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在现阶段未取得较好的进展。随着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以及其修复机制的研究的深入,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脊髓损伤后几种常见的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相关表达情况以及在急性脊髓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 30只 ,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 (GFP)对照组及GDNF治疗组。采用改良Nystr m法经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 Chol和重组质粒 pEGFP GDNF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HE染色观察伤后 4周伤段脊髓残存组织的面积 ,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 1~ 4周 ,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GFP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伤后 4周 ,GDNF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的面积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和萎缩 ,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是否可以改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对于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活化的影响。 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MG并鉴定。建立缺氧 复氧模型并鉴定。首先,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MG在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状态下自身释放tPA的含量,细胞被分为正常组、PBS对照组和OGD3h复氧不同时间组(1、3、5、7、24 h)。其次,研究NSP在MG缺氧/复氧时的作用,本部分实验分3组,分别为缺氧/复氧干预组、tPA干预组及tPA+NSP干预组。以上各组均设3个复孔,实验重复3次。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盖玻片上细胞形态学变化,CCK 8法检测各组间细胞增殖率,ELISA试剂盒测定IL 1β和NO含量。结果 MG在H/R时合成tPA,OGD3h复氧3 h时释放量最多。H/R时MG激活,炎性因子IL 1β和NO的释放增多。tPA干预MG后,细胞活化并增殖、IL 1β和NO的释放增多。各NSP预处理组细胞活化、增殖和炎性因子的释放增多均没有tPA或H/R干预组明显。结论 MG在H/R时合成tPA。H/R早期即诱发了MG的活化。tPA可以进一步诱发MG的增殖和活化。H/R和tPA的干预均引起IL 1β和NO的释放。NSP可减轻H/R和tPA干预引起的MG活化和增殖,减少MG中IL 1β和NO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d移植NSC。实验分为3组:NSC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d,A组G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d GDN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SC在移植后可上调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应用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Cs)移植并联合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了(GDNF)对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方法;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T8半横断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纯化的OECs植入脊髓损伤处,同时局部应用GDNF,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联合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技术评价OECs和GDNF对神经元存活和纤维再生的影响。结果:(1)OECs和GDNF联合应用时对皮质和红核神经元有逆行性保护作用;可促进脊髓下行传导束再生,肢体运动功能恢复,(2)OECs和GDNF联合应用组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强,高于GDNF或OECs单用组。结论:联合应用GDNF和OECs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BDNF表达变化及外源性NGF与BDNF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为药物组、对照组,每只大鼠又分为损伤例组(L组)和健侧组(R组)两个亚组。用原位杂交、免疫级化技术检测BDNF的表达水平,现察各组在1d、7d、14d、21d及28d时的变化。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药物组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除1d,7d组外其余均多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健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在最初的3周内逐渐下降,然后开始恢复,但至第4周尚未恢复到开始时的水平;而两组健侧BDNF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NGF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的增加;而对健侧BDNF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唯物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和GDNF组,改良Allen法撞击致伤T12脊髓,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NS和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GDNF组较NS组ChE活性显著增 相似文献
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和体质量的影响@宋海涛
@贾连顺
@陈哲宇
@沈强
@路长林
@强华&&&&&&&& 相似文献
9.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 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观察外源性GDNF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利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并通过辣根过氧化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DC-Chol介导GDNF基因可有效地转染脊髓组织 中并得到表达。GDNF转基因4周后可明显增加NF阳性轴突数目,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外源性GDNF在损伤区局部高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提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理想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动物模型并评估脊髓及膀胱状态.方法 1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6只,实验组(T9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1O只,记录每日实验组大鼠手法排尿量等情况以评估SCI后NB恢复情况,术后2周使用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膀胱内压以评估大鼠膀胱状态.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后1d、5d、1Od、13d、14d时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术后16d实验组大鼠尿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后一周内,大鼠手法辅助排尿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术后一周后,大鼠辅助排尿量逐渐减低并于两周时渐渐稳定.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在最大膀胱压、膀胱基础压、排尿阈、收缩间隔、膀胱容量、排尿效率的参数值分别为26.60士4.31 mmH2O、21.66±2.56 mmH2O;11.66士1.33 mmH2O、14.72士2.65 mmH2O;20.46±0.52 mmH2O、16.99±0.81 mmH2O;1.36士1.58 min、2.02±0.36 min;0.82士0.15 mL、2.20士0.24 mL;92.67%±1.97%、25.33%士4.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9水平脊髓全横断损伤制作的NB大鼠模型可操作性强,易量化、可重复,在正确积极的术后护理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使用术后SCI大鼠手法排尿量的变化判断脊髓恢复情况,并以尿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大鼠在膀胱连续灌注下的膀胱压力变化来评价其膀胱状态客观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火针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火针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隔24 h火针针刺大鼠脊髓损伤部位上下端的棘突间隙,另两组相应时间点行相同抓握。于伤后1、3、5、7 d采用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并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 BBB评分显示,火针组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模型组,特别是在造模并干预7 d后效果更加显着(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火针组的BDNF表达在各时间点均增加,火针组3、5、7 d的BDNF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与BDNF表达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高度相关。[结论] 火针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褪黑素对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分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1(iNOS-1)在损伤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来说明褪黑素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方法 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褪黑素组、甲强龙组、打击对照组和无水乙醇组,以T9为中心,采用改良Allen's脊髓打击技术,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分别注射褪黑素、甲强龙、生理盐水及无水乙醇,分别在2、24和72 h处死取材,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对脊髓组织进行标记.结果 在损伤后,GFAP及iNOS-1的表达在各组均呈逐渐增高趋势,褪黑素组与甲强龙组均较打击对照组表达降低,无水乙醇组与打击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褪黑素对脊髓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性治疗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GFAP和iNOS-1的表达来实现的,且与甲强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
