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严重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易伴发医院真菌感染,死亡率较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方法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合并医院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真菌种类、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真菌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40.9%),其次是胃肠道,可能与不合理的侵入性操作有关;相关因素中以应用抗生素、激素为主,研究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感染前多有细菌感染,均接受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治疗及其预防细菌感染,平均3种,最多应用5种,疗程平均(35±12.2)d,疗程越长,真菌感染率越高。结论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易造成菌群失调,激素的应用更造成重肝患者免疫力下降,引起真菌感染,不规范的侵入性技术操作(腹腔穿刺)是腹腔感染发生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拟建立一个判断其预后的多因素评分系统 ,为临床治疗决策、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参考意见。研究了 170例重型肝炎患者 (存活组 4 5例 ,死亡组 12 5例 )的 2 0个临床指标 ,应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做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回归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为参数 ,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一个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评分系统。单因素分析发现 ,代谢性酸中毒、血清 [Na+ ]、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血清尿素氮、自发性腹膜炎等 9个指标与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关 (P <0 0 5~ 0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 [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以该 4项指标建立评分系统。总分≥ 5为判断患者死亡的临界值。应用该评分系统回顾性判断 17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符合率为 80 %。此评分系统对于早期判断、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积极的预防、治疗其危险因素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对160例重肝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160例重肝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8例(30.0%),肺部感染者死亡率为83.3%。14例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其中以真菌混合其它细菌感染为最常见。重肝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重肝的病期、是否存在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有侵袭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有关。如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可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ICU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康身  文玉明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184-1185
目的分析我院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控制对策。方法对我院ICU近2年确诊的52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深部真菌感染仍好发于肺部,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居第三位。危险因素导致深部真菌感染机会增加。结论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减少或避免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45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原学、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顸后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血清Alb、TBil、PTA及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11个指标与重型肝炎预后有关。结论:上述11个指标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俊杰 《肝脏》2011,16(5):430-431
近来年,医院真菌感染的感染率逐年升高。重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功能低下,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高,更易合并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2006年至2010年我院共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2例,并发真菌感染4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起病急骤,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我国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近年发现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及TTV感染,或2种以上病毒重叠感染,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和病情转归存在一定关联。为探讨重型肝炎的不同病毒病因发生率与存活率的关系,我们对本院10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和存活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对172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的病死率63.4%,与性别无关(P〉0.05);年龄大于50岁者病死率为80.4%,预后差。病死组血清胆红素水平、HBVDNA阳性率、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41.08±17.07)秒明显较好转组延长(27.06±7.84)秒,P〈0.01。结果表明年龄≥50岁、高胆红素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发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继发感染是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笔者对7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7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为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14例,年龄20~78岁,平均46.6岁.70例中,急性重型5例,亚急性重型26例,慢性重型39例.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仅占全部病例的0.2%~0.4%。国外报告病死率为60-80%.国内1985年以后为65%左右。弄清影响预后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是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的问题。现将1981年1月~1996年3月我院住院155例重型肝炎病例的相关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重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重型肝炎(简称重肝)患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7年2月~2002年6月住院重肝并发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115例重肝并发真菌感染患者平均(37.2±21.5)岁;其中男49例,女66例。