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对急性心肌梗塞出院后的近期病死率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迄今,诸多研究证明β受体阻滞剂对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出院后猝死率和再梗塞发生率都收到了明显效果,从而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出院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最近,作者对两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作了比较:一组为急性心肌梗塞后5天即开始走动,12天出院;另一组为梗塞后13天开始走动,19天出院。在一年的随访中,发现前组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特别对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时已有并发症的病人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18年前,Snow 报道用心得安治疗心肌梗塞后患者有降低其病死率的趋势,激起了对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冠心病预防性治疗的兴趣。本文复习18年来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塞后病死率影响的临床试验。初期的随机试验Ahlmark 等较早期的研究是给393例心肌梗塞后患者口服心得舒(Alprenolol)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对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观察,为确定其出院日期及出院后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依据。观察方法共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20例,其中前壁梗塞9例,下壁梗塞11例。病程3  相似文献   

5.
大约80%以上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好转出院,但其中10~20%在出院后第一年死亡,梗塞后最初6个月内死亡危险性最大,约一半属猝死(6小时内);二年后的再梗塞率为8.1%,七年后则为20.9%。在德一奥试验二年随访期内40%的死亡系再梗塞所致。故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设法减少梗塞的面积,从而减少并发症,可预防再梗塞与猝死。预防:在有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病理生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远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心室晚电位等检查。对94例急性心肌梗塞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于溶栓后6个月~3年对其进行随访。结果表明:经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可防止梗塞后心室重构,有效改善左室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提高运动耐量,从而改善患者晚期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大约10%在出院后1年内死亡,β阻滞剂能使此期死亡危险下降25%,但仅25%~50%病例适宜采用β阻滞剂治疗。AMI 后1年内死亡危险主要是心律失常,已证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不能降低病死率,其中有些(如恩卡胺和氟卡胺)甚至增加死亡危险。因此,对那些不适宜采用β阻滞剂治疗的AMI 患者,尚未找到能有效降低猝死危险的疗法。研究对象为613例不适宜采用β阻滞剂治  相似文献   

8.
早期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梗塞相关动脉早期开放和闭塞对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再灌注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射血功能,降低病死率。溶栓后补救性PTCA再通率高,对大面积心肌梗塞伴有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院1981 ̄1983年134例和1991 ̄1993年30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资料作比较,以了解天津部分地区10年间该病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结果表明,住院病死率从22.4%降至15.6%,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男性病人病死率降低较明显(P〈0.05)。有利于病死率降低的因素为:年龄〈60岁,初发梗塞和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1991 ̄1993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栓塞所致,它容易引发原发性心脏骤停及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二、三级预防是防止再梗塞及心脏性死亡(包括碎死)。本文系对100例急性心梗病人进行二、三级预防的总结。三资料与方法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下壁梗塞47例(5~60岁38例,61~75岁9例),其他壁心肌梗塞53例。本组心梗病人采取如下二、三级预防措施。1.1口服硝酸酯制剂消心痛10mg每日3~4农口服,或长效消心痛口服。1.2卜受体阻滞剂除且受体阻滞剂可使晚电位阳性、QTd阳性变为阴性外,以下药物有同样…  相似文献   

11.
镁离子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病例,其病死率较高.随着治疗的进展,溶栓疗法的广泛应用,其病死率大大降低.但仍有部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死于心律失常,梗塞后心绞痛所致心肌再梗塞.我们分析了我院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住院治疗的AMI病例中的72例,其中36例在传统冶疗的基础上加用含镁极化液,另36例给予普通极化液作为对照,两组其它治疗原则相同,结果含镁极化液组于梗塞后24小时、72小时、一周内、二周.内总心律失常发生率,总的梗塞后心绞痛发作频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效果,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认为含镁极化液可作为AMI的常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一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前和出院后6~14个月,作24小时心电图监测、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和运动试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测定等研究,以了解梗塞后早期在室功能不全的程度和梗塞后一年内左室功能的自然史,了解在室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复杂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左室功能对预测梗塞后存活率的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存活患者45例,在出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发病急骤,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尤其在发病后数小时内病死率更高。这对门诊医生如何做好第一线抢救,减少院外病死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共抢救22例急性心肌梗塞和9例梗塞前综合征病人,均获成功。我们的体会是: 一、搞好专业技术训练、提高抢救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某些特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某些特殊问题叶平,牟善初溶栓治疗是80年代以来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疗法。国际上许多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协作试验已显示,AMI后进行溶栓治疗可缩小梗塞范围,保存左室功能及降低病死率[1、2],并有长期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86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行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出院后随访3年。结果发现,非梗塞区室壁运动降低提示多支冠脉病变和残余心肌缺血及预后不良。非梗塞区室壁运动增强或不变,则提示单支冠脉病变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1997~1998年,我们对急性心肌梗塞出院患者进行心脏彩超及运动试验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心脏彩超检查:我们对两年收治的206例急性心肌梗塞存活患者出院前进行心脏彩超检查,以了解梗塞区及非梗塞区心肌运动情况、有无室壁瘤、附壁血栓及测定心脏射血分数(EF)。通过检查,发现46.1%的患者EF<50%,其中30.1%患者EF<40%,16%患者EF<30%。15.4%患者左室扩大,5.8%患者心尖部有室壁瘤形成且全部为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者。同时发现,前壁心梗较下壁心梗者EF降低明显预…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长期用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治疗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存活者的死亡率。顺丁烯二酸噻吗心安是一种不伴有内源性拟交感神经活性的非心脏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本文报告挪威20个冠心监护中心于1978年1月1日~1979年10月7日间对1884例急性心肌梗塞存活者(指症状起始后6~27天临床情况稳定者),采用双盲法随机研究噻吗心安长期治疗的结果,旨在确定噻吗心安是否能减少死亡率和再梗塞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外一些作者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QRS计分系统证明,QRS分数的高低与梗塞面积有关,从而有助于预报心肌梗塞后院内、外的病死率和近、远期预后。今就我院7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对QRS计分定量估计梗塞面积与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关系进行分  相似文献   

19.
文摘     
心血管系统疾病153首次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3小时内和6天内的在室扩张程度比较[英]/KorupE…AmJCauliol.1997,80(4).449-453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在梗塞区即可出现收缩功能障碍,形成梗塞性扩张,这种扩张可引起整个心室的重构。目前,关于AMI后心室扩张时程变化的报告甚少,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方法将经临床。心电图及心脏酶学等检查证实的首发穿壁性AMI、症状发作至人院时间<3小时的35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1例,男性24例,平均年龄62t12岁。每例患者分别于发病3小时内、6小时、12小时、24小时3天和6天进行二维…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纤维蛋白溶酶剂进行溶栓治疗,是近十年来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的一大进展,早期应用溶栓疗法能使闭塞冠脉再通,救治频死的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急性期病死率。1996年至1997年,我科对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在50~65岁。经治疗后除急性期死亡1例外,其余患者在恢复期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日后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现将病情观察及护理特点报告如下。l对象与方法1.l病例选择溶栓指征:(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选择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