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对90例结直肠癌石蜡标本进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并对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K-ras基因12、13密码子总突变者31例,总突变率为34.4 %。12密码子单突变21例,突变率为23.3 %;双突变1例。13密码子突变者9例,突变率为10.0 %。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与肿瘤部位有明显相关性(P=0.042)。12密码子单突变和13密码子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不同肿瘤部位患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K-ras基因突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9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2号外显子12与13编码子突变情况,并结合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者为37例,突变率为41.6%。其中12编码子突变为29例,突变率为32.6%。13编码子突变为8例,突变率为9.O%。K-ras基因突变与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越多K-ras基因突变率越高,有肝转移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结论K-ras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原发灶和对应肝转移灶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两者的一致性.方法:从7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和对应肝转移灶病理标本中提取肿瘤组织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K-ras基因,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有3例因DNA提取质量较差出组.72例中,有24例(33.3%)结直肠癌原发组织中K-ras基因为突变型;23例(31.9%)肝转移灶癌组织中K-ras基因为突变型.24例原发灶K-ras基因为突变型者中,有21倒(87.5%)对应的肝转移灶K-ras基因为突变型;46例两者均为野生型.原发灶及对应肝转移灶两者的一致率为93.1%.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有5例(6.9%).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原发灶和对应肝转移灶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较为一致,可作为选用分子靶向药物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学对结直肠癌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6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进行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检测,检测分别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及双脱氧测序法,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都能够检测到常见的突变类型,但由于两种方法的灵敏度不同,检出率焦磷酸测序法高于双脱氧测序,分别为33.3%(20/60)和25%(15/60)。经病理对肿瘤细胞比例分析发现,5例双脱氧测序法漏检标本中,肿瘤细胞比较少,不足20%。[结论]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过程中,标本肿瘤细胞的比例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检测前需要对标本进行病理评估,确保肿瘤细胞比例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不同病变阶段K-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不同病变阶段K-ras基因变化及其对结直肠癌演变的影响.方法:提取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结直肠腺瘤和相应正常结直肠组织的DNA各20 份,经PCR扩增,对产物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正常结直肠组织均表达野生型K-ras基因,结直肠腺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和远处转移灶的K-ras突变率分别为20.0%(4/20)、30.0%(6/20)、25.0%(5/20)和30.0%(6/20),有3例远处转移灶出现复合突变.在发生K-ras突变的标本中,结直肠腺瘤、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的突变类型与原发灶的一致性分别为0%(0/4)、40.0%(2/5)和50.0%(3/6).结论:结直肠腺瘤、淋巴结转移灶和远处转移灶不宜作为临床检测K-ras突变的常规标本,但在无法获得原发灶标本时,淋巴结转移灶和远处转移灶的检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K-ras基因可能在多阶段发生多次不同的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及相应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二者的一致性.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与肝转移关系.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76例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及其中22例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7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5例(32.9%)发现K-ras基因突变;22例肝转移灶中11例(50%)发现K.ras基因突变,其中10例对应原发癌组织也发现K-ras基因突变.1例对应原发癌组织未发现突变.原发癌组织与肝转移灶K-ras基因状态一致率为90.9%.肝转移患者原发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患者(P<0.05).原发肿瘤组织和7例同时性、2例异时性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类型基本一致(即K-ras基因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r).1例异时性和1例同时性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类型为13密码子GGC突变为GAC.结论 结直肠癌的原发癌组织与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较为一致,原发癌组织有K-ras基因的突变,预示着肿瘤有肝脏转移倾向.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1997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14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对其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 PI),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并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全组总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2.0%、15.5%和6.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确诊时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大小及数目﹑肝转移灶分布、肝转移瘤诊断时间﹑是否合并肝外侵犯﹑肝转移灶是否手术﹑是否行化疗及化疗方案的选择等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血清CEA水平﹑有无肝外转移﹑肝转移瘤大小及数目﹑原发病灶切除和化疗方案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患者生存率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方法的选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及转移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血清CEA水平﹑有无肝外转移﹑肝转移瘤大小和数目等因素与预后明显相关.PI值可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APC、K-ras、p53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卫中  高枫  李卫  唐宗江 《肿瘤》2006,26(3):282-28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APC、K-ras、p53基因突变模式。方法:应用酚/氯仿法提取4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DNA测序等方法检测APC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密集区(mutation cluster region,MCR)区段、K-ras和p53基因的突变。