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癌腹水细胞膜表面糖链表达谱.方法 用H22细胞制备肝腹水模型鼠,3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肝腹水组(20只),注射10 d后抽取腹水提取癌细胞用吖啶橙荧光标记,应用凝集素芯片检测细胞膜表面糖表达谱.结果 肝癌腹水细胞膜表面有大量唾液酸、乙酰葡萄糖、乙酰半乳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糖链表达,正常小鼠肝组织中只有多聚乳糖胺类型糖链表达.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伴随着细胞膜糖链类型和数量增加,唾液酸、乙酰葡萄糖、乙酰半乳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糖链表达增加与肝癌变发生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凝集素芯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H460细胞膜表面糖链表达类型.方法 用胶原酶Ⅱ消化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提取的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利用凝集素对糖链的特异亲和性捕获细胞,激光扫描仪检测细胞膜表面糖链表达.结果 腺癌A549和大细胞肺癌H460除LTL和DBA这两个凝集素位点没有捕获到细胞外,其余各点均捕获到细胞.结论 根据凝集素的亲和特异性表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膜表面糖链类型主要有:唾液酸、乙酰葡萄糖、乙酰半乳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糖链,为建立癌症细胞膜表面糖链表达谱和寻找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作用位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凝集素芯片检测胃癌细胞株AGS和SGC-7901细胞膜表面糖链表达,并分析差异糖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用胰酶消化收集细胞,加入荧光标记试剂对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利用凝集素芯片上的凝集素位点对糖链的亲和特异性捕获荧光标记的细胞,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检测,凝集素流式细胞术验证,进而通过Transwell和划痕修复实验比较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结果:在大多数凝集素位点上,AGS和SGC-7901这两种细胞荧光信号未出现明显差异。与SGC-7901细胞相比,AGS细胞显示出较强的LEL和MALⅡ信号。甘露糖、唾液酸、乙酰葡萄糖/葡萄糖、乙酰半乳糖/半乳糖在两种细胞中均有表达。AGS细胞含有较多的多聚乳糖胺和α2-3唾液酸,且AGS细胞侵袭转移能力要强于SGC-7901细胞。结论:高侵袭转移潜能的胃癌细胞表达特征性的多聚乳糖胺和α2-3唾液酸。基于凝集素芯片进行细胞膜糖图谱检测,将有助于筛选出肿瘤相关的糖链标志物和肿瘤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凝集素亲和技术寻找肝癌转移相关特征性血清糖蛋白凝集素亲和谱,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本研究利用含有13种肿瘤相关的凝集素集合芯片技术,比较研究了非转移性和转移性人肝癌血清糖蛋白凝集素亲和谱,同时采用多重凝集素印迹方法验证凝集素芯片结果。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研究证明,与非转移人肝癌血清相比,转移性肝癌血清糖蛋白对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黑接骨木凝集素(sambucus nigra lection,SNA)、红腰豆凝集素(phaseolus vulgaris erythroagglutinin,PHAE)和欧曼陀罗凝集素(datura stramonium lectin,DSA)的亲和作用增强(P<0.05)。提示转移性肝癌血清糖蛋白出现了增多的唾液酸(sialic acid,sia)、N 乙酰葡萄糖胺(N acetyl glucosamine,GlcNAc)、平分型GlcNAc及多天线、偏二天线糖链结构。结论 血清糖蛋白聚糖链的变化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为临床筛选肝癌侵袭及转移相关的糖标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凝集素芯片检测胃正常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和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细胞膜表面糖链表达,并对芯片上捕获的细胞进行初步的免疫荧光研究.方法 用胶原酶Ⅱ消化细胞系,利用芯片上的凝集素位点对糖链的亲和特异性捕获荧光标记的细胞,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扫描检测细胞膜表面糖链表达.结果 在大多数凝集素位点上,这几种细胞均显示出荧光信号;在凝集素位点WBA、EEL、MAH-Ⅱ上均未显示荧光信号;其中,与GES-1相比,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KN45在LTL、HHL位点上基本没有荧光信号.结论 根据凝集素的亲和特异性说明,这几种细胞系膜表面共同表达的糖链包括:唾液酸、乙酰葡萄糖/葡萄糖、乙酰半乳糖/半乳糖、甘露糖等糖链.其中,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KN45可能较少表达岩藻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凝集素芯片检测兔不同组织细胞膜表面糖链类型.方法 分别用不同胶原酶消化兔的脾、肾和肝组织,对消化后得到的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利用凝集素对糖链的特异亲和性捕获细胞,激光扫描仪检测细胞膜表面糖谱.结果 兔不同组织细胞表面糖链类型不同:肝细胞特异亲和的凝集素为LTL,脾细胞为SNA和WGA,3种组织细胞共有DSL、MAL、AAL、STL.结论 肝细胞膜表面特有糖链为L-岩藻糖,脾细胞特有糖链为唾液酸,使用凝集素芯片检测细胞膜表面的糖链特异性为建立各种细胞膜表面糖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细胞膜表面糖识别芯片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可以对细胞膜表面糖链进行识别的凝集素芯片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在芯片上制备 22 种凝集素点阵,提取组织和体液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利用凝集素与细胞膜表面糖链特异亲和性对细胞进行自动捕获,激光扫描仪和光镜检测。