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背景 ]探讨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血清胆汁酸与其他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及对肝硬变预后的价值 .[病列报告 ]测定 117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空腹血清胆汁酸 .血清胆汁酸的敏感性优于其他肝功能指标 ,但与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之间无显著差异 ,与谷丙转氨酶、γ 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之间无相关关系 .血清胆汁酸随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并发现血清胆汁酸低于5 0 μmol/L者 1年内死亡率为 7% ,而高于 5 0 μmol/L者 ,1年内死亡率为 5 5 % .[讨论 ]空腹血清胆汁酸在肝硬变的不同阶段都升高 ,即使是晚期肝硬变患者中亦如此 .血清胆汁酸能反映肝硬变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胆结石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06年346例肝硬化患者胆石症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并以肝炎并胆石症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肝硬化患者并胆石症发生率为36.7%明显高于肝炎组11.1%。肝硬化患者并胆石症发生率与年龄,肝硬化病因,血清胆红素有关。胆结石位置以胆囊为主(55.9%)。结论肝硬化易合并胆结石;年龄、肝功能受损程度影响胆石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血清肝汁酸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背景〕探讨肝炎后肝硬变患血清胆汁酸与其他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及对肝硬变预后的价值。〔病例报告〕测定117例肝炎后肝硬变患空腹血清肝汁酸。血清胆汁酸的敏感性优于其他肝功能指标,但与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之间无显差异,与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之间无相关关系。血清肝汗酸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并发现血清胆汁酸低于50μmol/L1年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胆石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发生率及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汁酸含量的关系,方法:115例住院肝硬化患者,用B超或CT检查确定有无胆结石及胆石的部位,应用酶法测定其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的含量,并与102例非肝病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比较。结果:115例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发生率显著肝病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发生率增高,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及胆汁酸在肝损伤中能否替代血清白蛋白及总胆红素应用于临床。方法:对本院117例肝病患者及60例正常人群血清中的前白蛋白(PA)、血清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测试比较分析。结果:PA除脂肪肝组外,各组肝病患者测试值明显下降,TBA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TBA与PA因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可做为肝功能检查中很重要的指标,可替代TBIL、ALB进行肝功能组合。  相似文献   

6.
门脉高压性胆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胆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25例肝硬化合并胆石症患者为胆石组,30例肝硬化无胆石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胆囊非特异性炎症、脾肿大程度。结果:结石组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胆石组患者的胆囊非特异性炎症、脾肿大程度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门脉高压性胆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清胆汁酸代谢异常、胆囊非特异性炎症、脾亢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锦宏  阮冰 《浙江医学》2000,22(1):17-18
目的 为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耦联比色法检测119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 显示急性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脂肪肝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异常率为94.3%,高于其它肝功能指标异常率,且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提示血清总胆汁酸是一项较灵敏的肝功能指标,尤其是在肝功能常规指标改变不明显时,对各种肝病特别 硬  相似文献   

8.
贾绮宾  李笠  阴英  黄聪  肖彬  蓝宇 《北京医学》2009,31(1):16-19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分级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将慢性肝病患者108例,根据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分为Child A级组(53例),Child B级组(30例)及Child C级组(2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分别取肘静脉血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了解肝、脾、门静脉宽度及腹水情况。结果①Child A、B、C三组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5.9mg/L、29.1mg/L和26mg/L,前白蛋白为207mg/L、110.2mg/L和76.2mg/L,胆固醇为4.5nmol/L、3.6nmol/L和2.3nmol/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②Child A、B、C三组总胆汁酸水平分别为13.4μmol/L、31.5μmol/L和58.53μmol/L,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凝血酶原时间三组分别为14.5s、15.7s和20.2s。而凝血酶原活动度为84.1%、62%和37.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Child C组死亡的6例中,血清前白蛋白〈100mg/L,总胆汁酸〉30μmol/L,胆固醇〈2.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结论除血清白蛋白符合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分级意义不大。而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的分级及判断预后更具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胆石症的发生率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80例肝硬化患者胆石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中58例胆石症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胆石症的发生率为27.5%,其中胆囊结石15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胆囊和胆管结石3例。肝硬化胆石症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γ谷氨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无胆石症肝硬化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 RIA 法对57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血清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肝硬变腹水组 EDLS 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变无腹水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01)。而24h 尿钠排出量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和 P<0.01)。Child 肝功能分级,肝功能越差,血清 EDLS 含量越高。