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多发硬化病例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临床上均具有反复发作病史.病灶分布于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34例,其中垂直于侧脑室分布30例,脊髓颈段、中上胸段19例;其它部位单位发5例.病灶直径从3mm~5cm;病灶形态是团块样41例,条带状17例;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新发病灶及活动期病灶增强后均见强化,呈斑片状、环状或线状强化,陈旧性病灶不强化.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可对多发性硬化病例进行明显诊断及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经McDonald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1cm为主(62例,75.61%),〉5cm次之(23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1WI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1cm/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5cm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5cm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最大直径〉5cm(23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例,74.39%)。结论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经McDonald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1 cm为主(62例,75.61%),>5 cm次之(23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1WI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1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1 cm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5 cm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5 cm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最大直径>5 cm(23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例,74.39%)。结论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脊髓型多发性硬化11例,均行MRI检查,对其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MRI表现为,11例患者的病灶以颈髓多见,病变脊髓在T1WI像为低或等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病灶位于脊髓两侧和后部,病灶活动期呈斑片状或边缘强化,应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对脊髓出现的可疑脱髓鞘病灶者有一定的帮助。结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征性MRI表现,MRI有助于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是目前诊断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及脊髓的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 :分析 2 8例明确诊断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及脊髓 MRI资料。结果 :多发性硬化患者脑部病灶以脑室旁白质内多见 ,其它部位依次为半卵圆中心、颞叶白质、小脑半球和脑干。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脊髓内病灶以颈段脊髓多见 ,其次为胸段脊髓 ,分别占81.2 5 %和 18.75 %。形态多为长条形或梭形。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及脊髓内病灶在影像上病程不同可表现长 T1等 T1和T2。结论 :MRI能早期发现多发性硬化的病灶 ,并可动态观察硬化斑的消退、进展与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及MRJ特征,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对20例颅脑MS患者临床资料、病灶部位、形态、MR信号及强化特点、胼胝体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S以青、中年女性稍多见,急性、亚急性起病,多以视觉障碍或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视觉诱发电位大多数异常.MRJ检查18例发现病灶,敏感性90%(18/20).病灶以双侧侧脑室旁、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半卵圆中心多发.病灶大、小不等,多数为圆形、卵圆形."直角脱髓鞘征"及"白质变脏征"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征象.T1WI上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Flair序列显示病灶更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可呈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弧形强化或无强化.结论 MS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有助于脑部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诊断MS最敏感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对大脑脱髓鞘假瘤(demyelination pseudotumor,DP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大脑DPT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病灶多发1例,单发8例。MRI平扫显示,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DWI上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病灶内可见斑片状强化,余7例均见垂直于侧脑室的线条状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于DP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垂直于侧脑室的线条状强化是大脑DPT的典型MRI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46例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起病形式以急性(58.70%,27/46)或亚急性(34.78%,16/46)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95.65%,44/46)、感觉障碍(84.78%,39/46)和尿潴留(67.39%,31/46)。