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吕耘 《海南医学》2005,16(2):77-77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心电图异常关系。方法 对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59例(92.1%);ST-T段异常改变31例(48.4%);心律失常18例(28.1%);房室传导阻滞6例(9.3%);左心室肥大1例(1.5%);Q-T间期延长1例(1.5%);心电图正常的6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心电图异常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69例,分析住院期间心电图与其它辅助检查对诊断的价值.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异常率占100%,提示心律失常最常见ST-T改变次之,传导阻滞少见.结论:心电图变化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虽非特异,但许多典型改变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后胸部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90例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类型将其分为乳腺癌组、食管癌组和肺癌组各3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单纯放疗组、同步放化疗组和序贯放化疗组各30例,并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90例胸部肿瘤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当天、治疗后6个月的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乳腺癌组、食管癌组、肺癌组的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单纯放疗组、同步放化疗组、序贯放化疗组的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结果:治疗前、治疗当天与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窦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治疗当天偶发房性心律失常率、ST-T改变发生率、频发房性心律失常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偶发房性心律失常、ST-T改变发生率、频发房性心律失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食管癌组、肺癌组调强放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组、同步放化疗组、序贯放化疗组治疗前后窦性心律失常、偶发房性心律失常、频发房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当天胸部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易出现偶发房早、ST-T改变、频发房早等异常,与肿瘤类型及治疗方法无关,半年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心肌炎目前临床仍以心电图作为主要诊断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时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的机制。笔者对1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异常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过早搏动70例,窦性心动过速30例,ST-T改变30例,房室传导阻滞20例。结论:各种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表现,心电图检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强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或疑似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描记及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对比所得结果。结果 DCG监测各种心律失常及ST-T异常的阳性检出率为93.33%,高于ECG的阳性检出率53.33%(P<0.05);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T改变的捡出率DCG方法均高于ECG检查(P<0.05)。结论 DCG监测能检出比较复杂的心电图异常,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更确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和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及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1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2例患儿中118例心电图有异常改变,其中,心律失常95例,ST-T改变33例,QT间期延长8例,QRS低电压4例,异常Q波2例。单项改变者50例,2项改变者57例,3项以上改变者11例。心电图异常率高于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及心肌酶的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和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均进行DCG、ECG检查,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DCG在ST-T异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房室传导阻滞、Ⅲ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中的检出率均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G、ECG在Q-T间期延长、病窦综合征、短阵室速、异常Q波、室上心动过速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G检出率[91.61%(131/143)]高于ECG的[66.43%(9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能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同时能观察到ECG难以显示的心电变化,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詹正学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89-1390
目的:探讨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实施24h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确诊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80例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2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2组患者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等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房性早搏检出率2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特异性及敏感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稚华  陈序 《西部医学》2008,20(4):768-76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采用DCG监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8例,对其24小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儿中,24小时发生室性早搏103例(61.3%),成对室早12例(7.1%),室性心动过速5例(2.9%),房性早搏66例(39.2%),房性心动过速8例(4.7%),Ⅱ度窦房传导阻滞9例(5.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6.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ST-T改变28例(16.6%)。结论DCG检查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对接受含蒽环类药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11-03-07至2013-06-30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乳腺与甲状腺科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8例。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3、6个周期后,对两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肌钙蛋白T(CTnT)水平检测,并记录化疗过程中的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年龄和病理分期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两组心电图检查ST-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RS波群电压下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两组ST-T异常、QRS波群电压下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过程中,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与左心房主动收缩充盈峰比值(E/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两组CTn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两组CTn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患者均发生了脱发现象;两组头晕/头痛、乏力、血压升高、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及心率减慢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可以降低含蒽环类药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毒性,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刘志莲 《河北医学》2014,(11):1808-1811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择期行单侧膝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B组)两组,每组25例。结果:A组患者的阻滞效果明显比B组好( P<0.05);A组患者T2-T5时的SBP、DBP 均明显比B组高(P<0.05);A组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比B组早(P<0.05),麻醉时间均明显比B组长(P<0.05);A组患者的术后2h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8%(2/25)明显比B组60%(15/25)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特点,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有5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大致正常,73例有异常改变.73例异常中有各种心律失常者66例,占90.4%,伴ST段、T波改变的11例;仅有ST段、T波改变的7例,占9....  相似文献   

13.
张玉清 《四川医学》2011,32(5):740-741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7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35例加用1,6二磷酸果糖100~250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25例加用维生素C 100~200mg/(kg·d)静脉滴注,14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2周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3例(94%),对照组2周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1例(84%)(P〈0.01)治疗后心电图改变,其中治疗组ST-T段压低1周恢复32例(91%),对照组ST-T段压低1周恢复正常14例(56%)(P〈0.05),2周后两组均恢复正常。室性早搏治疗组2周室性早搏消失16例(80%),对照组2周室性早搏消失9例(56%)(P〈0.05)。心肌酶谱监测:治疗组2周时CK-MB,cTnT,恢复正常分别占83%、77%,对照组2周恢复正常分别为占50%、52%(P1〈0.05,P2〈0.01),于2~3个月两次复查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与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相比较,其可明显缩短病程,从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恢复情况看,说明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炎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抗柯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研究抗柯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辅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就诊的6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抗柯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优于对照组的65.63%(χ^2=6.87,P〈0.01),治疗前后治疗组的各项体征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杀菌消炎效果好,且复发率低(P〈0.05)。结论:抗柯注射液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可以起到更好的杀菌消炎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推荐在相关疾病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6例,两组常规治疗包括应用COA(辅酶A)、KCl、肌肝、维生素C3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予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341,P〈0.05)。两组治疗后的CK、CK—MBLDH、cTn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黄芪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椎广商胃.  相似文献   

16.
刘辉 《四川医学》2013,(12):1845-1847
目的 探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果糖二磷酸钠,7天后观察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2周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K、CK-MB及CTnI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血清CK、CK-MB及CTnI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显著改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叶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115-116
目的探讨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64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64例产妇根据使用罗哌卡因比重情况随机分为I组(等比重罗哌卡因)、Ⅱ组(重比重罗哌卡因),各32例;比较两组MAP、HR、SPO2麻醉前后的变化;下肢运动阻滞评分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方法评定感觉阻滞胸椎平面、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两组不良反应(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8分)发生率。结果Ⅱ组心率(HR)麻醉后5min明显降低,术后10min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Ⅱ组SPO2(%)麻醉后5min明显降低,术后10min较麻醉前无显著变化(P〉0.05)。应用改良Bromage评分方法观察,l组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两组感觉阻滞胸椎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且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8分的例数为0,明显低于Ⅱ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8分的发生率(P〈0.05)。结论等比重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能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对血压、心率影响小,麻醉术后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起效迅速、阻滞效果显著、阻滞后消退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8.
孙华 《吉林医学》2011,32(26):5428-542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价值。方法:对132例VMC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111例,常规心电图异常61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提高VMC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小儿VMC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戚清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26-4627
目的:评价外源性磷酸肌酸(CP)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51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组(CP组)26例和1,6-二磷酸果糖(FDP)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2组分别给予CP和FD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左室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结果 CP组治疗有效率为84.6%,FDP组有效率为52.0%。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F、F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CP组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能较好地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血清心房利钠肽(ANP)的水平变化,探讨ANP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5例检测ANP,并与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7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ANP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检测组的A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病毒性心肌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轻、重度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NP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指标,且可以作为早期判断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