0.019).治疗组有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热,未见其他毒副反应.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放疗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Zhang SW  Xiao SW  Liu CQ  Sun Y  Su X  Li DM  Xu G  Cai Y  Zhu GY  Xu B  Lü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23-2028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联合放射线治疗头颈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9月 ,对 4 2例头颈鳞癌进行了rAd p5 3制剂结合放疗 (基因治疗加放疗 ,GTRT)对比单纯放疗 (单纯放疗 ,RT)的前瞻性随机对照Ⅱ期临床试验。患者被随机地分入结合治疗的GTRT组 (共 2 0例 )和作为对照的RT组 (共 2 2例 )。在GTRT组 ,每周 1次行瘤内注射rAd p5 3制剂 1× 10 1 2 病毒颗粒共 8次 ,同时结合放疗。两组都采用同样的常规放疗方案 ,每次 2Gy ,每周 5次 ,使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都达到 70Gy 35f 7~ 8w。观测病人的不良反应、血清抗腺病毒抗体水平和肿瘤变化。以CT对比分析GTRT组和RT组病人在 4 0Gy、70Gy及疗效确认时 (治疗后 2月 )肿瘤即刻反应率。结果 随机对比分析或自身对比分析结果都表明 ,rAd p5 3明显地提高了头颈鳞癌患者放疗的疗效 (P <0 0 5 )。随机对比结果表明 ,rAd p5 3对 4 0Gy放疗的增效倍数为 1 72 ,疗效确认时头颈鳞癌GTRT组CR率比RT组CR率提高 1 6 8倍。自身对比结果表明 ,rAd p5 3对 4 0Gy放疗的增效倍数为 1 6 9,疗效确认时头颈鳞癌GTRT瘤灶的CR率比自身RT瘤灶CR率提高 2 5 3倍。 2 0例头颈鳞癌患者接受多次rAd p5 3瘤内注射 ,除了出现一时性  相似文献   

4.
Chen CB  Pan JJ  Xu L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33-2035
目的 观察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 (NPC)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2 9例鼻咽鳞癌随机分成基因治疗 +放疗组 (GTRT) 16例和单纯放疗组 (RT) 13例。GTRT组患者应用rAd p5 3瘤内注射 1次 周× 8,放疗在rAd p5 3注射 3d后开始。两组放疗剂量和方法相同。结果 采用rAd p5 3注射液治疗 4周后 ,两组肿瘤平均缩小率分别为 71%± 18%和 4 9%±2 3% (P <0 0 0 1)。治疗 8周后 ,两组肿瘤平均缩小率分别为 95 %± 10 %和 80 %± 17% (P <0 0 0 1)。治疗结束 4周后 ,两组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 75 %和 15 % (P <0 0 1)。GTRT组有 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自限性低热 ,余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rAd p5 3配合放疗治疗NPC具有较好疗效 ,临床使用安全 ,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所致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化疗加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化疗方案为DP方案:多西他赛75mg/m2,第一天静滴;顺铂40mg/(m2·d),第一、八天胸腔注射,胸膜腔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2x10”VP,72h后胸腔注射顺铂。对照组:DP方案化疗,多西他赛75mg/m2;第一天静滴,顺铂40mg/(m2·d),第一、八天胸膜腔注射。二组治疗皆为21d一周期,二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获得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SD)8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70.00%。对照组:CR2例,PR11例,SD14例,PD3例,总有效率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细胞减少及消化道反应,观察组发热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为自限性发热,36h后自行恢复正常,白细胞减少及消化道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胸腔内注射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董敏  洪珞珈  谢蕊  赵红丽  赵薇 《医学争鸣》2008,29(11):1034-1036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联合化疗治疗化疗耐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化疗耐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5例,均为rAd-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 治疗前后检测p53癌基因蛋白阳性率、肿瘤标记物等,观察不良反应. 卡氏评分评估体力状态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受益.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获益率为73.3%(11/15), 有效率33.3%(5/15). 不良反应多为自限性. p53癌基因蛋白治疗前阳性率为52.4%,治疗后为50.7%,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卡氏评分平均提高≥10分.结论:rAd-p53腺病毒联合化疗可能对化疗耐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有效;患者可耐受该种治疗.  相似文献   

7.
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同源重组方法成功地构建了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通过光镜电镜、酶切、PCR共扩增等方法证实了构建载体的正确性,并使常规的同源重组方法进一步改进,简化了载体构建的操作程序,结果准确,成功率高。本结果可用于以腺病毒为载体进行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应用抗p53蛋白革克隆抗体及LSAB免疫织化染色法检测喉癌及声带息肉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25/44(56.9%)喉癌组织呈阳性反应,16例声带息肉全部呈阴性反应。p53蛋白表达与喉癌分型、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不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有吸烟史者p53蛋白阳性反应数明显高于无吸烟史者(P<0.05)。结果表明:肿瘤抑制基因p53突变在喉癌发生中可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与喉癌恶性程度相关,吸烟可能诱发p53突变。  相似文献   

