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我国医患关系的日益恶化显现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传统的医学人文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迫切需要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遗体捐献体现的精神对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又能够有效的带动遗体捐献率,两者的相辅相成为医学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大众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更好营造遗体捐献良好社会氛围。方法 以遗体捐献为切入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以“三结合”“开课仪式”“追思活动”等为载体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并把这一精神贯穿医学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结论 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剖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遗体,遗体捐献是国内大体标本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70年代起,志愿遗体捐献在国内逐步推广,为解剖教学的开展和医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从早期起步、伦理与法律、资料统计与问卷调查、人文关怀与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5个方面,对中国遗体捐献的实施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回顾,为国内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在积极开展遗体捐献宣传的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医学人文教育平台,先后在校园里建立了无语良师碑,组织师生进行清明节祭扫活动;介绍遗体捐献工作,讲述捐献者身前感人事迹;在局部解剖学课程中将捐献者身前病案应用于教学中;开展"以感恩无语良师"为主题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四方面探讨。上述举措有效地培养了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了医学生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正>因我国遗体捐献相关法律的缺失、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及传统文化因素和观念的影响,致使我国医学院校能够用于教学、科研的遗体有限~([1-2])。系统接受人体解剖学教育的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他们对遗体捐献态度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遗体捐献的认识和理解,对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医学生遗体捐献的态度及影响因素,以期有针对性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伦  相似文献   

6.
尸体解剖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遗体捐献为解剖学发展的前提,而目前我国的遗体捐献现状并不乐观,严重制约的医学教学的发展。本校通过成立遗体捐献接收站,完善接收程序等措施,提高了当地的遗体捐献率,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州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15年268例遗体捐献登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捐献站成立后10年内办理登记的数据并不理想.近年我校完善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建设,并成立了玉烛协会,加大了遗体捐献活动在广州市的宣传力度,遗体捐献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登记人数逐年上升,男、女性登记者的比例趋近于1:1(男性135例、女性133例).总体上,男性与女性登记年龄均以61~90岁居多,广东省内登记人数多于省外登记人数.现将我校开展遗体捐献工作15周年的登记数据加以分析总结,并结合近年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开拓遗体捐献工作的新路径,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对遗体捐献的认可度和我校在广州市遗体捐献公益事业中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8.
遗体(器官)捐献对个人而言是高尚人格的体现,对社会来说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人口资源,但遗体捐献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不甚理想。本文对遗体(器官)捐献的社会意义,国内外的遗体(器官)捐献现状,影响我国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国外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成功经验,改善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现状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遗体捐献,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遗体(器官)捐献体系,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在死亡后,由执行人依照其意愿或者由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遗体捐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爱和生命的延续。此外,遗体和器官捐献在医学教育、科研发展及医疗救治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尊称遗体捐献者为"无言良师"或"大体老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我国遗体捐献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回溯该领域在我国的演变,追踪其热点,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CNKI中文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遗体捐献相关领域的196篇中文文献和114篇英文文献进行合作网络和共现网络分析.结果 我国近年来遗体捐献相关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以政法中心与医学院校为主要研究机构,近年涌现出"死亡"、"捐献态度"、"伦理"、"人文教育"等新生研究方向.国际遗体捐献相关研究国家以美国、新西兰为主,研究机构多为高校,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dissection"、"cadaver"、"anatomy".结论 遗体捐献相关研究在我国呈现深度化、多样化的态势.但与国际研究相比,我国尚缺乏跨地域、跨时间的合作,遗体捐献在人文伦理关系中考虑尚不周全.  相似文献   