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40.9%),呼吸道(26.9%),消化道(21.8%)。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7.6%。其感染因素为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白细胞减少、疾病严重程度、侵袭性诊疗操作。研究组与同期无真菌感染的重肝患者(对照组)比较:病死率分别为59.1%(68/115)和34.8%(40/115),两组治疗无效的病例(恶化和死亡病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6.0,P<0.001。多变最分析发现白细胞减少、感染播散和疾病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重肝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对其预防、诊断、治疗、改进预后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系我院1995年5月~1999年12月收治的34例重型肝炎患者,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4例,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8例。平均年龄45.67±19.33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7例。 1.2 检测方法 血清总胆固醇浓度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胆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新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提高其存活率。方法 分析近20年收治的1013例各型重型肝炎疗效。结果 第一阶段基础治疗为主的109例,存活率为30.3%(33/109);第二阶段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胎肝细胞悬液或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近两年又并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共904例,存活率71.13%(643/904)。两组比较其存活率有明显差异(P<0.001)。101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14例—(21.13%),慢性重型肝炎799例—(78.87%)。按入院时病程早、中、晚三期统计,病程早期接受治疗者440例,存活率87.27%(384/440),中期404期,存活率64.85%(264/404),晚期169例,存活率17.75%(30/169)。早期、中期与晚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研究发现,血清总胆红素高于500μmol/L者,存活率明显降低。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须早期诊断,早期联合细胞因子治疗,以阻断免疫病理对肝细胞的损伤;中期最好能配合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重肝)预后的因素。方法:本文总结了20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资料。结果:(1)重肝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30-50岁,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1.4%;(2)单纯HBV感染是重肝的主要病因,占70.5%,其病死率49.65%,而重叠病毒感染(HBV+HCV和或HBV+HEV)均明显加重病情,病死率达55.56%和53.65%;(3)重肝早期治疗有效率达65.4%,而中晚期疗效差,有效率34.8%和11.3%;(4)重肝按脑病型,腹水型,混和型及其它型分型,各型治愈好转率有明显差异,分别为25%,42%,7%和63%;(5)并发症多少与转归明显关联,0-1种存活率46%,2-3种13.3%,4-5种5.4%;(6)重肝患者常伴有胆结石胆囊炎(12.6%),糖尿病(Ⅱ型)(4.8%),胰腺炎(0.7%)等。结论:年龄大小,病因不同,临床类型不同,并发症多少及伴随疾患的有无,均会影响重肝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老年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2018年我院和中大医院收治的老年病毒性肝炎病人80例,其中40例继发肝硬化病人为观察组;未继发肝硬化病人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TIMP-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水平,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老年病人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MMP-2、TIMP-1和Cys-C以及肝纤维化相关因子HA、PCⅢ和LN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行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保护性因素(P <0. 05),饮酒和晚睡是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老年病人血清MMP-2、TIMP-1、Cys-C、HA、PCⅢ和LN水平都...  相似文献   

16.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洪尚游  万谟彬  赵汉美 《肝脏》2005,10(2):98-99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糖低于正常值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做动态分析。结果 9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低于正常67例(72.8%),其中死亡56例(68.7%),与其他并发症并存的发生率较高。动态分析空腹血糖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变化有三种形式,空腹血糖持续多次减低患者死亡率亦较高。空腹血糖减低患者中,仅部分呈典型低血糖症表现,死亡率最高。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并发空腹血糖减低者的死亡率高。在积极综合治疗后,持续多次空腹血糖减低患者死亡率较高。呈低血糖症患者死亡率最高。血糖减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41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重型病毒性肝炎T3、T4、TSH水平显著低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正常人(P<0.05);rT3则增高(P<0.05).T3、T4与血浆Alb呈正相关,L、TSH与PT,rT3与ALT呈负相关.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者T3、T4、TSH显著低于存活者(P<0.01).rT3则增高(P<0.01).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敏感指标,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预后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重型病毒性肝炎与多器官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病理确诊的重型病毒性肝炎(下称重肝)215例,依据肝衰竭进程,被分成暴发型、亚暴发型和缓发型。在42例急性重肝中,暴发型、亚暴发型和缓发型分别为6例(14.3%)、31例(73.8%)和5例(11.9%);在173例慢性重肝中,三型分别为15例(8.7%)、132例(76.3%)和26例(15.O%)。依据临床表现,各型重肝又可分为脑病型和腹水型。不论急性或慢性重肝,脑病型的发生率依次为暴发型>亚暴发型>缓发型,腹水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缓发型>亚暴发型>暴发型。脑病型的主要死因是脑水肿/脑疝,腹水型的主要死因是肝肾综合征、出血和感染。这种分型能更精确地反映重肝的不同发展过程和特点,便于临床正确诊断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狼疮肾炎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狼疮肾炎 (LN)继发真菌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 93例LN继发感染现状调查 ,发现 4 5例即 4 8 4 %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多种医院感染 ,其中真菌感染为 2 2 6 % ,2例直接死于真菌感染。感染的病源谱除有真菌外 ,同时还有病毒、细菌 ,但以真菌和细菌为主 ,侵犯部位主要为泌尿道、胃肠道和呼吸道。结果 致感染因素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介入性操作、肾功能不全、住院时间长等密切相关。结论 加强狼疮性肾炎继发感染的防治是提高LN存活率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