9.
p16、p53和nm23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春雷  萧璧君  廖建春  范静平 《上海医学》2000,23(6):331-333,F003
目的 研究p16、p53及nm23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42例喉鳞癌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在喉鳞癌中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47.62%,p53的阳性率为54.76%,nm23的阳性率为52.38%;中、低分化的鳞癌(Ⅱ~Ⅲ级)组p16阳性率低于高分化的鳞癌(Ⅰ)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16的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53在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联合胸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3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n=22)和单药组(n=21)。所有患者应用紫杉醇135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3周重复1次;同时胸腔内给予顺铂注射液40mg/m~2热灌注化疗,每周重复1次,连用3次。联合组每次热灌注化疗后胸腔内灌入rAd-p53(1×10~(12)VP),每周重复1次,连用3次;对治疗前、后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联合组和单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4%和5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功能状态(躯体、情感、认知、社会)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值均显著增加,与单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乏力症状评分、肺癌相关症状(咳嗽、呼吸困难)评分均降低,与单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减少,联合组发热的发生率高于单药组(P<0.05),后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胸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同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价宫颈癌术前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hAd-p53注射液)及放射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 宫颈癌患者50例分为GTRT组(n=20)和RT组(n=30),GTRT组采用rhAd-p53注射液+后装照射+手术治疗,RT组采用后装照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非手术治疗前后局部肿瘤消退情况、术后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采用TUNEL法检测两组术后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肿瘤面积均明显缩小(P<0.01),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年内生存率无差异,术后2,5年及5年以上生存率,GTRT组明显高于RT组; GTRT组的凋亡指数及Caspase-3染色均高于RT组(P<0.01),P53蛋白则低于RT组(P<0.01)。两组的Bcl-2及Bax蛋白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颈癌患者瘤内注射rhAd-p53注射液治疗有效,与后装照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春文  解春艳 《中外医疗》2008,27(17):21-22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是治疗恶性肿瘤药物中的新品,可以有效地将治病的p53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内,特异地引起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或者使肿瘤细胞处于严重冬眠状态,而对正常细胞无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宫颈癌术前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hAd-p53注射液)及放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宫颈癌患者50例分为GTRT组(n=20)和RT组(n=30),GTRT组采用rhAd-p53注射液+后装照射+手术治疗,RT组采用后装照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非手术治疗前后局部肿瘤消退情况、术后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rAd5/p53)腺病毒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与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的协同作用。方法人骨肉瘤细胞9901荷瘤裸鼠16只,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rAd5/p53组、Avastin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Avastin+rAd5/p53)。2周治疗后处死裸鼠,计算抑瘤率,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增殖和凋亡。结果各治疗组均明显抑制骨肉瘤移植瘤的生长,rAd5/p53组;Avastin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8.10%、32.87%和76.93%;rAd5/p53组、Avastin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微血管密度及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微血管密度和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单独治疗组(P〈0.01)。rAd5/p53组、Avastin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结论贝伐单抗和rAd5/p53能显著抑制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且二者具有协同抑制骨肉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rAd—p53)腺病毒配合化疗治疗颈部转移性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受今又生与化疗联合治疗的患者26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颈部转移性癌。近期疗效评价参照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用B超测量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患者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标准。结果:本组病例在接受治疗后4周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12例,病情稳定(SD)2例,病情进展(PD)3例,总有效率(CR+PR)为80.8%(21/26),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8.5%(23/26);21例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得到改善,2例QOL稳定,3例QOL下降。rAd~p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多为自限性低热(37.3~38-3℃),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使用rAd—p53局部注射与DF(氟尿嘧啶、顺铂)化疗联合应用方法治疗颈部转移性癌显示较好的疗效,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5例恶性胸水患者分成,经皮胸腔置管引流后分别注入重组人p53腺病毒(Ⅰ组)、顺铂(Ⅱ组)及两者联用(Ⅲ组),每周1次,3周后评价疗效、生活质量及安全性。结果 Ⅰ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治疗恶性胸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6),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Ⅰ与Ⅱ组、Ⅲ组与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0),Ⅰ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都较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局部治疗恶性胸水疗效显著,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Ad-p53)联合氟维司群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雌激素受体(ER)阳性MCF-7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空载病毒组)、氟维司群组、Ad-p53组、Ad-p53+氟维司群组作用于MCF-7细胞,处理72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53蛋白、ER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法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MTS法观察MCF-7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的情况.结果 Ad-p53与氟维司群联合作用于MCF-7细胞后,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几乎无增长;流式细胞术观察到单用Ad-p53和氟维司群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4.5±2.9)%、(13.3±1.2)%,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为(38.1±5.9)%,显著高于单用药组(P =0.001);MTS法得到Ad-p53和氟维司群分别处理MCF-7细胞24、48、72、96 h后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21±0.54)%、(28.50±1.42)%、(50.14±0.78)%、(58.25±2.92)%和(9.73±1.68)%、(25.26±0.82)%、(35.25±3.94)%、(46.37±2.56)%,联合用药处理24、48、72、96 h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42±1.76)%、(35.20±0.58)%、(62.08±2.56)%及(75.43±3.56)%,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在各个时间段均高于单用Ad-p53或氟维司群组(P<0.05);蛋白质印迹检测表明对照组和氟维司群组p53蛋白低表达,Ad-p53组和联合用药组p53蛋白高表达,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p53组ER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E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单用Ad-p53组(P<0.05).结论 氟维司群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可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经皮胸腔置管引流后分别注入重组人p53腺病毒(Ⅰ组)、顺铂(Ⅱ组)及两者联用(Ⅲ组),每周1次,3周后评价疗效、生活质量及安全性.结果 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6),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Ⅰ组与Ⅱ组、Ⅲ组与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都较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局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宫颈鳞癌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咏  许培箴  张蓉  喻康  余斌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3):1057-1060
目的评估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宫颈鳞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6月 ̄2005年12月,对13例宫颈鳞癌患者使用rAd-p53瘤内注射治疗,剂量为1×1012VP/ml,其中基因治疗联合化疗(GTCT组)6例,基因治疗(GT组)7例。观察病人的不良反应、肿瘤大小的变化、血清Cyfra21-1水平和免疫组化p53蛋白的变化。除1例Ⅳ期患者外,其余患者治疗后均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并对短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使用rAd-p53基因治疗后瘤灶明显缩小,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6例,进展(PD)1例。除自限性发热外,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rAd-p53瘤内注射治疗宫颈鳞癌是安全有效而且方便的。大大缩小了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