MRI受累部位以颈髓最常见(45.65%,21/46),其次为胸髓(28.26%,13/46),呈脊髓内单一或散在多发长T。、长T: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病灶长度一般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84.78%,39/46),个别患者(15.22%,7/46)病灶长度超过2个椎体节段;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78.26%,36/46)。结论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脊髓受累可呈现单一或散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度较少超过2个椎体节段,但病灶节段延长不能排除多发性硬化。MRI是诊断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最敏感和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3例脊髓MS患者,对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处脊髓的形态、MR信号及病变的强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临床症状进行对照。结果 13例脊髓MS主要发生在颈髓,急性期局部脊髓肿胀,T1加权像病变呈等信号或边缘模糊的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活动期病灶呈斑片状、环状或弓形强化。反复发作病例、多发病灶其强化多样性,临床症状多变性。结论 脊髓MS有其特征性MRI表现,其与临床有较强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部磁共振成像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寻找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征象。方法 分析41例临床确诊MS患者的常规脑部MRI表现,内容包括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及增强表现等。结果 脑部的MS灶可以单发和多发,单发者幕下多见,多发者以4~15个病灶者最多。少数病例的病灶弥漫分布,无法计数,呈现“白质变脏征”。斑块分布以两侧脑室旁最多见,其次为额顶叶皮层下、胼胝体、脑干,伴发小脑内病灶仅2例。斑块直径约几个毫米至2cm不等,约占75%; 2cm以上病灶者少见,最大病灶约6~7cm。根据形态和信号,病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灶呈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膨胀感,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周围可见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增高程度不同,表现为中央呈“核心”而周围呈“晕环”。此类病灶均表现强化,最典型为环形强化、强化环完整或呈不完整弓形,即使病灶较大仍具有上述特点。慢性病灶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大体对称性的病灶,分布于两侧脑室旁,另一种病灶分布较分散,额、顶叶,侧脑室旁及脑干等处都有,病灶呈小条、片状,部分融合成较大片状。慢性病灶有收缩感,边缘较锐利,信号较均匀,周围无晕环征象,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脑部MS有多种MRI表现,部分征象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多发性硬化(MS)病灶和脑萎缩的MRI特点,并对其与脑萎缩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80例确诊的脑MS患者按照年龄分成两组;每例患者MRI检查时均进行5 mm层厚不间断横断面T1、T2加权像扫描;观察MS的病灶数目、信号和形态特点及分布规律;测量脑萎缩数据,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MS脑萎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MRI显示脑MS病灶多呈卵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典型病灶长轴与侧脑室切线垂直,病灶以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改变为主.(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MS患者脑室的测量径线明显增大,脑沟及外侧裂明显增宽,脑实质的测量径线明显缩小.(3)对MS患者脑萎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DSS)是脑萎缩的最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脑MS的病灶多分布在侧脑室周围,以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病灶形态多呈卵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脑MS患者的病程、病灶的数目及直径以及EDSS得分均与脑萎缩明显相关;脑萎缩在脑MS患者中普遍存在并逐渐进展,其测量数据可作为临床监测MS进展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3例脊髓MS患者,对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处脊髓的形态、MR信号及病变的强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临床症状进行对照。结果 13例脊髓MS主要发生在颈髓,急性期局部脊髓肿胀,T1加权像病变呈等信号或边缘模糊的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活动期病灶呈斑片状、环状或弓形强化。反复发作病例、多发病灶其强化多样性,临床症状多变性。结论 脊髓MS有其特征性MRI表现,其与临床有较强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髓转移瘤(ISCM)的MRI特征及其病理机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确诊的ISCM,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5例转移瘤均为单发,位于颈髓3例,胸髓5例,胸腰段脊髓圆锥部7例.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12例,低信号3例;T2WI呈高信号14例.等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均呈明显强化,7例呈环形强化,4例结节状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ISCM的特征性MRI表现为脊髓内明显强化的环形或结节状病灶,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临床与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MRI表坎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及MRI对M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临床确诊的MS进行头部和/或脊髓MRI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结果:MS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减退,感觉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MRI表现为异常信号呈T1和/或等T1及长T2改变且分布广泛。病变分布以大脑皮质下白质、脑室周围、丘脑、胼胝体、脑干、小脑、颈胸段脊髓等明显、脑室旁椭圆形病灶与矢状位垂直及发现胼胝体脱髓鞘病灶为本病较具特征性的改变。MRI尚可发现无症状病变。结论:MRI不仅有助于MS诊断.尚能动态观察MS病情进展及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5.