腹水组血清EDLS 与白蛋白及24h 尿钠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及 ALT 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果表明:检测血清 EDLS 含量对判断肝硬变程度、肝脏储备能力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CHE/ALT比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136例健康对照组与973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HE/ALT比值,并分析血清CHE/ALT比值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某些并发症等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HE/ALT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死亡组血清CHE/ALT比值显著低于存活组;肝硬化肝功能B级组血清CHE/ALT比值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组,肝功能C级组血清CHE/ALT比值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组与B级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血清CHE/ALT比值显著低于未并发肝性脑病组;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组血清CHE/ALT比值显著低于未并发原发性肝癌组。结论:肝硬化病人血清CHE/ALT比值明显降低,并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及原发性肝癌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住院治疗14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并发SBP80例为研究组,未发生SBP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肝功能分级(Child-pugh)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Child-pugh)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高危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陈卓鹏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56-1256,127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值(UA)的变化与肝硬化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健康者以及5l例肝硬化患者的血UA、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及彩色B超。结果随着临床肝硬化程度的加重,UA逐渐下降,C级与A级比较轻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UA降低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关系,检测UA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作为反映肝硬化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辅助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病人血清总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相互关系,评价肝细胞再生能力,为临床选择肝移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8例肝炎肝硬化病人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组104例,B级组68例,C级组36例,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值,并进行分析。结果Child-PughA级组病人的血清白蛋白与总胆红素之间呈负相关(P〈0.05),Child-PughB级组和C级组病人的血清白蛋白与总胆红素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合成和胆红素分解代谢应该是肝脏的重要功能部分。代偿性肝硬化病人的功能恢复可能反映了肝细胞再生良好。失代偿性肝硬化或终末期肝病病人很难从预期的治疗中得益。对于这些病人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只要条件许可,应尽早选择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血浆胃动素水平测定。同时检查了有关肝功能指标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肝硬化MTL升高。MTL值按Child分级,C级〉B级〉A级,相关均具有极显著意义;与血浆白蛋白呈明显负相关,与血浆总胆红素,血肌酐呈明显正怀谷丙转氨酶地明显相关性。MTL水平对肝功能判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冼珍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197-1198,1219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分析作为肝细胞损伤程度分级的辅助指标。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光光度法与自动生化仪化学法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35例慢性轻度乙肝、38例慢性中度乙肝、26例慢性重度乙肝、30例肝炎肝硬化和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NO、iNOS的含量及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重度乙肝组血清NO、iNOS水平〉慢性中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慢性轻度乙肝组NO、iNOS水平与ALT、ALP正相关(P〈0.05)、慢性中度乙肝组与STB、SDB、ALP正相关(P〈0.05),与ALT呈显著正相关(P〈0.01)、慢性重度乙肝组与STB、SDB、ALP、ALT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LB呈负相关(P〈0.05);肝炎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与STB、SDB、AL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TBA、ALT正相关(P〈0.05),与ALB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NO、iNOS水平在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肝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辅助性指标,结合其他肝功能指标作为肝细胞损伤程度的血清学分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胆汁酸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清胆汁酸对肝硬化病情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以5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比较89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各肝功能指标情况,研究各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各肝功能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组任意两组TBA、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ALT水平与c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级组AST水平与B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A、TBIL与Child—pugh评分均呈正相关(r=0.692、0.529,P〈0.05)。结论:血清TBA与Child—pugh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准确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B超检查、分析 ,比较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 (P <0 .0 5)。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 4mm胆囊结石的阳性率高于胆囊壁 <4mm者 (P <0 .0 5)。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 1 3mm胆囊结石的阳性率高于内径<1 3mm者 (P <0 .0 1 )。结论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与胆囊壁厚度 ,门静脉内径、肝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NO水平.结果:血清NO水平,慢性乙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1).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B级(P<0.01),随着肝硬化病变的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肝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评判的观察指标,同时血清NO水平的研究可能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硬化病人血、尿β2-微球蛋白升高的临床特点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56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分级标准分成3组,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结果 肝硬化病人血β2-微球蛋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且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相关关系。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且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相关关系。结论 大多数肝硬化患者血β2-微球蛋白都升高,并且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关。在肝硬化早期即有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相关关系。尿β2-微球蛋白有助于及早判断肝硬化病人肾小管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