结果:APC、K-ras和p53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37.5%(18/48)、43.8%(21/48)和35.4%(17/48)。4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有42例发生APC、K-ras或p53基因突变,突变率高达87.5%(42/48),其中仅有APC、K-ras或p53 1种基因发生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6.7%(8/48)、25.0%(12/48)和20.8%(10/48)。单独1种基因发生突变的总发生率为62.5%(30/48)。APC和p53,APC和K-ras或p53和K-ras 2种基因均有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3%(3/48)、10.4%(5/48)和4.2%(2/48)。APC、K-ras和p53 3种基因均发生突变的发生率为4.2%(2/48)。2种和3种基因均发生突变的总发生率为25%(12/48)。结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不完全遵循由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向腺瘤和侵袭性癌转化的过程中,及依次发生“APC→K-ras→p53→DCC”突变累积这一经典的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模式,可能存在其他结直肠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gene 1,MT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至2013年期间在我院经病理科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10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MTA1蛋白和mRNA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 结果:在101例结肠癌组织中MT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相应癌旁组织(P<0.01);MTA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淋巴管浸润、神经浸润呈正相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在1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TA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其癌旁组织(P<0.05)。结论:MT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相对高表达,其表达量的高低可影响患者预后,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0例结直肠癌首发肝转移患者的诊治过程及肝转移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者、姑息切除者和无法切除者的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8、19和18个月(P=0.000).对于无法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肝转移后化疗联合局部治疗和不治疗患者的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个月和6个月(P=0.000).一线治疗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的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个月和16个月(P=0.000).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的治疗方式、肝转移灶的手术方式、肝转移后的综合治疗以及一线治疗的疗效均与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灶的手术方式、肝转移后的综合治疗和肝转移后一线治疗的疗效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肝转移灶完全切除、肝转移后进行综合治疗以及肝转移后一线治疗有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K—ras基因是一种癌基因,促进细胞生长、分化,基因的突变使ras蛋白丧失GTP酶活性,导致细胞的异常生长、分化,促进癌的发生,同时导致使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多克隆抗体药物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无明显获益。结直肠癌不同实体肿瘤的K—ras基因突变率不同,K—ras基因野生型或突变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突变型患者使用抗EGFR抗体治疗效果差,对5-Fu、FOLFOX疗效尚无一致定论。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K-ras基因突变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靶向治疗的重要负性预测因子。本研究拟对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转移灶中K-ras基因状态的一致性进行比较,以探讨目前临床K-ras检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石蜡包埋组织76对,提取DNA,经过PCR扩增后,对产物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检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外显子2基因序列。结果:76例患者中有1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情况不一致。76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有31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40.8%,其中第13号密码子突变16例,第12号密码子突变15例;76例结直肠癌转移灶有31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40.8%,其中第13号密码子突变15例,第12号密码子突变16例。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ras基因状态并不一致,且存在19.7%的表达差异率,提示通过检测原发灶K-ras基因表达状态来确定针对转移灶的西妥昔单克隆抗体药物选择存在不严谨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刘鑫  赵任 《癌症进展》2019,17(13):1579-1582
目的探讨K-ras、PIK3CA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K-ras、PIK3CA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均接受了K-ras、PIK3C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K-ras、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K-ras、PIK3CA基因的突变率,分析K-ras、PIK3CA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为37.27%,PIK3CA基因突变率为18.18%;肿瘤直径≥5cm、直肠癌和Ⅲ~Ⅳ期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cm、结肠癌和Ⅰ~Ⅱ期的患者(P﹤0.01);Ⅲ~Ⅳ期患者的PIK3CA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K-ras基因与PIK3CA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514,P﹤0.01)。结论K-ras、PIK3CA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K-ras、PIK3CA基因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随着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不断应用,预测其治疗疗效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表达状态(野生型或突变型)及其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02008年6月期间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2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表达状态。分析K—ras基因表达状态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27例患者中,K-ras野生型15例(55.6%),K—FaS突变型12例(44.4%)。在K—FaS野生型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总有效率(ORR)为66.7%,其中cR2例(13.3%),PR 8例(5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8个月。在K—ras突变型中,总有效率为25.0%,PR3例(25.0%),中位PFS4个月。在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明显优于K—ras突变型患者。结论:K-ras野生型是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良好的预测指标。