神经梅毒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目的 提高对神经梅毒MRI表现的认识,探讨MRI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价值与局限性.方法 总结了临床与实验室证实的11例神经梅毒患者经1.5T超导MR进行检查(9例增强,2例平扫)的结果.结果 2例梅毒树胶肿患者表现为脑内占位性病灶(1例左小脑半球,1例右额叶),呈不均匀强化;1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示右额、颞、顶叶局部脑萎缩,伴脑内多发腔梗;1例脑膜梅毒患者脑表面颅板下及大脑镰、小脑幕脑膜强化明显,双侧海马区见条状强化;1例脊膜血管梅毒患者胸腰段MRI示脊髓增粗,髓内异常信号,不均匀强化;6例脑膜血管梅毒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血管炎表现,脑叶多发病灶,颞顶叶、额顶叶、顶枕叶、双侧丘脑、中脑等处或基底节及侧脑室旁多个大小不等的异常长T1、长T2信号,其中3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伴脑膜强化.结论 神经梅毒在MRI上无特异性表现,但MRI是显示其病变范围、病变性质以及治疗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46例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起病形式以急性(58.70%,27/46)或亚急性(34.78%,16/46)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95.65%,44/46)、感觉障碍(84.78%,39/46)和尿潴留(67.39%,31/46)。MRI受累部位以颈髓最常见(45.65%21/46),其次为胸髓(28.26%,13/46),呈脊髓内单一或散在多发长T1、长T2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病灶长度一般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84.78%,39/46),个别患者(15.22%,7/46)病灶长度超过2个椎体节段;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78.26%,36/46)。结论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脊髓受累可呈现单一或散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度较少超过2个椎体节段,但病灶节段延长不能排除多发性硬化。MRI是诊断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最敏感和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节性硬化16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收集16例结节性硬化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回顾分析其脑部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CT检查10例表现为沿侧脑室壁分布的钙化结节,其中多发结节9例,单发结节1例,1例表现为室管膜下等密度结节,2例未见明确异常。11例MRI平扫均可显示室管膜下结节,其中多发10例,单发1例,T1WI结节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分别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所有结节大小介于2~14mm;MRI同时显示脑皮质及皮质下病变10例。7例MRI增强扫描可见室管膜下结节呈轻中度强化,脑实质内结节多不强化。结论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CT可敏感显示室管膜下结节的钙化,MRI则对CT不易显示的未钙化结节及脑实质内病变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报告 11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 (MS) ,占同期多发性硬化住院病人 18.6 %。其临床表现为脊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病程中有缓解与复发 ,或呈慢性进展。颈段脊髓 2例 ,胸段脊髓 9例 ,均作了磁共振扫描 (MRI) ,其特点是 :脊髓内病灶的间断分布与其长轴走行一致的椭圆形或条索状病灶 ,病灶呈偏心分布。本资料及文献报道有一些 MS患者以脊髓受损为首发部位 ,并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脊髓受损的临床病征 ,MRI的使用对早期脊髓型 MS诊断有很大价值 ,但脊髓型 MS是独立疾病 ,还是 MS病程中脊髓受损的表现之一 ,在研究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脑部多发性硬化的常规MRI及临床表现 ,总结鉴别意义。方法 :回顾华山医院住院病人中临床确诊脑部多发性硬化 2 0例 ,分析常规MRI上斑块各种特征 ,与脑囊虫、梗死、非特异性白质病变等比较。结果 :2 0例脑部多发性硬化共有斑块约 2 5 8个。分布上侧脑室旁最常见 ,其次为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及脑干 ,小脑斑块最少。急性期斑块为卵圆形或圆形 ,有膨胀感。几毫米至 2cm不等 ,周围可有水肿 ,慢性期趋于片状。T1WI呈略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急性期由于斑块与水肿在T2 WI上的不同 ,呈“核心”现象。结论 :脑部多发性硬化常规MRI有一定特征性 ,结合临床 ,可以与囊虫、梗死及血管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间,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例.结果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影像学表现为: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后见肿瘤无明显强化.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9例,均无复发.结论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好发于中年.临床上遇到较长的病史,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I T1WI像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CT、MRI增强后见无明显强化,位于侧脑室内肿瘤,应该考虑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诊断.手术全切肿瘤,预后好,术后无需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