结果根据芯片上各个凝集素位点捕获细胞情况和该点凝集素的特异性获得细胞膜表面糖谱,并在光镜下对细胞数量形态进行观察。芯片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结论该凝集素芯片可以对细胞进行自动捕获,对细胞膜表面糖链进行总体、即时的观察,对细胞膜糖链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建立各种细胞膜表面糖谱,为细胞膜表面糖链特征检测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的HL-60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人类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后各时相细胞表面5种凝集素受体的变化.方法:以刀豆凝集素(ConA)、麦胚凝集素(WGA)、花生凝集素(PNA)、蓖麻凝集素(RCA)、荆豆凝集素(UEA-1)共5种Na^125I-凝集素,标记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的HL-60细胞,检测各时相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变化.结果:HL-60细胞从幼稚分化发育至成熟各阶段中,细胞表面与UEA-1、WGA、ConA结合的凝集素受体有增多的趋势,诱导分化前后各凝集素放射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WGA放射活性在分化前后明显增加,而与PNA结合的凝集素受体在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呈减少的趋势,在诱导分化后期减少最为明显,诱导分化前后放射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半乳糖-N-乙酰氨基半乳糖结构主要表达于HL-60细胞早幼粒阶段,随着细胞的分化成熟而显著减少,其可能是肿瘤特异性抗原.HL-60细胞在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膜上含L-岩藻糖糖链结构增多,N-乙酰氨基葡萄糖结构增多和/或唾液酸化作用增强,并出现D-葡萄糖和/或D-甘露糖糖链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 DN)和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HCC)之间的差异糖蛋白,并分析其聚糖结构,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对DN和sHCC各15例的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蛋白质修复和提取;运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DN和sHCC中的差异糖蛋白;利用IPA分析差异糖蛋白功能与相关信号通路,筛选出与肿瘤相关的差异糖蛋白;纯化目标糖蛋白,优化抗体辅助凝集素芯片技术(antibody overlay lectin microarray)分析其聚糖结构。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到26个差异糖蛋白;IPA分析筛选得到肿瘤相关的重要差异糖蛋白为α-1 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1AT)和补体C3;相比于DN,sHCC中A1AT与凝集素CAL、GSL I、JAC、GSL II、PHA-L、GNL、WGA等亲和的聚糖结构增多,C3与CSL、LTL、WFL亲和的聚糖结构增多,此结果说明在sHCC中,A1AT的T/Tn抗原、三/四天线的N-聚糖结构、高甘露糖和唾液酸等结构的含量增加;而C3的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Lewis X 抗原[Fucα3(Galβ4)GlcNAc]、H-type 2 抗原[Fucα2(Galβ4)]和半乳糖β(1,3/1,6) 连接N-乙酰半乳糖[Galβ3(-6)GalNAc]结构增多。结论 在DN和sHCC中,A1AT、C3聚糖结构的变化可能为肝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糖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细胞膜表面的糖链在细胞识别中具有介导作用,糖链参与了细胞间相互识别、粘着、信息交换的过程。细胞的恶性转化常伴有细胞膜N-糖链的改变,其中主要包括唾液酸和β1,6分支结构含量的增多,众多研究已经证实N-乙酰氨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转谷氨酰胺酶3 (transglutaminase 3,TGM3)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预测HCC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HCC患者标本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8例HCC患者癌和癌旁TGM3表达差异,利用组织芯片染色结果及临床随访资料对92例HCC患者行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探究TGM3不同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shRNA下调HCC细胞系Huh7和97H的TGM3表达水平,利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分析干扰后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皮下成瘤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APK/EPK、NF-κB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TGM3在HCC中高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TGM3高表达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期均较低表达组显著缩短(15.00个月vs.49.25个月,P<0.05;38.63个月vs.未达到;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TGM3表达水平是HCC患者术后复发和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HR=2.31,P=0.029;HR=2.78,P=0.009)。