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脊髓挫伤组;(3)甲基强的松龙
治疗组(术后8 h内肌注50 mg/kg,此后每天甲基强的松龙肌注量减少10 mg/kg);(4)金腰带治疗组(50 mg/kg,每日1次灌胃);
(5)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组(两种药物及给药方法相加)。采用BBB评分系统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
术后4周的脊髓切片进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多个样本间比较。结
果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联合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以及BBB评分分值
较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均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
和金腰带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其发挥疗效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脊髓挫伤组;(3)甲基强的松龙
治疗组(术后8 h内肌注50 mg/kg,此后每天甲基强的松龙肌注量减少10 mg/kg);(4)金腰带治疗组(50 mg/kg,每日1次灌胃);
(5)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组(两种药物及给药方法相加)。采用BBB评分系统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
术后4周的脊髓切片进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多个样本间比较。结
果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联合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以及BBB评分分值
较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均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
和金腰带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其发挥疗效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Gary C.Sieck△;Carlos B.Mantilla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9(2):111-116
高颈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导致膈肌麻痹,了解如何恢复SCI患者膈神经的节律活动至关重要。控制膈运动神经元(phrenic motor neuron,PhMn)的兴奋性前运动神经元主要起源于同侧延髓,因此,当C2脊髓半离断(spinal cord hemisection,SH)后,损伤侧的下行冲动中断,同侧膈神经的节律消失。随后,潜在的对侧下行冲动逐渐增强(神经可塑性),使PhMn的节律性活动恢复。众多证据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通过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受体(如TrkB)在神经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鞘膜内注射BDNF能促进PhMn节律性的恢复,而注射TrkB-Fc(一种可抑制细胞外BDNF的融合蛋白)则延迟恢复。应用腺病毒载体(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AVV)靶向诱导PhMn中TrkB的表达也可促进PhMn节律性的恢复,而Si-RNA诱导的PhMn中TrkB表达抑制则延缓恢复。总之,增强PhMn的BDNF-TrkB信号通路可能是促进SCI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大鼠SCI后VEGF在脊髓神经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 SD大鼠 32只随机分为椎板切除组和脊髓损伤组 ,采用Allen法从背侧致伤T10脊髓 ,于术后 8h ,1,2 ,3d ,1,2 ,3周切取脊髓 ,S -P法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VECGF的分布 ,对神经细胞的阳性表达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脊髓中 ,无VEGP的表达 ,SCI后 8h出现VEGF强表达 ,1~ 3d达到高峰 ,并持续 1周。 2 ,3周后 ,VEGF表达率大幅度下降 (P<0 .0 1) ,前角大运动神经元较其他神经细胞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 (P <0 .0 1) ,背侧白质中胶质细胞较灰质和腹侧白质胶质细胞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结论 大鼠SCI早期 ,脊髓损伤区周围神经细胞可见不同程度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MP)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on axonal remyelin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Methods Forty-fiv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received MP and BDNF; group B received MP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and group C received CSF only. Contusion injury to adult rat spinal cord was produced at the T[10] vertebra level followed by immediate intravenous MP or CSF, and was thereafter infused intrathecally with BDNF or CSF for 6 weeks. Axonal remyelin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observed using RT-PCR,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open field locomotion.
Results An increase of 28.4%±2.3% in the expression of proteolipid protein (PLP) gene, an endogenous indicator of axonal remyelina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group A 24 hours after injury. Ten weeks lat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hematogenous inflammatory cellular infiltration in groups A and B compared to C (P<0.05). Concomitantly,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axonal remyelination was observed in group A compared to groups B and C (P<0.05). Furthermore,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MP and BDNF in group A resulted in stimulation of hindlimb activity as well as improvement in the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in open field locomotion (P<0.05).
Conclusions Combined therapy of MP and BDNF can improve functional recovery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include attenuating inflammatory cellular infiltration and enhancing axonal remyelination at the injury site. Such a combination may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17.
18.
测定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大鼠血浆和脊髓组织中内皮素(ET)及电解质含量,了解其变化规律,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后1h,4h,8h,24h血浆和脊髓组织内皮素含量,并测定 相应脊髓组织钠、钾、钙离子含量和含水量。结果:损伤1h,4h,8h血浆内皮素含量比对照组高(P<0.005),24h与 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脊髓组织内皮素含量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同一时间不同程度损 伤组比较,重度损伤组均较中度损伤组高(P<0.05)。脊髓组织中钠、钾、钙离子含量及含水量与组织内皮素含量 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内皮素含量升高,且与损伤程度有关,组织内皮素含量升高可导致组织水肿,钙、钠离子内流及钾离子外流而加重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