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前明确患者的K—ras基因状态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伴肝转移91例患者的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颢  张剑军  孟志强  陈震  林钧华  周振华  王琨  马鑫  刘鲁明 《肿瘤》2008,28(2):153-155,16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1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生存因素。结果:91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6.8个月,1年生存率为61.54%,3年生存率为14.79%,5年生存率为8.87%。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手术、肝转移分期、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物理治疗、化疗和新药使用与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分期、原发病灶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物理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应积极切除原发病灶,进行介入、物理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中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探讨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1985--2000年收治的大肠癌患者,对其中首次在本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409例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将患者按是否清扫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即第3站淋巴结)分为两组,其中清扫(D3)组857例,非清扫(D2)组552例,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D3组全部患者的1、3、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32%、81.38%、77.04%和73.02%;D2组患者的1、3、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04%、84.12%、79.33%和76.17%;D3组患者的1、3、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93%、79.44%、74.52%和70.33%;D2组患者的1、3、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00%、82.69%、76.02%和71.80%;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全部患者6~289个月,D3组857例患者中,42例(4.90%)复发,79例(9.22%)转移;D2组552例患者中,30例(5.43%)复发,60例(10.87%)转移,两组复发和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相关分析显示,是否清扫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与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时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对患者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并非必要,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MLR)在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303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LR和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清扫淋巴结总数的相关性,以及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探讨MLR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的准确性,并与淋巴结转移数目的 预测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MLR与清扫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r=-0.099,P>0.05),而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清扫淋巴结总数有相关性(r=0.107,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即使受检淋巴结总数<12枚,MLR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X2=42.878,P<0.01).rN0、rN1、rN2和rN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68.9%、54.7%和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rN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比较相对危险度,独立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密切程度依次为rN分期>肿瘤大小.MLR和淋巴结转移数目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MLR与清扫淋巴结总数不相关;MLR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MLR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的准确性与淋巴结转移数目的 预测能力相同.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K-ras mutations, one of the earliest events observed in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are mostly found in codons 12 and 13, and less frequently in codon 61, all three of which are estimated to be critical for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protein. Nevertheless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uch mutations remains controversial. Our purpose was to assess whether any or specific K-ras mutations in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 ha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and were linked to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PATIENTS AND METHODS: Paired tumor and normal tissue samples from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160 untreated patients (median of follow up 71 months), undergoing resective surgery for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 for K-ras mutations by 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equencing. RESULTS: Seventy-four of the 160 (46%)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s presented mutations in K-ras: 54% in codon 12, 42% in codon 13 (particularly G-->A transition) and 4% in both. Codon 12 K-ras mu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mucinous histotype (P <0.01), while codon 13 K-ras mu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Dukes' stage (P <0.05), lymph-node metastasis (P <0.05) and high S-phase fraction (P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codon 13 K-ras mutations, but not any mutation, were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risk of relapse or death.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odon 12 K-ras mutations may have a role in the mucinous differentiation pathway, while codon 13 mutations have biological relevance in terms of colorectal cancer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