体内外实验表明TGM3表达下调可以抑制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及皮下成瘤能力。TGM3下调使AKT、ERK、p65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 3水平增高,EMT相关指标E-钙黏素表达增加,N-钙黏素、纤维连接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TGM3可能通过影响多条信号通路和EMT过程促进HCC的增殖和侵袭,并可作为HCC患者潜在的预后指标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选用七种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或半乳糖有特异亲和性的凝集素,对16只兔眼正常小梁网进行亲和组化研究。结果证实兔眼正常小梁网细胞外基质和内皮细胞胞浆中,分布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半乳糖,前者的含量高于后者;ConA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亲和力比LCA和PSA强,DBA、PNA与PHA、SBA的亲和力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L-17RA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对肝肿瘤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评价其对HCC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63例HCC组织并制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7RA的表达情况,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采用siRNA瞬时转染高侵袭性肝癌细胞株MHCC-97H和Huh7以下调IL-17RA的表达,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MHCC-97H和Huh7细胞株迁移、侵袭能力,用CCK8方法检测转染前后奥沙利铂对MHCC-97H和Huh7细胞株的抑制率。结果 肿瘤直径大于10 cm (HR=1.820,P=0.028)、合并癌栓(HR=2.087,P=0.003)以及IL-17RA高表达(HR=1.579,P=0.042)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siRNA瞬时转染下调HCC细胞株MHCC-97H和Huh7的IL-17RA表达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奥沙利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显著提高。结论 IL-17RA高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抑制其表达可以降低HCC细胞株的迁移、侵袭能力,提高奥沙利铂对肝癌细胞株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HMG20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功能与机制。方法  在不同转移能力和遗传背景的肝癌细胞Huh7和HCCLM3中分别构建HMG20A过表达和敲低稳定株,通过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 验证过表达和敲低该基因的效果。用CCK8试剂盒检测HMG20A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分析HMG20A调控肝癌细胞转移的能力。借助Western blot和qPCR分析HMG20A调控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HMG20A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迁移,显著上调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中p38 (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的活性和表达水平,同时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标志物Vimentin、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alpha-SMA)、N-cadherin受到显著的正调控,E-cadherin受到显著负调控。结论  HMG20A可能通过促进EMT进程和MAPK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与迁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PDGF-A)在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切除的50例HCC组织中,应用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PDGF-A mR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02和7株肝癌细胞株中PDGF-A蛋白质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在43例HCC石蜡组织中检测PDGF-A蛋白质水平。再利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方法检测HCC组织中间质区域炎症细胞中PDGF-A与炎症细胞标志物(CD4、CD8、CD19和CD68)共表达情况。结果    与相应癌旁肝组织相比,HCC癌组织PDGF-A mRNA水平升高,约50%(24/50例)癌组织PDGF-A mRNA水平是癌旁肝组织的2倍及以上,这种差异在BCLC 0期和C期的HCC病例中更为显著。PDGF-A蛋白质见于L02、SMMC-7721、HCCLM3和MHCC97-H细胞株,而HepG2、Hep3B、Huh7和BEL-7402细胞株未检测到该蛋白质。近60%的HCC病例中,肝癌细胞表达PDGF-A,阳性染色有两种分布方式:弥漫于胞质内及在细胞质/细胞膜局部聚集。PDGF-A也大量分布于肿瘤间质区域和紧邻癌组织间质区域的炎症细胞(CD4+、CD8+、CD19+和CD68+)中。