11.
正遗体资源对于医学进步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遗体捐献工作不容乐观,一定程度限制了医学教学的开展~([1-2])。目前国内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多局限于从捐献者登记到遗体接受的流程,而医学院校接受遗体后开展解剖学教学和人文教育也是捐献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遗体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一行于2018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简称UBC)进修解剖学。作为加拿大著名高等学府,UBC集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校医学生对器官移植的认知与态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器官移植和捐献的认知,进而影响中国器官捐献移植工作的进程。 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人体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态度与认知。 方法:选择济宁医学院400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对器官移植、器官(遗体)捐献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器官移植、器官(遗体)捐献知识的来源。③对捐献器官(遗体) 所持态度。 结果与结论:69.8%在校医学生了解器官移植捐献概念,44.6%赞成捐献自己身后器官。说明在校医学生能较好认同器官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但对器官捐献所持态度不很乐观,影响其捐献态度的主要因素为家属情感和捐献程序和传统观念。一年级赞同率最低,为26.6%,五年级最高,为61.4%,赞同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55.6%的在校医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器官捐献者一定的奖励或补偿。  相似文献   

13.
遗体是解剖实验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遗体捐献项目是中国教学用遗体的重要来源.199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三家遗体捐献站成立,开启了北京市遗体捐献的新纪元.本文对20年来北京市志愿遗体捐献进行总结与展望,为中国遗体捐献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遗体捐献是指人类在死亡后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无偿捐献,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一片空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遗体捐献工作的发展仍处于一个较缓慢的速度,有很多人对遗体捐献存在误解和茫然,甚至不认同遗体捐献。为了提高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更好营造遗体捐献良好社会氛围,在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刻捐献躯体,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是对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是值得称颂的义举。为此本文就中国遗体捐献作一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张红  罗娜  孙珍珍  胡梅  唐雨  聂政 《解剖学研究》2021,43(4):458-460
目的 旨在了解成都市大学生对于遗体捐献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捐献意愿的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这五所高校716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在调查者中99.1%的成都市大学生对遗体捐献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有39.9%的成都市大学生知道遗体捐献机构及12%知道遗体捐献流程.其次,87.9%的成都市大学生赞同遗体捐献,在不赞同遗体捐献中排首要原因的是担心遗体遭受不尊重.并且54.7%的成都市大学生认为遗体捐献应该有一定补偿,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中排首位的是本人或亲属享受移植器官时的优先治疗权.结论 相关部门应拓展大学生对于遗体捐献机构、遗体捐献流程等的了解,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及和各级医疗部门沟通合作,提高遗体捐献率.  相似文献   

16.
<正>遗体对于医学教育、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起步较晚进展缓慢。2000年上海首先通过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将其遗体捐献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推动了遗体捐献的规范进行以及医学科学  相似文献   

17.
曾妍  陈旦  潘爱华 《解剖学杂志》2021,44(4):362-364
遗体捐献一般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遗体捐献对推动社会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医学院校而言,遗体捐献是学校尸体标本的主要来源,而医学院校可供使用的标本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2].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完善的遗体捐献立法体系可以有效推动遗体捐献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以及现有的法律法规,分析我国遗体捐献立法的现状以及问题,希望在法律层面对我国遗体捐献提出建议,推动我国遗体捐献立法的完善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遗体捐献工作起步较晚、进展缓慢。以浙江省为例,自2016年省红十字会启动遗体捐献工作截止到2022年2月,全省共实现遗体捐献960例,其中杭州市每年约有60例(数据来自浙江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相关立法的不完善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2]。  相似文献   

19.
正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反应所持的评价性、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1]。早期研究者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倾向于把它视为消极的、单维的概念,后期的研究者不断修正死亡态度的内在结构,并倾向于认为死亡态度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接受、趋近接受以及自然接受5个维度。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是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死亡态度时经常应用的工具。死亡和遗体密不可分。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却是世界上遗体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的遗体捐献态度对公众的遗体捐献态度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都可能产生影响。对医学生来说,大一是接受医学  相似文献   

20.
<正>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最早接触的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最好教学媒介就是称作"大体老师"的遗体标本,本校的这些遗体标本都来自捐献。在对"大体老师"(遗体)进行动手解剖、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外,还特别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本教研室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常人难以理解的遗体捐献、接收和利用的过程,开展形式独特的系列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