结论    HCC癌组织PDGF-A基因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在早期和进展期(BCLC 0和C期)病例更为明显;PDGF-A蛋白表达于HCC癌细胞和间质炎症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姜黄素纳米粒(NanoCurcTM,NC) 单药或联合索拉非尼对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体外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法检测NC和/或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株MHCCLM3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建立裸鼠MHCCLM3原位移植模型并观察NC和/或索拉非尼对肿瘤大小和肺转移率的影响。应用RT PCR、ELISA、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 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 mRNA或相应蛋白表达变化;并测定ERK1/2的磷酸化变化。结果 NC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HCC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P<0.01),抑制体内肿瘤生长和肺转移(P<0.01)。单独应用NC和索拉非尼时肺转移率分别为50.0%和66.7%,两者联合用药时则显著降低至16.7%。两药联合应用可协同抑制ERK磷酸化,从而下调MMP 9的表达。结论  NC联合索拉非尼可通过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MMP-9的表达而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刘俊  王清清  曹浩强  张浩 《浙江医学》2017,39(4):250-254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耐药肝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变(EMT)及侵袭、转移能力增强的机制。方法通过药物连续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uh7建立索拉菲尼耐药肝癌细胞株Huh7R,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细胞增殖试验检测Huh7R细胞增殖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ABC家族耐药基因ABCB1、ABCC1、ABCG2及EMT相关调控锌指蛋白转录因子Snail、Slug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耐药蛋白ABCG2,EMT标记分子E-cadherin、Vimentin及N-cadherin,转录因子Snail、Slug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检测Huh7R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Huh7R细胞呈细长形,伴纤维状突起,形态学上符合EMT改变;CCK-8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在索拉菲尼作用下,Huh7R细胞生存率高于Huh7细胞;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uh7R细胞ABCB1、ABCC1、ABCG2及Snail、Slug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Huh7细胞(均P<0.05);Westernblot显示,Huh7R细胞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低于Huh7细胞(P<0.05),而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cadherin及Snail、Slug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uh7细胞(均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显示Huh7R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较Huh7细胞增强。结论长期低剂量索拉菲尼暴露会促进肝癌细胞Snail和Slug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发生EMT,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环状RNA circSP3(hsa-circ-000264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对HC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中circSP3的表达,分析癌组织中circSP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培养人HCC细胞系Hep-3B、Huh7、SMMC-7721、Bel-7402及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circSP3的表达。使用circSP3过表达及干扰质粒分别转染Hep-3B和Huh7细胞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波形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结果 HCC患者癌组织中circSP3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且circSP3的表达与HCC肿瘤最大径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均<0.05)。circSP3在4种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细胞系(P均<0.01)。circSP3过表达可以促进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5、P<0.01),而干扰circSP3表达则抑制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5、P<0.01)。波形蛋白表达在circSP3过表达的HCC细胞中高于对照细胞(P<0.05),而在干扰circSP3表达的HCC细胞中低于对照细胞(P<0.05)。E-钙黏蛋白表达在circSP3过表达的细胞中低于对照细胞(P<0.01),而在干扰circSP3表达的HCC细胞中高于对照细胞(P<0.01)。结论 circSP3的异常表达与HCC肿瘤大小及TNM分期呈正相关,有助于评价病情及预后。circSP3能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并且可能通过促进EMT进程进而促进H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